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孤独社会”来临,我们如何摆脱孤独?

内容简介

孤独是事关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种情感。它既不是一种疾病,也不是一种罕见的痛苦。被严重孤独感攫取的人们普遍感到不被关心、不被需要、没有方向、无家可归。严重和长期的孤独是对个人和公共健康的威胁,而且存在着上升趋势。

在这本富有启发性的书中,人类学家慈子·小泽-德席尔瓦研究了日本的孤独问题。她认为孤独已经成为当代日本社会的一种普遍存在的精神状态。对此,她重点关注日本社会孤独现象的宏观统计数据的变化、亲密关系的商品化以及其他相关问题。

从采访当代日本大学生,到叙述2011年关东大地震和核灾难后的孤独故事,再到研究孤独个体聚集的线上聊天室的讨论,作者生动地捕捉到人们所经历的存在性痛苦,而这种痛苦无法还原为“抑郁症”这样的精神病学范畴。作者认为,孤独不只是一个个人的病痛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只有加强人际纽带、重建社会联结、找到人生目的与意义,才能让深陷孤独泥沼的人们重获幸福的生活。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致谢
  • 隐私保护说明
  • 引言:脱节的人们与孤独的社会
  • 孤独的全球流行
  • 孤独与自杀
  • 孤独社会
  • 本书结构
  • 更广泛的学术联系
  • 孤独的迷思
  • 定义孤独
  • 第一章 主体性和共情
  • 主体性的雅努斯之面
  • 主体性确立自我、生存与情动
  • 主体性可塑
  • 主体间性与社会
  • 主体性、孤独与社会
  • 主体性的研究挑战
  • 社会与情动
  • 谁才算主体?
  • 主体性研究的共情与三角剖分法
  • 定义共情
  • 新自由主义与物质主义
  • 政治经济与主体性
  • 第二章 孤独尤甚,不愿独死:互联网集体自杀
  • 很抱歉给您带来不便
  • 1998年:转折点
  • 探寻原因
  • 性别与年龄
  • 《完全自杀手册》
  • 死以“川”之形
  • 奇利柯医生咨询室
  • 互联网集体自杀的形式
  • 座间连环杀人案件
  • 自杀的传统观点
  • “心中”:一起死去
  • 不负责任的自杀
  • 互联网与互联网集体自杀对青少年的危害
  • 互联网自杀预防的兴起
  • 共情与主体性
  • 第三章 联结脱节者:自杀网站
  • 自杀网站
  • 自杀网站的组成要素
  • 解剖自杀网站
  • 主题
  • 作为临时归属的自杀网站
  • 想死却“没有特别的理由”
  • 想和他人一起死去
  • 来世
  • 解析主题
  • 作为摆脱痛苦的自杀
  • 《自杀俱乐部》与《妄想代理人》:互联网集体自杀的流行文化表征
  • 伊壁鸠鲁式自杀
  • 第四章 人生意义:探究日本年轻人被需要的需要
  • 香织
  • 浩二
  • 人生意义与人生目的
  • 美枝
  • 活着很难
  • 其他学生
  • 对比受访学生与自杀网站访客
  • 被需要的需要与人生意义的缺乏的关联
  • 幸福、福祉和意义建构
  • 第五章 幸免3·11
  • 3·11灾难的展开
  • 沉船
  • 研究受灾地区
  • 社会隐形区
  • 遇见被抛下的人
  • 立野女士的故事
  • 一位石卷市的3·11幸存者
  • 第六章 解剖抗逆力
  • 道德伤害
  • 孤独的社会可供性
  • 抗逆力的几个方面
  • 积极的社会角色与社群关怀
  • 纽带
  • 亲密关系的商品化
  • 社会性与文化性抗逆力
  • 第七章 孤独教会我们什么
  • 共享一个世界与看得见的自我
  • 死去的许可与勇气
  • 人生的关系性意义
  • 《小偷家族》
  • 社会与同情
  • 共情与方法论
  • 孤独教会我们什么?
  • 接纳孤独
  • 接纳他人
  • 接纳自我
  • 寻找自己的归属
  • 构建接纳系统
  • 可谈即可控
  • 参考文献
  • 索引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0
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端倪已现,须及早未雨绸缪

