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系统介绍5G调制编码技术,包括LDPC、极化码、咬尾卷积码和Turbo码等。

内容简介

本书以5G主要应用场景和性能指标为开始,对适合5G的几大调制编码技术逐一进行系统地描述。它们分别是:低密度校验码(LDPC)、极化码(Polar Code)、咬尾卷积码(TBCC)和Turbo码。除此之外,对外层编码和其他的高级编码/调制都有专门章节介绍。每一种编码技术的描述包括码本结构、编解码算法、性能仿真和算法复杂度分析。

目录

  • 封面
  • 扉页
  • 版权信息
  • 目录
  • 内容提要
  •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编辑委员会
  • 序言
  • 前言
  • 第1章 背景介绍
  • | 1.1 前几代移动通信的演进|
  • | 1.2 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5G-NR)的系统要求|
  • 1.2.1 主要场景
  • 1.2.2 关键性能指标和评估方法
  • 1.2.3 调制编码的性能仿真参数
  • | 1.3 信道编码的主要方案|
  • 1.3.1 低密度校验码(LDPC)
  • 1.3.2 极化码(Polar Code)
  • 1.3.3 卷积码(Convolutional Code)
  • 1.3.4 Turbo码
  • 1.3.5 外层编码(Outer Code)
  • 1.3.6 其他高级编码方案
  • | 1.4 本书的目的和篇章结构|
  • |参考文献|
  • 第2章 低密度校验码(LDPC)
  • | 2.1 LDPC的产生和发展|
  • | 2.2 LDPC码的基本原理|
  • 2.2.1 Gallager码
  • 2.2.2 规则LDPC和非规则LDPC
  • 2.2.3 置信度传播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 2.2.4 实用的解码方法
  • 2.2.5 性能的理论分析
  • | 2.3 准循环LDPC码(QC-LDPC)|
  • 2.3.1 扩展矩阵
  • 2.3.2 基础矩阵的基本结构
  • 2.3.3 编码算法
  • 2.3.4 准循环LDPC码的多码长设计
  • 2.3.5 基于QC-LDPC码的多码率设计
  • 2.3.6 基于QC-LDPC码的精细码率调整
  • 2.3.7 一般LDPC码的短圈特性
  • 2.3.8 QC-LDPC码的短圈特性
  • | 2.4 QC-LDPC码的译码结构|
  • 2.4.1 全并行译码(Full-parallel)
  • 2.4.2 行并行译码(Row-parallel)
  • 2.4.3 块并行译码(Block-parallel)
  • | 2.5 LDPC在5G-NR中的标准进展|
  • 2.5.1 提升值设计
  • 2.5.2 紧凑型基本图设计
  • 2.5.3 基本图
  • 2.5.4 速率匹配
  • 2.5.5 交织
  • 2.5.6 分段
  • 2.5.7 信道质量指示(CQI)表格和编码调制方案(MCS)表格
  • 2.5.8 传输块大小(TBS,Transport Block Size)的确定
  • | 2.6 复杂度、吞吐量和解码时延|
  • 2.6.1 复杂度
  • 2.6.2 吞吐量
  • 2.6.3 解码时延
  • | 2.7 链路性能|
  • 2.7.1 短码
  • 2.7.2 中长码
  • 2.7.3 长码
  • | 2.8 LDPC码在3GPP中的应用|
  • | 2.9 未来发展|
  • | 2.10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3章 极化码
  • | 3.1 Polar码的起源 |
  • | 3.2 Polar码在国内外的研究状况 |
  • | 3.3 Polar码的基本原理 |
  • 3.3.1 信道
  • 3.3.2 信道合并
  • 3.3.3 信道分离
  • 3.3.4 信道极化
  • | 3.4 极化码基本的编码和解码方法 |
  • 3.4.1 编码简介
  • 3.4.2 解码简介
  • | 3.5 Polar码构造 |
  • 3.5.1 错误检测
  • 3.5.2 编码矩阵生成
  • | 3.6 Polar码序列 |
  • 3.6.1 基本概念
  • 3.6.2 若干序列介绍
  • 3.6.3 序列的特性
