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对村落公共空间建设与乡村文化振兴的关系进行研究。

内容简介

空间植根于特定的社会文化和制度结构中,村落公共空间既是乡村文化的自我表达和生动呈现,也是乡村集体生活和人际互动的实践场域,具有承载文化生活、赓续文化传统、凝聚道德共识、传播主流文化、增进社群认同的社会功能,是推进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载体。

目录

  • 版权信息
  • “善政思想与治理创新”编委会
  • 总序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综述
  • 三 思路框架
  • 第一章公共空间建设与乡村文化振兴的耦合
  • 第一节 理论解析:空间转向的研究视角
  • 一 文化研究视角的空间转向
  • 二 作为“治理工具”的空间
  • 三 空间转向与村落公共空间
  • 第二节 政策解读:文化振兴的现实观照
  • 一 乡村文化振兴的政策梳理
  • 二 乡村振兴中的文化复合体
  • 三 文化复合体的双重维度解析
  • 第三节 多维耦合:公共空间与文化振兴
  • 一 传统文化赓续的载体
  • 二 凝聚共同体精神的纽带
  • 三 道德秩序生成的场域
  • 四 主流文化传播的阵地
  • 第二章传统公共空间与乡村文化的赓续
  • 第一节 在时空的连续中理解文化传统
  • 一 在时间中理解空间
  • 二 在空间中留住时间
  • 三 时空联结中的传统
  • 第二节 传统公共空间中的乡愁与记忆
  • 一 地方感与恋地情结
  • 二 家园象征与集体记忆
  • 三 空间保护与记忆传承
  • 第三节 传统公共空间衰落的文化风险
  • 一 现代性冲击下“无地方”的增长
  • 二 社会变革中传统公共空间的衰落
  • 三 建设性破坏与破坏性建设的风险
  • 第三章日常生活空间与村落共同体构建
  • 第一节 日常生活空间中共同体精神的凝聚
  • 一 村落日常生活空间的开放与共享
  • 二 日常社会交往中熟人社会的回归
  • 三 空间再造中共同体凝聚力的延续
  • 第二节 合作互惠网络中社会资本的积累
  • 一 社会资本与村落生活共同体
  • 二 共同体生活中的信任与规范
  • 三 日常互惠与“温馨圈子”的形成
  • 第三节 日常生活空间萎缩与社群生活式微
  • 一 “无主体熟人社会”的风险
  • 二 居住空间改造中的认同弱化
  • 三 生活信息技术化与交往收缩
  • 第四章礼俗仪式空间中的道德秩序与互惠
  • 第一节 礼俗空间中的道德秩序
  • 一 礼俗仪式中的美德意识
  • 二 礼俗社会中的道德秩序
  • 三 礼俗空间中的家国观念
  • 第二节 仪式空间中的社会互惠
  • 一 “请客不收礼”民风
  • 二 无“礼”何以能互惠
  • 三 仪式空间中的酒与歌
  • 第三节 现代性与礼俗仪式空间收缩
  • 一 现代性冲击下传统节日体系的解体
  • 二 移风易俗运动与礼俗仪式空间收缩
  • 三 旅游中礼俗仪式空间的解构与建构
  • 第五章服务与政治空间中的主流文化传播
  • 第一节 文化需求满足与政治社会化
  • 一 美好生活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 二 文化阵地与文明生活新风尚
  • 三 公共文化服务空间的标准化
  • 第二节 政治空间生产与政治社会化
  • 一 空间中的权力与政治
  • 二 政治景观与政治社会化
  • 三 政治空间的合规化趋势
  • 第三节 服务低效与主流文化悬浮的风险
  • 一 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卷化
  • 二 政治生活空间的科层化
  • 三 主流文化悬浮化的风险
  • 第六章村落公共空间建设助推文化振兴的路径
  • 第一节 彰显传统公共空间特色,传承传统文化脉络
  • 一 营造富有传统美学元素的空间意境
  • 二 夯实传统公共空间保护的自信基石
  • 三 建立传统公共空间保护的激励机制
  • 第二节 激活日常生活空间活力,提升共同体凝聚力
  • 一 尊重村落空间生产的生活逻辑
  • 二 打造人本舒适的日常生活空间
  • 三 搭建乡村公共交往的活动平台
  • 第三节 活化礼俗仪式空间功能,塑造稳定道德秩序
  • 一 规范引导信仰民俗活动
  • 二 发挥礼俗空间社会功能
  • 三 留出礼仪交往制度空间
  • 第四节 提升服务与政治空间效能,推动主流文化落地
  • 一 优化公共文化服务空间设置
  • 二 完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机制
  • 三 提升乡村政治空间治理技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