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历史,是对心灵与生命经验的拓展,是选择与遗忘的机制,是解读“故事”的意义,更是认识世界的方法。

内容简介

本套装包括:《大人的日本史》《南北战争三百年:中国4—6世纪的军事与政权》《孔子大历史:初民、贵族与寡头们的早期华夏》《青年变革者:梁启超(1873—1898)》《从汉城到燕京:朝鲜使者眼中的东亚世界(1592—1780)》《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忧患:边事、党争与北宋政治》《人命关天:清代刑部的政务与官员(1644—1906)》《德意志贵族:一个群体的生活、历史与命运》。

《大人的日本史》:本书通过三十个关键词,简洁明快、深入浅出地重新解读“日本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日本”的过程,发掘日本真实而多样的面貌,不但提供历史的反思,更足以做为未来的借镜。

《南北战争三百年:中国4—6世纪的军事与政权》:本书通过中国4—6世纪的军事与政权演变,为你全面呈现魏晋南北朝战争原貌。

《孔子大历史:初民、贵族与寡头们的早期华夏》:本书以孔子的一生为缩影,全面展现出了春秋时期贵族社会的风貌。包括贵族的等级体系、礼仪习俗、“游戏规则”,各国的政治状况与权力角逐、结盟、冲突,甚至各国贵族之间的奇闻轶事。同时,也描绘出,在春秋战国之交的大变革时代,贵族社会是如何瓦解,如何走向没落的。

《青年变革者:梁启超(1873—1898)》:本书述及梁启超求学、进京赶考、师从康有为、结集同道、上书清帝、办刊《时务报》,及至戊戌政变前夜。许知远以深入历史细部的精准笔法,描摹出时代变局下梁启超饱满立体的个人形象和生动多维的时代群像。

《从汉城到燕京:朝鲜使者眼中的东亚世界(1592—1780)》:从元代到清末,从汉城到燕京,从倾慕到鄙夷,无数燕行使穿梭于贡道,越过高山与深河,传递最新的情报和中国观察。中国确曾居于朝鲜人世界观的中心,明亡清盛却成了极为严重的打击,以“小中华”自居的他们,一边咀嚼着明朝灭亡的悲伤,一边在思索该何去何从……

《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本书截取汉宣帝到新莽这一历史片段,从“祥瑞”这个视角切入,剖析王莽的个人、家族和政权相关的人物事件,再现了太后王政君、外戚王氏家族、刘姓皇室家族、儒家经师、官僚士大夫等在西汉末年政治舞台的角力,进而重新审视旋涡中心的王莽,以窥他和时代的真貌。

《忧患:边事、党争与北宋政治》:本书围绕天书封祀、庆历增币、元祐更化等历史事件,以及宋神宗、王安石、司马光、高太后等数位历史人物,讲述了一系列彼此勾连的“故事”,对于北宋中后期政治史的多个重要问题进行了新的阐释。

《人命关天:清代刑部的政务与官员(1644—1906)》:本书通过分析清代皇权在刑名体系中的环节性作用,揭开了有清一代如何提升刑名体系的运作效率,以维持全面制度化治下的政治与社会稳定,由此缓解统治合法性的危机。

《德意志贵族:一个群体的生活、历史与命运》:本书综合德语、英语世界的各类研究、专著、访谈等资料,将德意志贵族作为主线,细致刻画这一群体在历史长河中的前世今生及跌宕起伏的生活与命运,并由此作为切入点,深入浅出地讲述了欧洲政治和文化的演化。同时,全书对贵族体制的体系机制做了非常系统的呈现和解析,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日常生活各个角度对德意志贵族的方方面面做了深入透视,是一本德意志贵族百科全书。

