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数以万计的中国人曾经到访,但古代中国为何最终失去了印度洋?

内容简介

1600多年前,法显浮舟从印度洋取经归国;1300多年前,义净成为第一位经海路完成中国-印度航程有名有姓的中国人;八九百年前,中国制造的海舶在广袤的印度洋上驰骋,中国的技术在东南亚和印度洋扎根。与此同时,“海底磁山”“美人鱼”以及“人参果”的故事也辗转从西向东流传到中国,演化为中国的文化传统。

这一切,正是郑和七下西洋的先声。然而,郑和之后,中国海舶再也不出马六甲海峡,中国和印度洋渐行渐远。

当代学者通常把古代中国视为陆地国家,而本书展示了中国历史的另一面:古代中国同时也是海洋国家、海洋大国。本书根据文献材料和考古发现,试图构建过去发生但逐渐被时间沉淀、掩盖和湮没的人、物、事。

从海洋的角度来探索古代中国,这是理解近代中国之轨迹的一个独出心裁的切入点。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 我闻如是:海洋中国
  • 第一部分 船
  • 第一章 往返印度洋:宋代海船泉州一号的前生后世
  • 第二章 无钉之船:横穿印度洋和南海的黑石号
  • 第三章 南海I号:南宋海洋贸易的时空胶囊
  • 第二部分 物
  • 第四章 皇帝也难求:嘉靖宫中的龙涎香
  • 第五章 为什么只有印度洋出产龙涎香?
  • 第六章 海贝:从商品、货币到文字
  • 第七章 海岛奇珍:椰子的妙用
  • 第八章 仙人海上来,遗我珊瑚钩
  • 第三部分 事
  • 第九章 从北溜到马儿地袜:海洋中国中的马尔代夫
  • 第十章 中国来的鱼鹰
  • 第十一章 “一心念观世音”:海洋世界的信仰之争
  • 第十二章 海中的女儿国
  • 第十三章 美人鱼与人参果:海洋亚洲的虚幻与真实
  • 第十四章 港口的爱情
  • 第十五章 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
  • 第十六章 郑和下西洋:张爱玲未曾完成的小说
  • 第四部分 人
  • 第十七章 最早到达印度洋的中国人
  • 第十八章 人生六十始开始:浮海西归的法显
  • 第十九章 率先往返印度洋:义净与他的同行者
  • 第二十章 穿越印度洋:唐宋时期的中国人
  • 第二十一章 奉使下西洋:元明时期穿越印度洋的中国使节
  • 后记 渐行渐远的印度洋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1
1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从海洋看中国和中国人

    这个视角多少有点西方中心论的意思,还在作者把视野放在了个体经历上,没有从国家开疆拓土,繁荣昌盛的宏大叙事上下手。文笔流畅,节奏轻快,读起来很丝滑流畅。看到作者这种螺丝壳里做道场的功夫,不禁感叹,我们是个注重历史的民族,但只关注了皇家贵胄的历史,泱泱五千年的时光岁月里,不知有多少人,湮没在高山荒漠,江海波涛里。这些只能是历史的钩沉了。也正是这些若明若暗的历史景象,才让我们这个民族格外吸引人。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1. 印度洋 “是海洋中国的最远触角,代表了海洋中国的最高峰”2. 古代中国海权兴起的秘诀在于因势利导,衰亡则在于强行宣示天威,又过犹不及地斩断了海路。失去了海洋的清朝,将对各地区物质流转的重组权拱手让给西方,逐渐沦为了西方侵略、瓜分的对象。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清朝康雍年间的水师将领陈伦炯很熟悉当时的中国海事,他曾经写过一本《海国闻见录》,提到过马六甲海峡的柔佛和马六甲,他写道:“往西海洋,中国洋艘,从未经历,到此而止。” 他的 “从未经历” 这四个字,说明当时的清朝已经遗忘了印度洋。然而印度洋并没有变得落寞,欧洲人、欧洲船很快填补了明清留下的海洋真空,更是串联起了印度洋和大西洋、太平洋之间的联系,夺去了全世界的海洋霸权,也把古代中国甩在身后。古代中国海权兴起的秘诀在于因势利导,衰亡则在于强行宣示天威,又过犹不及地斩断了海路。失去了海洋的清朝,将对各地区物质流转的重组权拱手让给西方,逐渐沦为了西方侵略、瓜分的对象。

          1
          评论
        • 查看全部4条书评

        出版方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11月成立于历史文化名城桂林,主要出版教育、学术人文、珍稀文献等图书,业务范围涉及图书、期刊、电子音像及数字出版,文化产品的设计制作、印制、销售,以及教育培训、会展、咨询、地产、旅游、艺术品交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