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毛振华博士回顾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对未来有启发。

内容简介

本书是毛振华博士对过去十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回顾与再思考。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国内外的复杂环境,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体现了“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双底线思维,在不同时期各有侧重,这是2008年以来宏观调控的“中国经验”。如何做好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平衡?如何在释放风险的同时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保证经济的平稳运行?思考过去,照亮未来。作者深入分析了过去十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经验和得失,提出了极有价值的观点,对我们思考中国经济的未来很有启发。

目录

  • 版权信息
  • 推荐序在实践中思考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
  • 自序 复盘过去十年,继续看多中国
  • 导言双底线思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实践和探索
  • ◎金融危机前后宏观经济政策的回顾
  • ◎稳增长政策评价:成绩与问题
  • ◎宏观调控思维转向以防风险为核心
  • ◎大国博弈下的中国经济形势
  • 第一部分次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新周期与新常态
  • 一、中国经济步入次高速周期
  • ◎传统经济增长因素出现变异
  • ◎经济次高速增长阶段的特征
  • ◎以动态平衡术实现增长模式转变
  • 二、以“大腾挪”打造新常态下的经济新格局
  • ◎在区域和产业两个维度实现大腾挪
  • ◎大腾挪与风险防范
  • ◎结语
  • 三、扩大内需——寻找经济增长新动力
  • ◎寻找新的增长动力
  • ◎依靠扩大内需,中国经济可维持次高速增长
  • ◎扩大内需必须提高劳动者报酬
  • ◎通货膨胀是必然伴生物
  • ◎通胀不可怕
  • 四、从制造大国到消费大国
  • ◎改革开放前30年中国经济增长中总供给和总需求关系的历史回顾
  • ◎以内需为主是中国经济转型的核心内容
  • ◎以扩大就业为扩大内需的优先政策
  • 五、下一轮经济增长的动力在农村
  • 六、再析新常态
  • ◎对新常态阶段性特征的认识
  • ◎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失衡
  • ◎债务风险与金融市场波动
  • ◎房地产行业发展仍面临不确定性
  • ◎人口红利渐失,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强
  • ◎如何超越新常态
  • 七、犌犇犘要接地气
  • ◎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型要惠及民生
  • ◎增长与转型离不开制度重建和政策突破
  • 第二部分 债务积累与风险缓释:来次小型危机又何妨
  • 八、多重风险叠加的中国经济
  • ◎国企杠杆率过快上升是中国经济的主要风险
  • ◎多重风险不断累积叠加
  • ◎完善宏观风险释放机制
  • 九、中国宏观债务风险的累积与缓释
  • ◎金融危机后,“债务—投资”驱动经济增长模式导致债务快速扩张
  • ◎债务风险边际改善,但结构性风险突出
  • ◎当前中国债务风险已达临界点,“防风险”应成为重中之重
  • ◎多措并举缓释债务风险
  • 十、企业去杠杆是大改革、大转型的切入点
  • ◎企业部门去杠杆尤其紧迫
  • ◎企业部门去杠杆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抓手
  • ◎企业部门去杠杆的路径选择
  • ◎注重宏观降杠杆过程中的局部风险防范
  • 十一、加强债务管理应成上市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
  • ◎上市公司债务快速增长,房地产等行业债务风险突出
  • ◎多重因素共同作用,推动上市公司债务水平持续攀升
  • ◎上市公司债务过高将加剧金融体系风险,妨碍经济发展与转型
  • ◎将加强债务管理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
  • 十二、房地产行业要做好政策再调整下的风险防范
  • ◎宏观政策动态调整,房地产调控既要抑制泡沫又要防止过快下跌
  • ◎房地产结构性泡沫仍存,房企融资难度加大,信用风险暴露
  • ◎房企要控制负债水平、加快资金周转、提高股本融资率
  • 十三、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与融资平台转型分析
  • ◎地方政府债务形成与演化进程
  • ◎当前中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现状及区域风险估算
  •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重要载体——融资平台面临较大转型压力与挑战
