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推荐语
本书对20世纪初以来秦汉时期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综合性论述。
内容简介
秦汉时期,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历经秦代、西汉、新莽和东汉四个朝代,止于公元220年东汉王朝灭亡,前后历时440余年。这一历史时期,随着秦始皇统一六国,东周时期诸侯割据的局面终于结束,一个多民族统一的、以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国家出现在世界的东方,中国历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帝国时代。
秦王朝国祚短暂,但秦制汉承,公元前206年建立的西汉王朝以及后来的新莽、东汉王朝,继承和完善了秦王朝建立的一整套社会制度,发展了帝国时代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铸就了帝国时代历史的第一个发展高峰,并对后来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极其深远和极其重要的影响。
秦汉考古,正是围绕着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以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等为对象而展开的,并且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秦汉社会历史的复原和解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书主要内容是基于对历史考古学性质、任务和特点的认识,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强调以考古资料为基础并与文献记载有机结合,突出两个基本点:一是基本考古材料的梳理,一是从考古资料出发阐释秦汉社会历史的有关问题。由此,初步构建秦汉考古的学科体系,并尽可能反映秦汉考古的新成果、新进展。
同时,本书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还就秦汉考古理论和实践的若干问题进行了阐述,就秦汉考古的主要研究课题进行了思考和展望。
本书适合研究历史、考古、文博和美术史的专业人员及广大考古爱好者阅读。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简介
- 《中国考古学》总序
- 绪论
- 一 秦汉考古的历史回顾
- 二 秦汉考古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问题
- 三 秦汉考古的主要课题及其展望
- 第一章 秦代都城、行宫与直道
- 第一节 秦代都城遗址
- 一 秦咸阳城遗址
- 二 “渭南”宫庙与上林苑遗址
- 三 秦都咸阳的布局形制
- 第二节 渤海湾西岸秦行宫遗址
- 一 辽宁绥中秦行宫遗址
- 二 河北秦皇岛秦行宫遗址
- 三 渤海湾西岸秦代建筑遗址与秦汉碣石宫
- 第三节 秦直道
- 一 秦直道的走向
- 二 秦直道沿线的文化遗存
- 三 秦直道的修筑技术
- 四 秦直道的历史作用
- 第二章 秦始皇陵
- 第一节 秦始皇陵考古发现简史
- 第二节 秦始皇陵陵园遗址
- 一 封土和地宫
- 二 陵园
- 三 陵寝建筑
- 四 地宫阻排水工程遗迹
- 第三节 秦始皇陵陵邑遗址
- 第四节 秦始皇陵陵区的其他建筑遗址
- 第五节 秦始皇陵陪葬坑
- 一 陵园内的陪葬坑
- 二 陵园外的陪葬坑
