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2024年6月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举办“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讨会。

内容简介

本书为本次研讨会的发言结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编,共收录文章59篇,按照研讨会主题分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历史学阐释”“‘第二个结合’的思想内涵与实践要求”“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与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五个专题。

目录

  • 版权信息
  • 出版说明
  •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
  •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理性贡献
  • 一 习近平总书记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 二 习近平总书记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重新焕发了中华文化中治理与教化相融合的悠久传统
  •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和创新
  •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哲学意蕴
  • 一 文化传承发展的历史逻辑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 二 文化守正创新的理论逻辑与“两个结合”的科学方法
  • 三 文化体用贯通的实践逻辑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辩证法
  • 从“问题意识”谈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意义
  • 一 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
  • 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老根”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激活才能发出新芽
  • 三 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是对中华文明的原理性概括,也具有丰富的“问题意识”
  • 四 充分注意中华文明基本原理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内在契合的“哲学气质”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根基
  • “两个结合”与文化主体性
  • 一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主题
  • 二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神内核
  • 三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文明意涵
  •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涵与意义
  • 一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论内涵
  • 二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赋予马克思主义更深厚的历史根基
  • 三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赋予马克思主义更丰富的文明底蕴
  •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意蕴再审视
  • 一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构建开辟新的可能性
  • 二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构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标志
  • 三 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唯一路径
  • 谈谈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内涵
  • 主体再造:党百年文化建设的历史逻辑
  •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 一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的时代背景
  • 二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的基本内涵
  • 三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的建设原则
  • 四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的突出意义
  • 多时态的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
  • 一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的完成式
  • 二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的进行式
  • 三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的将来式
  • 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历史学阐释
  • 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夯实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基础
  • 从考古学看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
  • 一 连续性的历史记载,造就了源远流长、延绵不断的历史文化传承意识
  • 二 传统思想的生成模式,成就了中华思想演进的承前启后特性
  • 三 与时俱进的文化品格,使得中华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
  • 中华文明连续发展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 原因之一:黄河、长江的东西走向是中华文明连续发展的地理经济基础
  • 原因之二:南北两大农耕生活方式在黄河中游、下游的交错融合,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政治文化基础
  • 从创新性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必然性
  • 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突出统一性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
  • 中华文明突出统一性形成的基础
  • 从吐鲁番文书看中华文明的统一性
  • 一 吐鲁番文书与政治大一统
  • 二 吐鲁番文书与经济大一统
  • 三 吐鲁番文书与文化大一统
  • 中华文明统一性的边疆阐释
  • 一 制度的统一性:大一统是维系边疆—内地政治统一性的根基
  • 二 经济的统一性:边疆—内地双向统一大市场是内引外联的经济纽带
  • 三 民族的统一性:中国历史整体性是边疆—内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理论动因
  • 从考古看中华文明融合特性的起源
  • 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具有一体两面之关系
  • 中华文明的和平性及其世界意义
  • 一 中华文明的和平性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和历史渊源
  • 二 中华文明的和平性在新中国的继承和发扬
  • 三 新时代中国的和平理念和政策是世界和平的中流砥柱
  • 古代中国尚和传统与中华文明的和平性特性
  • 和平性:明朝对外交往的理念与实践
  • 一 各安其所:积极维护和平秩序
  • 二 陆海联通:丝绸之路大放异彩
  • 三 多方互动:对外交流成果显著
  • 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与区域史研究的范式创新
  • “第二个结合”的思想内涵与实践要求
  • “第二个结合”与文化主体性重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化
  • 一 马克思主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现代历史意识”
  • 二 马克思主义指明了中华文明的“现代历史方位”
  • 三 马克思主义引领着中华文明的“现代发展方向”
  • 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第二个结合”的重要论述
  • 百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视域中的“第二个结合”
  • 从思想解放的内涵看“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
  •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思想指导
  • 二 批判教条主义和主观偏见的错误
  • 三 研究新时代的实际并解决新问题
  • 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 人类文明整体进程视域中的“古今中西之争”
  • 一 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话语背景:言必称尧舜、言必称希腊
  • 二 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新答案:条条大路通罗马
  • 三 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旨归: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实现有原则高度的文明实践
  • 一 马克思“实现有原则高度的实践”的思想具有普遍意义
  • 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文明”的理解具有“原则高度”
  • 三 以“第二个结合”推进当代中国有原则高度的文明实践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心和善道德观的时代价值
  • 实现“第二个结合”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 一 关于考察现代文明的立足点
  • 二 关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的重点
  • 三 关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根”与“魂”
  •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解读
  • 一 中华民族
  • 二 中华文明
  • 三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 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 新型现代化国家的特征
  • 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 一 如何理解“两个文明”相协调
  • 二 如何推进“两个文明”相协调
  •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新型工业化
  • 一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
  • 二 新型工业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条件和要求具有内在统一性
  • 三 新时代推进新型工业化需要注意的问题
  • 中国式现代化与县域城乡融合
  •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社会政策的发展取向
  • 共同富裕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的社会基础
  • 一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重要社会基础
  • 二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 三 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求不断调整社会结构
  •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视域下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
  • 繁荣居民文化消费提升文化自信
  • 数字社会研究中的传统社会智慧:从差序格局说起
  • 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与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 文明互鉴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 传承弘扬敦煌文化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 以“丝路精神”引领欧亚文明互鉴
  • 一 国际关系的另外一种可能性
  • 二 “丝路精神”是欧亚文明互鉴的基石
  • 三 “丝路精神”将使欧亚大陆焕发活力
  • 讲好中华文化故事,增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 一 聚焦核心,向世界阐释好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
  • 二 创新叙事,生动展现中华文化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 三 技术赋能,不断拓展中华文化的呈现形态和传播边界
  • 四 搭建平台,有力推动中外人文交流交往和相知相亲
  • 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国际范式
  • 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 切实加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
  • 一 彰显内容制作优势,聚焦中华文化打造精品力作
  • 二 凸显全球布局优势,显著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效能
  • 三 打造融合传播优势,生动展现中华文明魅力
  • 反思国际精准传播的实现路径
  • 谈中华民族文化传播
  • 新时代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战略规划与路径抉择
  • 学者的使命与追求:参与国际学术构建,探寻人类共同福祉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