  • 3.6.4 序列的选择准则
  • 3.6.5 序列的融合、3GPP最终选择的序列及未来发展
  • 3.6.6 速率匹配对序列的预冻结
  • | 3.7 Polar码的速率匹配 |
  • | 3.8 交织 |
  • 3.8.1 等腰直角三角形交织
  • 3.8.2 双矩形交织
  • 3.8.3 速率匹配过程中的交织
  • | 3.9 Polar码的重传 |
  • | 3.10 分段 |
  • | 3.11 系统Polar码 |
  • | 3.12 2D Polar码 |
  • | 3.13 Polar码解码算法 |
  • 3.13.1 SC算法
  • 3.13.2 SC-L算法
  • 3.13.3 基于统计排序的译码算法
  • 3.13.4 置信度传播(BP)算法
  • 3.13.5 Polar码并行解码
  • | 3.14 复杂度、吞吐量与解码时延 |
  • 3.14.1 计算复杂度
  • 3.14.2 (存储)空间复杂度
  • 3.14.3 吞吐量
  • 3.14.4 解码时延
  • | 3.15 Polar码的性能 |
  • 3.15.1 最小汉明距离
  • 3.15.2 误块率
  • 3.15.3 虚警率
  • 3.15.4 与其他码的性能比较
  • | 3.16 3GPP协议中的Polar码 |
  • | 3.17 Polar码的优点、缺点及未来发展 |
  • | 参考文献 |
  • 第4章 卷积码
  • | 4.1 卷积码的原理 |
  • 4.1.1 卷积码原理和解码算法
  • 4.1.2 基本性能
  • 4.1.3 解码复杂度和吞吐量分析
  • 4.1.4 咬尾卷积码(TBCC)
  • | 4.2 卷积码在蜂窝标准中的应用 |
  • 4.2.1 3G UMTS(WCDMA)中的卷积码
  • 4.2.2 LTE中的卷积码
  • | 4.3 卷积码的增强 |
  • 4.3.1 支持多种版本冗余
  • 4.3.2 支持更低码率
  • 4.3.3 性能更优的生成多项式
  • 4.3.4 CRC辅助的列表解码
  • | 参考文献 |
  • 第5章 Turbo码
  • | 5.1 Turbo码原理 |
  • 5.1.1 Turbo码之前的级联码
  • 5.1.2 并行级联卷积码
  • 5.1.3 解码算法
  • 5.1.4 基本性能
  • | 5.2 LTE的Turbo码 |
  • 5.2.1 LTE的Turbo码的结构
  • 5.2.2 LTE Turbo码的QPP交织器
  • 5.2.3 链路性能
  • 5.2.4 解码复杂度分析
  • | 5.3 Turbo码2.0 |
  • 5.3.1 更长的码长
  • 5.3.2 更低的码率
  • 5.3.3 咬尾Turbo码
  • 5.3.4 新的打孔方式
  • 5.3.5 新的交织器
  • | 参考文献 |
  • 第6章 外码
  • | 6.1 信道特性与外码 |
  • | 6.2 显式外码 |
  • 6.2.1 常用外码
  • 6.2.2 包编码(Packet Coding)
  • | 6.3 隐式外码 |
  • | 6.4 小结 |
  • | 参考文献 |
  • 第7章 其他高级编码方案
  • | 7.1 多元域LDPC码|
  • 7.1.1 概念
  • 7.1.2 多元LDPC码比特交织编码调制(BICM)方案
  • 7.1.3 多元码调制映射方案
  • | 7.2 多元域RA码|
  • 7.2.1 交织器
  • 7.2.2 加权器
  • 7.2.3 组合器与累加器
  • 7.2.4 译码
  • | 7.3 格码|
  • | 7.4 基于无速率码的自适应编码|
  • | 7.5 阶梯码|
  • 7.5.1 编码
  • 7.5.2 解码
  • 7.5.3 性能
  • 7.5.4 未来演进方向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
  • 索引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人民邮电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的大型专业出版社,成立于1953年10月1日。人民邮电出版社坚持“立足信息产业、面向现代社会、传播科学知识、服务科教兴国”,致力于通信、计算机、电子技术、教材、少儿、经管、摄影、集邮、旅游、心理学等领域的专业图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