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以温柔的方式抚育自己、对待自己,完成一次内心的成长。

内容简介

你是否听过内在小孩?这是一部开始这一切的经典书。

1987年,查尔斯·L.怀特菲尔德突破性地创造出内在小孩这个概念,意指我们自身真正活着、充满活力和创造力并且十分愉快的那部分,正式开启了内在小孩的运动。本书讲述了内在小孩怎样在创伤和丧失中迷失,又怎样去疗愈。我们可以治疗成年生活中的恐惧、困惑和不愉快。

出版18年,销售超过100万册,本书是心理学领域的经典销售书籍。并且如今比1987年出版时更具现实性。最近的大脑研究,尤其是关于儿童成长中创伤对大脑的影响,已经证实了怀特菲尔德作为精神病学家的直觉理解。

目录

  • 版权信息
  • 赞誉
  • 推荐序
  • 引言
  • 实证研究
  • 治愈内在小孩的意义以及“酗酒者子女协会”运动
  • 耐心与坚持
  • 第1章 发现内在小孩
  • 这本书能帮到我吗
  • 第2章 内在小孩概念的由来
  • 儿童虐待与忽视
  • 酒精成瘾康复
  • 家庭与孩子
  • 心理治疗
  • 缓解病痛
  • 康复辅助方法
  • 第3章 何谓内在小孩
  • 内在小孩或真实自我
  • 虚假自我
  • 第4章 扼杀内在小孩
  • 人类的需求
  • 不满足的父母
  • 第5章 父母的问题会扼杀内在小孩
  • 酒精成瘾与其他化学物质依赖
  • 依赖共生:我们这个时代的神经症
  • 儿童虐待:身体、性、精神-情感
  • 父母问题的一些共性
  • 否认感受与现实
  • 第6章 羞耻感的心理动力与低自尊
  • 识别内疚
  • 我们的羞耻感
  • 羞耻感从何而来
  • 强迫行为与强迫性重复
  • 治愈过程中的障碍
  • 年龄退行
  • 第7章 压力的作用创伤后应激障碍
  • 可识别的压力源
  • 创伤的再体验
  • 精神麻木
  • 其他症状
  • 第8章 如何治愈内在小孩
  • 康复过程的阶段
  • 寻求帮助
  • 第9章 开始处理核心问题
  • 开始谈论我们的问题
  • 第10章 识别与体验我们的感受
  • 感受的谱系
  • 对感受的觉察水平
  • 转化我们的感受
  • 第11章 哀伤的过程
  • 未解决的哀伤的危险
  • 开始哀伤
  • 识别我们的丧失与创伤
  • 哀伤的阶段
  • 第12章 继续哀伤冒险、分享并讲述我们的故事
  • 当我们开始冒险
  • 讲述我们的故事
  • 了解我们的愤怒
  • 保护我们的父母:哀伤的障碍
  • 第13章 转变
  • 不再做受害者
  • 放手、放下与原谅的过程
  • 自信果断
  • 属于个人的“权利法案”
  • 第14章 整合
  • 第15章 疗愈的重要阶段
  • 相关定义
  • 如何看待我们的康复之旅
  • 爱与无条件的爱
  • 我们的观察者自我
  • 获得内心的宁静
  • 附录 关于康复方法的说明
  • 致谢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识别与体验我们的感受

    作者用 “内在小孩” 这一隐喻,直指成年后人际关系中的困境根源:当我们关闭感受、过度依赖逻辑,或在社交中习惯性讨好时,实则是那个受伤的孩子在掌控我们的反应。书中列举了失衡人生的典型信号 —— 寻求认可却无法自我肯定、害怕批评、因孤独而维系扭曲关系 —— 这些症状背后,是童年时期为自我保护而形成的 “生存策略”。作者惠特菲尔德强调 “与失落和谐共处” 的疗愈哲学。他提出,真正的成长不是否认痛苦,而是通过觉察与接纳,将无意识的防御转化为有意识的修复。书中最具革新性的观点在于 “界限” 的构建。健康的界限不是隔绝他人的高墙,而是保护真我的栅栏。当一个人学会区分 “我” 与 “他人” 的边界,便能既保持真实,又在关系中建立安全的亲密感。这种界限的灵活性,让个体既能坚定表达需求,又不陷入攻击性或自我背叛的泥沼。作者用依赖共生关系的案例分析,揭示了无界限如何导致自我消融:当我们为取悦他人而压抑感受,心灵便如同失去光照的植物,逐渐枯萎。书中穿插的练习与案例,将抽象理论落地为具体行动。例如,建议读者通过写信与内在小孩对话,或是通过冥想觉察情绪闪回时的身体反应。这些方法暗合佛教 “中道” 智慧 —— 不逃避痛苦,也不沉溺其中,而是以旁观者的姿态观察恐惧的升起与消散。这种疗愈不是一蹴而就的奇迹,而是一场 “与自我和解的刀锋之舞”,需要持续练习如何在自尊与共情间找到平衡。

      1
      评论

    出版方

    机械工业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是全国优秀出版社,自1952年成立以来,坚持为科技、为教育服务,以向行业、向学校提供优质、权威的精神产品为宗旨,以“服务社会和人民群众需求,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己任,产业结构不断完善,已由传统的图书出版向着图书、期刊、电子出版物、音像制品、电子商务一体化延伸,现已发展为多领域、多学科的大型综合性出版社,涉及机械、电工电子、汽车、计算机、经济管理、建筑、ELT、科普以及教材、教辅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