    在阅读《解剖孤独》的过程中,我始终带着一个疑问:当我们将目光投向一衣带水的日本时,究竟该以何种姿态面对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社会样本?书中揭示的孤独危机,表面上聚焦于自杀率攀升、无缘死激增等触目惊心的社会现象,深层折射的却是整个东亚文明在现代性转型中的集体阵痛。作为同样经历急速现代化进程的邻邦,我们或许不必对书中描述的代际疏离、职场原子化感到陌生 —— 北上广深的 "996 青年" 与东京街头的 "网吧难民",本质上都是传统共同体瓦解后的精神难民。作者敏锐捕捉到一个关键悖论:在社交媒介高度发达的今天,日本年轻人平均每日屏幕使用时间超过 8 小时,LINE 好友数量是父辈的三倍,但深度孤独感却呈现出递增的趋势。这种吊诡现象背后,是人际关系从 "情感联结" 向 "功能交换" 的悄然异化。书中记录的典型案例令人深思:一位拥有 2000 推特粉丝的插画师,每周参与三次线下联谊会,却在住院手术时发现 "紧急联系人" 一栏无从填写。这种虚拟世界的喧嚣与现实世界的荒芜形成的强烈反差,恰恰印证了社交资本主义时代的生存困境。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孤独并非简单的心理问题,而是深嵌于社会结构转型的系统性危机。当日本政府将非正规雇佣比例从 1990 年的 20% 推高至现今的 40% 后,数百万派遣劳动者便永久失去了企业共同体的庇护;当少子老龄化使家庭结构从 "三世同堂" 退化为 "单身户",传统的情感支持网络也随之瓦解。书中引用的追踪调查显示,东京独居老人中 68% 的日常对话对象是便利店店员,这种脆弱的社会联结一旦遭遇失业、疾病等风险,极易滑向彻底的社会性死亡。面对这种结构性困境,单纯倡导 "培养兴趣爱好"" 积极社交 "显得苍白无力。书中提出的解决方案指向更深层的制度重构:在北海道某小镇,政府通过改造废弃小学建立" 共生社区 ",既为独居青年提供平价公寓,又强制要求入住者每月完成 20 小时公共事务。这种将物理空间改造与社会契约重建相结合的模式,三年内使辖区孤独死亡率下降 37%。这类案例揭示的治理智慧,远比空洞的心理疏导更具现实意义。看完本书后,不禁联想到我们正在经历的社会转型。当各大城市" 青年公寓 " 取代胡同弄堂,当外卖骑手成为最熟悉的生活伙伴,相似的社会病症或许正在不同土壤中滋生。日本的经验警示我们:孤独一旦突破个体层面演变为社会公害,需要的不仅是心理咨询师的介入,更是教育体系对共情能力的重塑、社会保障制度对脆弱群体的托底,以及城市规划对公共空间的再造。这种跨文化的镜鉴,或许正是东亚社会走出孤独困境的起点。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孤独不是一种外在的形式,是一种内心缺乏爱的能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解剖孤独》自杀是个很深刻的问题,哲学唯一的命题就是自杀,只是这个命题无法判断正误。到底是什么引起了自杀?身体、环境、社会、最主要的还是精神。而精神来说,孤独就是一个非常耀眼的存在。为何会孤独呢?首先,孤独不是孤单,虽然看似都是一个人,但是内心的感受是不同的。其次,孤独也不是抑郁,抑郁是感觉不到快乐,这是一种精神疾病,而孤独我的感觉并没有那些具体症状。孤独的定义,我觉得我还把握不准,只是感觉应该是与人隔绝,感觉不到任何链接,或许是感到自己没有用,或许是感到自己被整个世界抛弃,或许是感到空寂、活着是一种 “罪”。抛开定义,简单来讲一下,怎样做。冥想,一种高级的东西,也许放空才可以感知更好的感觉。链接,哪怕是一起选择自杀,也许就不再害怕社会,也会重燃信心。共情,体会一切幸福的小确幸。活着也是一种意义。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成立于1951年,全国著名综合出版社之一,主要出版哲学、社会科学、政治、法律、财经、管理、历史等学术专著和大众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