  • ◎新常态与多重政策约束下融资平台的转型路径及关注点分析
  • ◎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与促进投融资平台转型的建议
  • 十四、警惕债券集中违约触发金融市场波动
  • ◎债券市场融资地位凸显,扩容背景下信用风险逐步积聚
  • ◎违约多点多元频发,系统性风险整体可控但须提前防范
  • ◎建议对目前主要三类债务存量及时进行分类处理,进一步防范系统性风险
  • ◎“三去一降一补”背景下,多举措化解债务风险意义重大
  • 十五、防范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四个方面
  • ◎关注信用风险变化趋势,防范爆发区域性债务危机
  • ◎既要抑制资产泡沫膨胀,又要避免资产价格断崖式下跌
  • ◎加强区域金融机构风险监控,建立监管协调机制
  • ◎加强对新兴金融业态、跨境资本流动的监控
  • 十六、来次小型金融危机又何妨
  • ◎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确立正确的危机观
  • ◎金融危机在中国可能的引爆点在哪里
  • ◎金融危机的防范和应对措施
  • 第三部分 稳增长与防风险:宏观调控的两条底线
  • 十七、稳增长与防风险双底线下的宏观经济
  • ◎当前经济呈现出底部企稳与泡沫聚集的特征
  • ◎2017年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存在,经济运行中的诸多问题本质与债务风险密切相关
  • ◎中国债务尤其是广义政府类债务高于警戒线,需要警惕由债务风险引发的危机
  • ◎树立正确危机观,构建“稳增长、防风险”双底线宏观调控体系
  • 十八、次贷危机以来中国宏观调控和经济政策的回顾和总结
  • ◎配合总量政策,结构性调控力度不断加大
  • ◎“三位一体”调控模式更加强化,短期调控与长期改革结合,政策连续性、协调性不断增强
  • ◎宏观调控理念有所创新
  • ◎调控目标的多元化决定了调控手段的泛化,出现过多干预微观经济的现象,从而引起经济波动
  • ◎小结
  • 十九、稳经济增长与防债务风险的双底线思维
  • ◎经济筑底调整仍依靠“债务—投资”驱动,缓释风险、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应守住增长底线
  • ◎我国总体债务规模快速扩张,结构性风险不断凸显,防范债务风险乃重中之重
  • ◎稳增长与防风险双底线思维下的政策选择
  • 二十、构建“稳增长”与“防风险”双底线的宏观调控体系
  • ◎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宏观经济仍将继续筑底
  • ◎债务风险依然是我国经济稳定的重要威胁
  • ◎构建以稳增长、防债务风险为核心的宏观调控体系
  • 二十一、转换宏观调控思维——防风险是稳增长的前提
  • ◎债务刚性扩张
  • ◎“防风险”重于“稳增长”
  • 二十二、新常态下我国宏观风险缓释机制
  • ◎现阶段中国经济面临的多种风险
  • ◎争取时间窗口,在发展中释放风险
  • ◎控制金融风险、推进金融改革是重中之重
  • 二十三、金融监管:刀尖上的平衡
  • ◎宏观调控重心转向防风险
  • ◎市场面临风险超预期释放的挑战
  • ◎处理好监管强化与风险释放两者间的平衡
  • 第四部分 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新思路、新方案
  • 二十四、共克时艰:企业减税、政府改革
  • ◎企业减税:“新常态”攻坚期的政策选择
  • ◎政府改革:支出适当节流
  • ◎国企降杠杆,扩大减税范围:牵住攻坚期的两个“牛鼻子”
  • 二十五、厘清政府边界,保护和弘扬企业家精神
  • ◎正确认识有限政府与有为政府关系,“有限”是“有为”的前提
  • ◎保护和弘扬企业家精神是推动中国经济创新发展的关键
  • ◎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为企业家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 二十六、理性看待民营企业“走出去”
  •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持续上升
  • ◎民营企业“走出去”的客观需求
  • ◎企业家移民潮背后的原因及可能影响
  • 二十七、“一带一路”背景下资本流动的风险与对策
  • ◎国际资本流动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
  • ◎“一带一路”倡议下资本流动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制度改革的框架性思考
  • ◎小结
  • 二十八、以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开放应对中美冲突的挑战
  • ◎中美冲突可能不会止于贸易争端
  • ◎中美冲突一定程度上源于美方对中国内外政策的误读
  • ◎新形势下的政策再调整、改革再出发
  • 二十九、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分析
  • ◎疫情对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整体影响
  • ◎疫情对部分重点行业的潜在冲击
  • ◎疫情对湖北省经济发展的影响
  • ◎政策建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