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研究分析法国文学如何触动处于深刻文化转型期的中国文学之魂。

内容简介

何为现代国家之正途?关于这一话题的纷争与沉默,牵动当今世界格局,影响每一个人。中国对法国文学的多元解读,反映出关于中国社会现代性方案的多元想象。不同想象间的张力,演化为围绕法国文学展开的论争。

本书以1917―1937年中国现代文学期刊中的法国文学论争为主轴,借助论争中的关键词,重构法国文学在1917―1937年中国的接受语境。这一语境中既有对社会的迫切关怀,也有对心声的坚守;既有对自由、平等、博爱的呼唤,也有对功用、意义的终极质疑。各种诉求在国运大潮起伏间此消彼长,形塑日后中国的知识文化图景。

现代与传统,正途与歧路,一切纷争,回到人心方显本色。法国文学在1917―1937年中国的接受映照出时人心影,体现中法文学对话蕴含的人性力量。这份力量赋予我们的研究以意义。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中法文学关系研究丛书”总序
  • 引言
  • 第一部分 概论
  • 第一章 1917—1937年中国文学期刊对法国文学的翻译
  • 作家与作品:相关数据
  • 小说翻译
  • 诗歌翻译
  • 戏剧与其他体裁文学作品翻译
  • 第二章 1917—1937年中国文学期刊对法国文学的评论
  • 中世纪作家
  • 十六世纪作家
  • 十七世纪作家
  • 十八世纪作家
  • 十九世纪作家
  • 第二部分 中世纪至十六世纪法国文学译介
  • 第三章 弗朗索瓦·维庸
  • 文学史中的弗朗索瓦·维庸
  • 文学期刊中的弗朗索瓦·维庸
  • 第四章 拉伯雷
  • 拉伯雷与文艺复兴
  • 《庞大固埃》出版四百周年纪念
  • 第五章 龙沙
  • 革命的龙沙
  • 第六章 蒙田
  • 蒙田在1930年以前中国的形象
  • 反封建斗士抑或真正的人文主义者:蒙田与《文学》杂志
  • 第七章 马勒尔白
  • 负面形象:《少年中国》与《小说月报》
  • 正面形象:《小说月报》与《学衡》
  • 第三部分 十七世纪法国文学译介
  • 第八章 莫里哀在中国的译介
  • 文学期刊中的莫里哀
  • 人民的抑或普世的莫里哀:马宗融与梁宗岱的论战
  • 第九章 马宗融:人民立场的法国文学译介者
  • 马宗融生平
  • 马宗融的平民文学观
  • 左翼戏剧观
  • 第十章 梁宗岱:在激进主义时代为永恒正名
  • 梁宗岱生平
  • 定义“永恒”
  • 反激进主义文学立场
  • 第四部分 十八世纪法国文学译介
  • 第十一章 卢梭在中国的译介
  • 文学期刊中的卢梭:赞美与批判
  • 《爱弥儿》中译本引发的论战
  • 第十二章 制造愤世嫉俗者——郁达夫与《卢骚传》
  • 《卢骚传》对参考文献的取舍与改写
  • 卢梭的愤世嫉俗——以《爱弥儿》为例
  • 郁达夫的愤世嫉俗
  • 第十三章 梁实秋的反卢梭主义
  • 梁实秋生平
  • 梁实秋笔下卢梭形象的变迁
  • 梁实秋对浪漫主义态度的转变
  • 白璧德《卢梭与浪漫主义》对梁实秋的影响
  • 第五部分 十九世纪法国文学译介
  • 第十四章 波德莱尔在中国的译介
  • 评论波德莱尔
  • 翻译波德莱尔
  • 关于《腐尸》一诗的分歧
  • 第十五章 鲁迅、颓废与音乐性
  • 鲁迅生平
  • 反颓废的鲁迅
  • 颓废的鲁迅
  • 既颓废又反颓废的鲁迅
  • 鲁迅与音乐性
  • 第十六章 徐志摩、颓废与音乐性
  • 现代中国人的颓废
  • 徐志摩的恶魔主义
  • 徐志摩与音乐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1917—1937年中国文学期刊中法国文学翻译作品列表
  • 附录二 1917-1937年中国文学期刊中法国文学评论作品列表
  • 后记
  • 致谢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