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首次详细研究政治学在中国的发轫及与近代社会转型的关系,对北京大学政治学科发展具重要价值。

内容简介

中国政治学学科的发轫与源起是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密切相关的,是中国近代社会政治转型的学术折射。本书将从两条主线叙述和研究中国政治学学科与学术的发轫。一条主线是从京师大学堂仕学馆的政治堂、政治科到北京大学政治学门的演变,研究政治学学科作为中国近代大学的学科与学系建立的历史;一条主线是从清末《皇朝政治学问答》的出版到民国初年西方政治学著作的引进和编纂,研究中国近代政治学学术的建立。该书第一次使用大量档案材料和原始材料,对政治学学科与学术在中国的最初出现和早期发展做出描述和考证,并研究和分析政治学这一现代学科的落地与生长与中国近代社会政治转型的关系,此书,既是学科史的研究也是政治社会学的研究。对于厘清北京大学乃至中国政治学学科发展的源头及发展脉络,进而以史为鉴,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具有重要价值。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 近代中国政治学科的发端、初创及其启示
  • 1、近代中国政治学科在古老中国的诞生和拓展,是戊戌维新运动移植和嵌入外来知识和制度的幸运例外。
  • 2、近代中国政治学科是在近现代中国大学治理体制和治理结构的蜕变中得以发端和发展的。
  • 3、近代中国政治学科的创设和拓展,经历了从学识到学系的多要素多体系构建的漫长过程。
  • 4、近代中国政治学科初始到创立的演进呈现中体西用到全盘西化再到本土化尝试的学术发展和运行轨迹。
  • 5、近代中国政治学科具有巩固和完善政治统治的国家学说的学术倾向和价值取向,很大程度上遵循着研习和教授政治统治和为政之要的传统学术逻辑。
  • 第一章 导论
  • 第二章 中国近现代政治学缘何在此发端
  • 一、 京师大学堂的双重身份及背景
  • (一)填补没有统管各级学校的中央教育行政机关的管理空白
  • (二)补救新式学堂兴起凸显的旧体制缺陷
  • (三)破解戊戌维新背后的官制改革难题
  • 二、 京师大学堂双重身份的优势与困境
  • (一)行政权力地位带来的发展资源优势
  • (二)双重角色带来的发展困扰
  • 三、 京师大学堂的地位嬗变为接纳现代学科创造了条件
  • (一)京师大学堂与全国教育管理权力的日渐分离
  • (二)学部成立后京师大学堂“最高学府”的重新定位
  • (三)“去行政化”后京师大学堂近代化的加速
  • 第三章 政治学专业设置从筹划到现实:京师大学堂的三个章程
  • 一、 《总理衙门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与仕学院
  • (一)第一个章程的两个版本与仕学院的出现
  • (二)仕学院时期的“政治学”课程设计
  • (三)政治专门讲堂:北京大学政治学系最早的学科和学系渊源
  • 二、 《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与速成科
  • (一)《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的课程设置与调整
  • (二)速成科时期政治学科建设的尝试
  • (三)进士馆的增设与“从政之选”的办学取向
  • 三、 《奏定京师大学堂章程》的预备科与“政法科——政治学门”的设计
  • (一)预备科没有单设政治学相关课程
  • (二)政法科与政治学门的设置在分科大学规划中的出现
  • 第四章 从政治学门到政治学系:中国现代政治学学科与学系的建立
  • 一、 分科大学理想的实现(1909)
  • 二、 教育改革与废门改系(1919)
  • 三、 民国前期北京大学政治学系架构(1912—1929)
  • (一)管理结构
  • (二)教员结构
  • (三)课程结构
  • 四、 民国初年政治学系学生的就业和职业生涯
  • (一)1913年—1929年政治学系毕业学生规模
  • (二)毕业学生职业生涯分析
  • 第五章 政治学“知识资源”向“学术资源”的转变
  • 一、 中国政治学知识的早期积累
  • (一)晚清国外政治学著述在中国的译介
  • (二)清末有关政治学的本土书籍的出现
  • 二、 北大政治学学术共同体的初步形成
  • (一)以政治学系教授会为核心的专家团队
  • (二)以学术性研究社团为平台的研究力量
  • (三)以刊物聚集起的学术同人
  • (四)政治学研究机构
  • 三、 北大早期政治学学术的建立与发展
  • (一)教师的学术成果
  • (二)学生的学术表现
  • 四、 北大政治学系代表性的学者及学术贡献
  • (一)张慰慈的国家学说与市政理论
  • (二)陈启修的新政治学与公共财政研究
  • (三)高一涵的政治思想史研究
  • (四)周鲠生的外交理论与国际法研究
  • 第六章 北大政治学在全国的扩展
  • 一、 清华政治学与北大政治学的交相辉映:现代中国政治学的展开
  • (一)两校课程设置的异同
  • (二)两校的交流和资源共享
  • 二、 燕京大学政治学系的建立发展
  • (一)燕京大学历任政治学系主任
  • (二)北大政治学系与燕大政治学系的交流
  • 三、 全国范围政治学专业和学系的建立与北大影响
  • (一)北京大学政治学教员的南下和流动
  • (二)原北大政治系教师直接任教各地大学
  • (三)通过学术著作和教材呈现的北大影响
  • 尾声
  • 附录
  • 附录1: 京师大学堂仕学馆与进士馆教习(1898—1911)简介
  • 附录2: 京师大学堂仕学馆进士馆学生简介
  • 一、仕学馆毕业学生
  • 二、癸卯科进士馆毕业学生
  • 三、甲辰科进士馆赴日游学学员及毕业考试分数(光绪三十四年六月初六日)
  • 四、甲辰科进士馆光绪三十四年六月后陆续回国学员名单
  • 附录3: 1912—1929年北京大学法科政治学系任课教员(专职与兼职)
  • 附录4: 1913—1929年北京大学政治学系历届毕业学生简介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