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遗产》是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主办的学术集刊。

内容简介

《遗产》旨在从不同的学科视域出发,探讨“遗产保护”“遗产指定”“遗产开发”等遗产研究热点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构建“大交叉”“大融合”的文化遗产研究共识,所刊登研究成果内容涉及遗产理论、遗产政策、记忆遗产、工业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景观、传统工艺技术与传统、遗产与现代化、遗产与东西文化交融等多个遗产研究领域,具有显著的学科交叉性和研究前瞻性。

本辑为第10辑,包括《论非遗传承人的文化权利保护》《故村遗产化行动中的公共性建构》《现代日本民俗文化的“活用”及其课题》等。

目录

  • 版权信息
  • 遗产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 论非遗传承人的文化权利保护
  • 一 成绩与挑战并存的非遗保护现状
  • 二 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与非遗公共领域的建构
  • 三 公法与私法双管齐下的保护模式及其必要性
  • 故村遗产化行动中的公共性建构
  • 引言
  • 一 基于官方公共性的遗产化举措
  • 二 重建具有“公共性”的故村共同体
  • 三 发现文学遗产书写“故乡”的公共性价值
  • 四 创造具有“回应性”的故村公共遗产
  • 结语
  • 现代日本民俗文化的“活用”及其课题
  • 一 民俗资料与民俗文化财
  • 二 《根据文化财保护法制定保护和活用计划的相关方针》中的“活用”
  • 三 内化和外化的循环构造
  • 四 重要无形民俗文化财“常陆大津御船祭”中的“活用”
  • 五 御船祭的国家选择无形民俗文化财登记及综合调查报告的编纂
  • 六 御船祭的概要及其作为文化财的“价值”
  • 七 御船祭的继承与变化
  • 结语——从御船祭来看“民俗的历史”的外化与“活用”
  • 历史、民间与民族:20世纪遗产概念的精神维度
  • 引言
  • 一 20世纪初遗产引入精神性内涵
  • 二 20世纪三十四年代遗产的历史、民间和民族维度
  • 三 1949年后民族性进一步凸显
  • 四 改革开放后历史、民间、民族维度的融合
  • 结语
  • 遗产研究的多学科视角
  • “表演理论”视角下的“非遗”
  • 一 作为“表演”的非遗
  • 二 “活态保护”的悖论
  • 三 通过表演来传承表演
  • 四 “遗产化”的表演
  • 五 一个案例:中国皮影戏
  • 结论
  •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词审定对学科建设的推动作用
  • 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建设面临的问题
  • 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名词需要规范化
  • 三 通过名词审定推进学科建设
  • 从个人叙事看传承人非遗保护的个体实践与情感体验
  • 引言
  • 一 访谈背景
  • 二 传承人的个人经历与成为代表性传承人的过程
  • 三 传承人的非遗保护实践和对非遗项目的情感
  • 结语
  • 何以索骥:武强版画《八骏马》的图像与意义
  • 一 索骥
  • 二 趣味
  • 三 形象与组合
  • 四 象征丛
  • 结语
  • 遗产与地域社会
  • 民众如何记忆地方小历史
  • 一 地缘型箭垛:以台北周超歌庙鬼传说为例
  • 二 事件型箭垛:以霓棠木森林游乐园鬼传说为例
  • 三 箭垛组合对地方小历史的记忆功能
  • 日本故乡税背景下的动画圣地与地域振兴
  • 引言
  • 一 拯救故乡——以动画内容为新兴增长点的地域振兴
  • 二 创造“故乡”——借助故乡税理解“动画圣地”的形成机制和现状问题
  • 三 维系“故乡”——“动画圣地”的可持续发展
  • 四 故乡即记忆之场——中日动画地域内容制作的殊途与同归
  • 结语
  • “枭姬祠”传说的构建及其作为文化符号的历史意义
  • 引言
  • 一 “枭姬祠”祭拜孙夫人?
  • 二 “枭姬祠”传说的建构
  • 三 “枭姬祠”传说作为文化符号的意义
  • 结语
  • 南京八蜡庙驱蝗神与刘猛将军信仰
  • 一 驱蝗神的原型
  • 二 驱蝗神信仰的南北之异
  • 三 南京洞庭会馆与“轧闹猛”
  • 遗产研究与知识生产
  • 知识生产的社会机制:日本“民博”学术出版个案考察
  • 一 浙江大学“民博文库”:当代人类学多语种多媒体资料库
  • 二 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的学术出版与千里文化财团
  • 三 知识生产社会机制的社会学人类学研究
  • 棠棣之花:两德时期东、西德民族学的并行性与共时性
  • 导言
  • 一 平行的民族学:东、西德互为镜像
  • 二 殊途同归:作为研究对象的后殖民危机以及去殖民化
  • 三 策展馆员:职业实践、学术培养、未来前景
  • 四 博物馆与物质文化:共时性作为机会
  • 徐中舒对考古学的认识与运用
  • 一 徐中舒考古学知识来源
  • 二 徐中舒对考古学的运用
  • 三 徐中舒考古学运用特征
  • 结语
  • 书评
  • 从建构之“民”到现代性理念之“人”
  • 引言
  • 一 在社会思潮与现代性语境中建构的他者——“民”
  • 二 对现代民间文学(民俗学)方法论的先验反思
  • 三 以“人”为目的与自由的生活世界
  • 结语
  • 《生熟有道:普洱茶的山林、市井和江湖》书评
  • 一 书籍内容简介
  • 二 以本土语汇回应西方理论
  • 三 何为正宗:关于本真性的焦虑
  • Table of Contents and Keywords
  • 《遗产》稿约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