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客观、实事求是地评述了列宁作为苏维埃领导人的功过得失。

内容简介

列宁离开这个世界快一百年了。他缔造一个新型的革命党,又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夹缝中建立一个新的国家制度,他像马克思一样,从来没有把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俄国经验一般化,而是通过一场新制度的社会实验,为后来者留下了宝贵的政治遗产:搅动20世纪国际秩序的苏共;与苏维埃政权伴生的无产阶级专政;处理“党外有党、党内有派”的矛盾;探寻非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新经济政策;视农民为无产阶级长期的同盟者……

当然,列宁时代也存在悬而未决的问题:莫衷一是的党国体制;摇摆的知识分子政策;解放全人类的革命理想主义的困顿……

《列宁政治遗产十论》既没有一味地褒扬列宁的光辉事迹,也没有隐讳他在苏俄初期治国理政中的失误,而是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评述了列宁作为苏维埃领导人的功过得失。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一
  • 序二
  • 前言 理性对待列宁政治遗产
  • 一 苏共:列宁最重要的政治遗产
  • “给我们一个革命家组织,我们就能把俄国翻转过来”
  • 未能完成的政党转型
  • 政治遗产的时代回应
  • 二 布尔什维克何以能取得政权
  • 俄国革命的缘起
  • 《四月提纲》的是是非非
  • 布尔什维克胜利的秘诀
  • 民众的胜利,历史的选择
  • 三 一党制执政模式的形成
  • 十月革命前后俄国国内主要政治力量
  • 围绕立宪会议存废的斗争
  • 与左派社会革命党的联合与分裂
  • 一党执政体制的确立
  • 四 “无产阶级专政”的是与非
  • “无产阶级专政”的两种释义
  • “无产阶级专政”应是“绝对强硬的政权”
  • 对苏式“无产阶级专政”的评说
  • 五 “党国制”的利与弊
  • 苏联“党国制”的形成
  • “党国制”的优势
  • “党国制”与斯大林模式
  • 六 执政时期处理党内矛盾的经验教训
  • 列宁处理党内争论两例
  • 斯大林处理党内矛盾的错误方针
  • 处理党内矛盾的几点思考
  • 七 新经济政策的历史价值及其局限
  • 无产阶级政党在落后国家执政后面临的历史任务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直接过渡”
  •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 列宁在反思和探索中前行
  • 新经济政策的历史局限
  • 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在曲折中前进
  • 八 处理农民问题上的矛盾和纠结
  • “马铃薯现象”:小农地位的社会学分析
  • “同盟军”还是“同路人”
  • 征粮:与农民的一场“战争”
  • 列宁在农民问题上的转变和探索
  • 九 知识分子政策的得与失
  • 近代俄国文化生态和知识分子的分类
  • 对技术型知识分子:赎买—利用
  • 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分子:无奈—驱离
  • 革命知识分子的角色转换及其命运
  • 十 世界革命:理想主义的困顿
  • 作为理想的世界革命理论
  • 作为行动的世界革命战略
  • 从理想到现实的回归
  • 关于世界革命理论和实践的几点思考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3.7
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历史人物,学者不能简单评对错

    好题目给写坏了,本书还是在制度和意识形态方便为列宁辩解,大概 10 个方面,通篇是列宁是好的,可是被斯大林搞坏了,或者是历史条件所限苍白无力的辩解。是否正确,用意识形态和制度来判断是西方的文宣,谁信谁傻,社会的进步是体系的比拼,人类历史上进入文明社会后,第一次变局是游牧采集和农业社会的比拼,游牧采集的顽强的个体战斗力最终不敌农耕社会的人口能力和生产效率,无论是印度还是奥斯曼帝国,特别是大清帝国,最终都是游牧民族被同化下马定居而结束。第二次历史变革和农耕向工业化(现代化)的进化,谁先工业化谁先进,如何进入工业化各种环境机缘,和制度和意识形态无关,否则如何解释利比里亚和菲律宾为何到现在还没有完成工业化?社会转型是否成功,深层是文化(文明)基因,俄罗斯传统游牧农奴制,彼得大帝完成了农业下马落地,但面积太大,不得不延续传统的分税官制度,这也为后来苏联的 15 个加盟共和国的产生基础,苏维埃成功代领人民完成工业化,列宁是开创者,斯大林是伟大的执行者,如果没有斯大林,希特勒已经统一欧洲了。苏联的最大失败是赫鲁晓夫全面否定斯大林,游牧民族的基因,不重视政权传承的正当性,小集团的轮流坐庄(八王议政),人口问题加上文化基因,才是帝国解体内因,奥斯曼帝国,蒙元帝国都难逃解体,地理因素让华约组织,东欧部分是基础工业基地,乌克兰集中了大量核心工业,俄罗斯只有部分军工业和能源系统,帝国分裂过程也是去工业化过程,强大的苏维埃帝国被打回原形。本书败笔是用西方意识形态去辩解,没有写出列宁主义的政治内核。

      2
      10

    出版方

    世纪文景

    2002年6月,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其分支出版机构世纪文景,全称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公司。文景致力于立足“社科新知、文艺新潮”,阅读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