- 三 秦始皇陵陪葬坑的布局和性质
- 第六节 秦始皇陵陪葬墓及其相关秦代墓葬
- 一 陵园内的陪葬墓
- 二 陵园外的秦代墓
- 三 修陵人墓葬
- 第三章 秦代官吏与平民墓葬
- 第一节 秦代墓葬的分布与分类
- 第二节 关中地区秦代墓葬
- 一 秦始皇陵周围的秦代墓
- 二 秦咸阳城附近的秦代墓
- 三 宝鸡的秦代墓
- 四 大荔、耀县的秦代墓
- 第三节 关东地区秦代墓葬
- 一 河南的秦代墓
- 二 山西的秦代墓
- 第四节 江汉地区秦代墓葬
- 一 云梦的秦代墓
- 二 鄂城的秦代墓
- 三 襄樊和宜城的秦代墓
- 四 江陵的秦代墓
- 五 宜昌的秦代墓
- 六 湖南的秦代墓
- 第五节 四川地区秦代墓葬
- 第六节 其他地区秦代墓葬
- 一 甘肃的秦代墓
- 二 广东的秦代墓
- 三 内蒙古的秦代墓
- 第七节 秦代墓葬的考古学研究
- 一 秦人墓、秦墓与秦代墓
- 二 关于秦代墓的断代问题
- 三 战国晚期墓、秦代墓与西汉初期墓的发展序列关系
- 四 秦代墓葬所反映的秦代历史文化
- 第四章 秦各项统一措施
- 第一节 统一文字
- 一 刻石文字
- 二 诏版文字
- 三 铜虎符文字
- 四 玺印与封泥文字
- 五 铜器铭文
- 六 简牍文字
- 七 其他器物上的文字
- 第二节 统一度量衡
- 一 秦尺
- 二 秦量
- 三 秦权
- 第三节 统一货币
- 一 秦半两钱
- 二 秦半两钱范
- 第四节 有关秦代郡县制的考古发现
- 第五节 秦统一措施的考古学研究
- 第五章 汉代都城
- 第一节 汉长安城遗址
- 一 汉长安城营建史
- 二 汉长安城考古发现简史
- 三 汉长安城的布局与结构
- 四 建章宫遗址与甘泉宫遗址
- 五 上林苑遗址
- 六 京师仓遗址及凤翔、新安西汉仓储遗址
- 七 汉长安城遗址的考古学研究
- 第二节 东汉洛阳城遗址
- 一 东汉洛阳城考古发现简史
- 二 东汉洛阳城的形制与规模
- 三 东汉洛阳城的城市布局
- 四 东汉洛阳城官属重要建筑
- 第六章 秦汉地方城邑与长城
- 第一节 秦汉郡县制的推行与地方城邑
- 一 秦汉郡县制的确立与城市建制
- 二 秦汉地方城邑
- 第二节 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城邑
- 一 郡国城址
- 二 县邑城址
- 三 黄河中下游地区城邑的特点
- 第三节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城邑
- 一 郡国城址
- 二 县邑城址
- 三 长江中下游地区城邑的特点
- 第四节 北方长城沿线地带的城邑
- 一 郡国城址
- 二 县邑与属国城址
- 三 北方长城沿线地带城邑的特点
- 第五节 边远地区的城邑
- 一 西北地区
- 二 东北地区
- 三 西南地区
- 四 福建与岭南地区
- 五 边远地区城邑的特点
- 第六节 秦汉长城及西北地区的汉代烽燧
- 一 秦汉长城的修筑
- 二 秦汉长城的考古调查
- 三 西北地区的汉代烽燧
- 第七章 汉代帝陵与王侯大墓
- 第一节 西汉帝陵
- 一 西汉帝陵考古发现简史
- 二 西汉帝陵及陵园遗址
- 三 西汉帝陵与皇后陵礼制建筑遗址
- 四 西汉帝陵及皇后陵陪葬坑
- 五 西汉帝陵陪葬墓及其陪葬坑
- 六 西汉帝陵陵邑
- 第二节 东汉帝陵
- 一 东汉帝陵的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
- 二 东汉帝陵的研究
- 三 东汉帝陵考古的若干问题
- 第三节 西汉诸侯王墓与列侯墓
- 一 西汉诸侯王墓
- 二 西汉列侯墓
- 第四节 东汉诸侯王墓与列侯墓
- 一 东汉诸侯王墓
- 二东汉列侯墓
- 第八章 汉代官吏与平民墓葬
- 第一节 关中地区汉墓
- 一 关中地区汉墓的发现与研究简述
- 二 关中地区汉墓的类型
- 三 关中地区汉墓的分期
- 四 关中地区汉墓的演变轨迹与区域特征