目录

  • 南北战争三百年:中国4—6世纪的军事与政权
  • 版权信息
  • 序言
  • 前言
  • 从戚继光的难题谈起
  • 本书内容简介
  • 研究方法与目标
  • 文献综述
  • 第一编 骑射、冲击与军阵:步、骑兵战术的演变
  • 第一章 早期骑兵战术特征:骑射与游击
  • 第一节 匈奴骑兵战术与其经济形态、社会结构的关系
  • 第二节 《六韬》中的战国骑兵战术原则
  • 第三节 秦汉之际的骑兵战例
  • 第二章 汉匈战争与骑兵冲击战术的肇端
  • 第一节 汉军与匈奴的战术区别及社会背景
  • 第二节 文帝到武帝:探索中原骑兵进攻战略
  • 第三节 卫青、霍去病的骑兵战术革新:从骑射到冲击
  • 第四节 再论李广与李陵
  • 第三章 骑兵冲击战术的发展期(东汉到西晋)
  • 第一节 刘秀时代的“突骑”作战
  • 刘秀骑兵的来源
  • 刘秀时代骑兵的战术职能
  • 骑兵冲击的技术困难
  • 第二节 汉末三国骑兵冲击战术的强化
  • 骑兵将领的涌现
  • 汉末三国骑兵冲击的战例
  • 马铠(甲骑具装)的出现
  • 第三节 汉末三国政权的骑兵建设与运用
  • 汉末北方军阀对骑兵的建设和运用
  • 孙吴政权的骑兵建设与运用
  • 蜀汉政权的骑兵建设与运用
  • 汉末三国政权骑兵建设之比较
  • 第四节 西晋的骑兵建设与运用
  • 士族风气与晋武帝的好尚
  • 八王之乱中的具装骑兵
  • 鲜卑骑兵崭露头角
  • 第四章 骑兵的马镫战术革命与北方民族政权转型
  • 第一节 关于马镫研究的学术史和考古证据
  • 西方学界的“马镫革命”说
  • 中国的马镫考古
  • 第二节 骑兵冲击战术的成熟:马镫与马槊
  • 从单马镫到双马镫的历程
  • 马槊的普及
  • 冲锋刺杀动作要领:交、合
  • 第三节 冲击骑兵的战术运用特征
  • 骑兵对步阵的冲击战术
  • 特殊情况:骑兵的步战与传统骑射技艺
  • 第四节 游牧族对骑兵冲击战术的适应
  • 游牧族自身的中原化历程和军事转型
  • 拓跋鲜卑的中原化与军事转型个案
  • 马镫: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冲突与融合的缩影
  • 第五章 4—6世纪南北政权的骑兵建设与运用
  • 第一节 十六国北朝政权的骑兵建设
  • 北方政权的骑兵武装
  • 北方军队的步骑兵比例
  • 第二节 北方骑兵对南作战的特征
  • 骑兵作战的地理环境:山地与河流
  • 北方骑兵的袭掠战与季节特征
  • 史书中“铠马”的数量误区
  • 第三节 南方政权的骑兵建设
  • 南方骑兵建制与规模管窥
  • 战马来源与天监十三年西路“马道”的开通
  • 第四节 南方骑兵作战特征
  • 对北军的破袭作战
  • 对北魏骑兵正面作战
  • 不擅长骑兵集群运用
  • 骑兵在南方内战中的作用
  • 第六章 古代步兵军阵的战术特征与发展历程
  • 第一节 古代步兵军阵的队列特征
  • 关于步兵军阵队列密度的讨论
  • 步兵的作战方式:陷阵
  • 队列的移动与军阵的变化
  • 第二节 军阵的“非理性异动”
  • 信息不畅与群体紧张造成的军阵异动
  • “非理性异动”的另一种表现:军营夜惊
  • 第三节 先秦至隋代的步兵军阵变化趋势
  • 《国语》中的夫差吴兵方阵
  • 328年洛阳之战与步阵的“扁平化”趋势
