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孤独社会”来临,我们如何摆脱孤独?

内容简介

孤独是事关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种情感。它既不是一种疾病,也不是一种罕见的痛苦。被严重孤独感攫取的人们普遍感到不被关心、不被需要、没有方向、无家可归。严重和长期的孤独是对个人和公共健康的威胁,而且存在着上升趋势。

在这本富有启发性的书中,人类学家慈子·小泽-德席尔瓦研究了日本的孤独问题。她认为孤独已经成为当代日本社会的一种普遍存在的精神状态。对此,她重点关注日本社会孤独现象的宏观统计数据的变化、亲密关系的商品化以及其他相关问题。

从采访当代日本大学生,到叙述2011年关东大地震和核灾难后的孤独故事,再到研究孤独个体聚集的线上聊天室的讨论,作者生动地捕捉到人们所经历的存在性痛苦,而这种痛苦无法还原为“抑郁症”这样的精神病学范畴。作者认为,孤独不只是一个个人的病痛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只有加强人际纽带、重建社会联结、找到人生目的与意义,才能让深陷孤独泥沼的人们重获幸福的生活。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致谢
  • 隐私保护说明
  • 引言:脱节的人们与孤独的社会
  • 孤独的全球流行
  • 孤独与自杀
  • 孤独社会
  • 本书结构
  • 更广泛的学术联系
  • 孤独的迷思
  • 定义孤独
  • 第一章 主体性和共情
  • 主体性的雅努斯之面
  • 主体性确立自我、生存与情动
  • 主体性可塑
  • 主体间性与社会
  • 主体性、孤独与社会
  • 主体性的研究挑战
  • 社会与情动
  • 谁才算主体?
  • 主体性研究的共情与三角剖分法
  • 定义共情
  • 新自由主义与物质主义
  • 政治经济与主体性
  • 第二章 孤独尤甚,不愿独死:互联网集体自杀
  • 很抱歉给您带来不便
  • 1998年:转折点
  • 探寻原因
  • 性别与年龄
  • 《完全自杀手册》
  • 死以“川”之形
  • 奇利柯医生咨询室
  • 互联网集体自杀的形式
  • 座间连环杀人案件
  • 自杀的传统观点
  • “心中”:一起死去
  • 不负责任的自杀
  • 互联网与互联网集体自杀对青少年的危害
  • 互联网自杀预防的兴起
  • 共情与主体性
  • 第三章 联结脱节者:自杀网站
  • 自杀网站
  • 自杀网站的组成要素
  • 解剖自杀网站
  • 主题
  • 作为临时归属的自杀网站
  • 想死却“没有特别的理由”
  • 想和他人一起死去
  • 来世
  • 解析主题
  • 作为摆脱痛苦的自杀
  • 《自杀俱乐部》与《妄想代理人》:互联网集体自杀的流行文化表征
  • 伊壁鸠鲁式自杀
  • 第四章 人生意义:探究日本年轻人被需要的需要
  • 香织
  • 浩二
  • 人生意义与人生目的
  • 美枝
  • 活着很难
  • 其他学生
  • 对比受访学生与自杀网站访客
  • 被需要的需要与人生意义的缺乏的关联
  • 幸福、福祉和意义建构
  • 第五章 幸免3·11
  • 3·11灾难的展开
  • 沉船
  • 研究受灾地区
  • 社会隐形区
  • 遇见被抛下的人
  • 立野女士的故事
  • 一位石卷市的3·11幸存者
  • 第六章 解剖抗逆力
  • 道德伤害
  • 孤独的社会可供性
  • 抗逆力的几个方面
  • 积极的社会角色与社群关怀
  • 纽带
  • 亲密关系的商品化
  • 社会性与文化性抗逆力
  • 第七章 孤独教会我们什么
  • 共享一个世界与看得见的自我
  • 死去的许可与勇气
  • 人生的关系性意义
  • 《小偷家族》
  • 社会与同情
  • 共情与方法论
  • 孤独教会我们什么?
  • 接纳孤独
  • 接纳他人
  • 接纳自我
  • 寻找自己的归属
  • 构建接纳系统
  • 可谈即可控
  • 参考文献
  • 索引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 加载中...

出版方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成立于1951年,全国著名综合出版社之一,主要出版哲学、社会科学、政治、法律、财经、管理、历史等学术专著和大众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