- 第二节 中原地区汉墓
- 一 中原地区汉墓的发现与研究简述
- 二 中原地区汉墓的分期及其演变
- 三 中原地区汉墓的区域特征及相关问题
- 第三节 幽燕地区汉墓
- 一 幽燕地区汉墓的发现与研究简述
- 二 幽燕地区汉墓的类型
- 三 幽燕地区汉墓的分期及其演变
- 四 幽燕地区汉墓的区域特征及相关问题
- 第四节 北方长城地带汉墓
- 一 河套平原汉墓
- 二 鄂尔多斯高原汉墓
- 三 银川平原汉墓
- 四 陕北高原汉墓
- 五 雁代地区汉墓
- 六 北方长城地带汉墓的区域特征及相关问题
- 第五节 东北地区汉墓
- 一 辽西山地汉墓
- 二 辽西走廊汉墓
- 三 辽河平原汉墓
- 四 辽东半岛汉墓
- 五 东北地区汉墓的区域特征及相关问题
- 第六节 山东地区汉墓
- 一 山东地区汉墓的发现与研究简述
- 二 山东地区汉墓的类型
- 三 山东地区汉墓的分期及其演变
- 四 山东地区汉墓的区域特征
- 第七节 苏皖地区汉墓
- 一 苏皖地区汉墓的发现与研究简述
- 二 苏皖地区汉墓的类型
- 三 苏皖地区汉墓的分期及其演变
- 四 苏皖地区汉墓的区域特征
- 第八节 江汉地区汉墓
- 一 江汉地区汉墓的发现与研究简述
- 二 江汉地区汉墓的分期
- 三 江汉地区汉墓的区域特征
- 第九节 湘鄂(江南)赣地区汉墓
- 一 湘鄂(江南)赣地区汉墓的发现与研究简述
- 二 湘鄂(江南)赣地区汉墓的分期
- 三 湘鄂(江南)赣地区汉墓的区域特征
- 第十节 东南地区汉墓
- 一 东南地区汉墓的发现与研究简述
- 二 东南地区汉墓的分期
- 三 东南地区汉墓的区域特征及相关问题
- 第十一节 岭南地区汉墓
- 一 岭南地区汉墓的发现与研究简述
- 二 岭南地区汉墓的分期
- 三 岭南地区汉墓的区域特征及相关问题
- 第十二节 川渝地区汉墓
- 一 川渝地区汉墓的类型
- 二 川渝地区汉墓的分期及其演变
- 三 川渝地区汉墓的区域特征
- 第十三节 甘青宁地区汉墓
- 一 甘青宁地区汉墓的发现与研究简述
- 二 甘青宁地区汉墓的分期及其演变
- 三 甘青宁地区汉墓的相关问题
- 第十四节 汉代壁画墓
- 一 汉代壁画墓的发现与研究简述
- 二 汉代壁画墓的分期
- 三 汉代壁画墓与汉代丧葬礼俗
- 第十五节 汉代画像石墓
- 一 汉代画像石墓的发现与研究简述
- 二 汉代画像石墓的分区及其特点
- 三 汉代画像石墓的分期
- 四 汉代画像石墓的图像配置
- 五 汉代画像石墓与汉代丧葬礼俗
- 第十六节 汉代画像砖墓
- 一 汉代画像砖墓的发现与研究简述
- 二 汉代画像砖墓的分期及其演变
- 三 汉代画像砖墓与汉代丧葬礼俗
- 第十七节 汉代刑徒墓
- 一 西汉阳陵附近的刑徒墓——钳徒墓
- 二 东汉洛阳城南郊的东汉刑徒墓
- 第九章 秦汉时期的农业
- 第一节 秦汉农业考古发现与研究简述
- 第二节 秦汉时期的粮食作物
- 一 粟
- 二 黍
- 三 麦
- 四 稻
- 五 菽
- 六 高粱
- 七 麻
- 第三节 秦汉时期的农耕工具与农耕技术
- 一 土作农耕工具
- 二 耕犁与牛耕
- 三 播种与田间管理
- 四 谷物的收获
- 第四节 秦汉时期的粮食加工
- 一 谷物的脱壳
- 二 谷物的粉碎与制浆
- 第五节 秦汉时期的粮食贮藏
- 一 仓储设施
- 二 官府粮仓
- 第六节 秦汉时期的农田水利与灌溉
- 一 大型灌渠
- 二 陂塘
- 三 水井
- 四 提水工具
- 第七节 秦汉时期农业生产中的多种经营
- 一 经济作物的种植
- 二 园圃与果木的种植
- 三 家畜及家禽的饲养
- 四 水产养殖与捕捞
- 五 野生动物的捕猎与饲养
- 第十章 秦汉时期的工商业
- 第一节 秦汉铁器与铁器工业
- 一 秦汉铁器的发现与研究简述
- 二 秦汉铁器的类型及其特点
- 三 秦汉铁器应用的扩展
- 四 秦汉铁工场址的发掘与研究
- 五 秦汉时期的钢铁技术
- 六 秦汉时期铁器的生产经营
- 第二节 秦汉铜器与铜器制造业
- 一 秦汉铜器的发现与研究简述
