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再现清代木材的贸易网络和市场游戏规则。

内容简介

一艘艘木筏顺流而下,将长江中上游的木材运送到下游城镇。林农、地主、伐木工、船工、牙行、钱庄、榷关,以及商帮与行会,组成了一个跨区域的庞大市场……通过木材的贸易与再生,森林仿佛“流动”起来,满足了整个清代中国的房屋、桥梁、舟车建造等需求。

本书讲述了这个庞大的市场如何运作,揭示了清代森林可持续发展的奥秘。国家与市场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利用如何适应?清代森林的市场经济蕴藏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中文版代序:对中国经济史的重大贡献
  • 序言: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 致谢
  • 度量单位与相关术语
  • 前言
  • 可持续性与制度:定义
  • 维系资源:产权、市场和林木再植
  • 维系贸易:市场准入、信息与契约执行
  • 林木及其生态物质性
  • 第一章 皇木采办
  • 木材供应的长期演化
  • 明代的皇木采办
  • 帝国扩张与边疆的木材贸易
  • 清代的贡木制度
  • 官办额费不资
  • 官僚企业家
  • 官商角力
  • 漕运中的木材贸易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跨区域的木材市场
  • 明清时期的木税关
  • 清代的榷关税收管理
  • 江南的木材消费
  • 木材供应的来源
  • 湘西的辰关
  • 行话、计量和定价:龙泉码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木材资源的维系
  • 帝制晚期中国的森林产权
  • 黔东南清水江的下游流域
  • 木材种植及其挑战
  • 山场交易的类别
  • 地主与栽手股的股份确权
  • 林地的分割与票据化
  • 共同所有权结构
  • 西南与长江中下游的对比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商人、牙行与市场互动
  • 供应链上的木商与木夫
  • 牙行制度
  • 木行
  • 婺源的詹氏家族
  • 木行
  • 苗疆木行的独特性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行会、“捐”与合同的执行
  • 集体纳捐与市场准入
  • 厘金税
  • 行会的“认捐”
  • 对抗违约和信息不对称问题
  • 信誉与集体制裁
  • 为什么要遵守游戏规则?
  • 司法裁决
  • 跨区域纠纷与商会
  • 永兴顺木行案
  • 本章小结
  • 结语
  • 比较环境史视野下的中国再植林业
  • 市场:一把双刃剑
  • 附录一:龙江关木税和贸易量的估算
  • 附录二:九江关木税的估算
  • 附录三:关于土地契约分析方法的说明
  • 术语表
  • 参考文献
  • 索引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标准的经济史著作

    说标准有三点理由。一是经济术语和规范性强。二是考证严谨。三是难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工林的出现是为了解决古老天然林枯竭的问题 —— 世界上其他许多地方都通过国家监管和投资来解决这个问题。而在中国形成的特殊办法依赖于私人投资,这种投资是由种植林木的土地的所有者、投入劳动力的租户以及出于其他诸多经济动机而加入的人共同分担的。这种生产体系沿用了历史悠久的股权所有和股份转让的传统,利用契约来分配各种各样的产权的做法,以及源于宗族关系的 “法人” 所有和管理制度。在像林业这样的行业(我们在自贡的制盐业和其他地方也看到了类似的制度创新),从种植到收获和销售木材的时间平均为三十年,上述体系使得投资者分散了风险,并提供了必要的灵活性和流动性。在张萌的叙述中,它还创造了参与可持续实践行动的激励机制,至少在 20 世纪洋木进口之前,它保障了中国林业的蓬勃发展。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光启书局

      光启书局,全称上海光启书局有限公司,隶属于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是一家致力于内容生产和融合传播的综合性出版社。光启立意“认识世界”和“理解中国”,深耕历史、城市、思想学术、人文艺术等领域。通过文化的当代表达与传播,寻找我们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