- 二 秦汉铜器类型概说
- 三 秦汉铜日用器皿的类型及其演变
- 四 秦汉铜镜的类型及其演变
- 五 秦汉铜器的制造与生产
- 六 秦汉铜器的时代特点及其历史地位
- 第三节 秦汉陶瓷器与陶瓷器烧造业
- 一 秦汉陶器
- 二 秦汉瓷器
- 三 秦汉陶建筑材料
- 四 秦汉陶瓷窑址与陶瓷器的生产
- 第四节 秦汉漆器与漆器制造业
- 一 秦汉漆器的发现与研究简述
- 二 秦汉漆器的器类及组合
- 三 秦汉漆器的制作与髹饰工艺
- 四 秦汉漆器的生产与管理
- 五 秦汉漆器的使用等级与流通
- 第五节 秦汉纺织品与纺织业
- 一 秦汉纺织品的种类
- 二 秦汉纺织技术与生产管理
- 第六节 秦汉玉器与玉器加工工艺
- 一 秦汉玉器的发现与研究简述
- 二 秦代玉器
- 三 汉代玉器
- 四 汉代玉器的玉料与加工工艺
- 第七节 汉代的纸与造纸
- 一 汉代纸的考古发现
- 二 造纸术的起源与汉代造纸
- 第八节 秦汉货币与度量衡
- 一 秦代货币
- 二 汉代货币
- 三 秦代度量衡
- 四 汉代度量衡
- 第十一章 秦汉时期的简牍、帛书和铭刻
- 第一节 秦代简牍
- 第二节 汉代简牍
- 一 汉代简牍的考古发现
- 二 汉代简牍制度与简牍形制的考察
- 三 汉代简牍的整理与研究
- 第三节 汉代帛书
- 一 六艺类
- 二 诸子类
- 三 兵书类
- 四 数术类
- 五 方术类
- 六 地图类
- 第四节 汉代骨签
- 一 骨签的考古发现
- 二 骨签的形制
- 三 骨签刻文的内容
- 四 骨签的时代
- 五 骨签的功能
- 第五节 秦汉时期的石刻及其他铭刻文字
- 一 秦汉石刻
- 二 秦汉陶文及砖瓦文字
- 三 秦汉玺印
- 第十二章 秦汉时期边远和少数族地区的考古学文化
- 第一节 东北地区
- 一 松嫩平原
- 二 东辽河和辉发河流域
- 三 第二松花江中游地区
- 四 鸭绿江流域
- 五 长白山地北段及迤北地区
- 六 三江平原
- 第二节 北方草原地区
- 一 两汉时期长城地带中段的匈奴遗存
- 二 西汉时期呼伦贝尔地区的游牧民遗存
- 三 东汉魏晋时期科尔沁地区的东部鲜卑遗存
- 四 东汉时期呼伦贝尔地区的拓跋鲜卑遗存
- 五 东汉时期西拉木伦河北翼的鲜卑遗存
- 六 东汉晚期至魏晋时期阴山东段的鲜卑遗存
- 第三节 新疆地区
- 一 城址
- 二 墓葬
- 三 新疆地区与域外的文化互动
- 四 汉王朝对新疆地区的经营及其历史影响
- 第四节 西南地区
- 一 文献记载中的巴蜀与“西南夷”
- 二 巴蜀与“西南夷”地区秦汉时期的考古遗存
- 三 “西南夷”地区融入汉文化系统的历史进程
- 第十三章 秦汉时期的中外交流及同周边地区的联系
- 第一节 中国境内的考古发现与汉代丝绸之路
- 一 丝绸之路的主要干线
- 二 中国境内发现的与丝绸之路相关的遗物
- 三 丝绸之路考古的若干问题
- 第二节 中亚、西亚及欧洲的考古发现与汉代丝绸之路
- 一 汉朝文物在中亚、西亚及欧洲的发现
- 二 中亚、西亚及欧洲发现的汉朝铜镜
- 三 中亚、西亚及欧洲出土汉朝铜镜与汉代丝绸之路
- 第三节 蒙古—西伯利亚地区
- 一 蒙古—西伯利亚地区有关秦汉王朝与匈奴联系的考古发现
- 二 蒙古—西伯利亚地区匈奴遗存中的秦汉文物
- 三 考古发现所见秦汉王朝与蒙古—西伯利亚地区的联系
- 第四节 朝鲜半岛
- 一 朝鲜半岛北部的汉文化遗存
- 二 朝鲜半岛南部汉朝文物的考古发现
- 三 考古发现所见秦汉王朝与朝鲜半岛的联系
- 第五节 日本列岛
- 一 日本列岛出土秦汉文物的弥生时代文化遗存
- 二 日本弥生时代文化遗存中的秦汉文物
- 三 考古发现所见秦汉王朝与弥生时代日本的交流
- 第六节 中南半岛
- 一 中南半岛东北部的汉文化遗存
- 二 中南半岛发现的汉朝文物
- 三 考古发现所见秦汉王朝与中南半岛的联系
- 徵引古籍目录
- 后记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