  • 北朝大规模会战中的的步兵军阵
  • 第四节 南方步兵的特殊战术形式
  • 装备特征:短兵器为主
  • 步兵对骑兵冲击的防御
  • 另一种对抗骑兵的战术:斫营
  • 附录 戚继光对军阵战术的探讨和对世俗观念的纠正
  • 关于军阵密度的阐述
  • 戚继光“鸳鸯阵”的独创和局限
  • 戚继光对军阵非实用化趋势的批评
  • 第二编 南征与北伐:经典战例
  • 第七章 东吴的江防作战与晋灭吴之战
  • 第一节 汉末三国时期的隔江对峙与攻防战
  • 曹操、曹丕两代的渡江作战尝试
  • 魏晋与东吴的长江攻防战略
  • 第二节 伐吴的前期部署及司马炎对将帅的戒备
  • 羊祜经营荆州与王濬的升迁之路
  • 西陵之战引发西晋对水军建设的重视
  • 王濬在益州造舰的开始时间与波折
  • 第三节 灭吴之役的部署
  • 朝廷党争与伐吴争论
  • 伐吴之役的指挥序列及武帝的意图
  • 第四节 伐吴之战过程
  • 第一阶段战事
  • 第二阶段的战事和争议
  • 余论:晋灭吴之战的另一种可能
  • 第八章 陈朝的江防作战与隋灭陈之战
  • 第一节 立国之初:与北齐的战事
  • 555年齐军首次渡江之战
  • 556年齐军第二次渡江
  • 第二节 560年代陈内战与北周、北齐的渡江作战
  • 变起上游:王琳与北齐联军
  • 北周渡江:巴陵和湘州的战事
  • 华皎之叛:周军的再度渡江与沌口一战
  • 陈的江防与进攻
  • 第三节 隋军灭陈之战的部署
  • 总体规划
  • 杨素在上游的准备
  • 贺若弼在下游的渡江准备
  • 第四节 灭陈战事实际进程
  • 上游战事:缺乏建树的杨素舰队
  • 长江下游战事
  • 战功评定的争执
  • 第九章 桓温对前燕的北伐
  • 第一节 南方对北作战的地理因素
  • 水运、河流与季节
  • 江—淮、黄—淮水系与南北战争
  • 第二节 晋军北伐中的黄—淮航道
  • 352—354年,戴施利用汴水进入洛阳和河北
  • 荀羡沟通泗水、济水和黄河
  • 第三节 桓温伐前燕
  • 桓温的部署及其以往的教训
  • 新泗黄航道(桓公渎)的开通
  • 战役进程与桓温的失败
  • 第十章 刘裕对南燕和后秦的北伐
  • 第一节 刘裕伐南燕
  • 战争背景与刘裕的进攻部署
  • 南燕君臣的应对策略
  • 战事进程:临朐战役与广固围城
  • 第二节 刘裕北伐后秦
  • 刘裕对第一阶段战事的部署
  • 第一阶段的战况
  • 完全超出计划的伐秦第二阶段战况
  • 附录 刘裕伐后秦“水军出石门”辨正
  • 结语 地理环境并非战争的决定因素
  • 第三编 成功转型与积重难返:南北朝的战争与政权
  • 第十一章 北魏开国初期的战争模式
  • 总论 拓跋北魏战争模式的三次转型
  • 第一节 拓跋伐燕之战的战争形态
  • 魏—后燕的政权结构及战备特征
  • 魏军对城池的攻坚战
  • 中山围城的战事
  • 拓跋珪时代转型总结
  • 第二节 北魏前期的复合战备形式(5世纪前期)
  • 边疆臣服部族的骑兵(高车等)
  • 拓跋鲜卑骑兵(羽林、虎贲、直从)
  • 汉地调发的步兵
  • 第三节 420年代拓跋嗣的对宋战争
  • 拓跋嗣河南战事中的略地作战
  • 拓跋嗣河南战事中的攻城作战
  • 总结
  • 第十二章 北魏政权中期的战争模式
  • 第一节 拓跋焘时期魏军的战争模式
  • 拓跋焘对夏、北燕等北方政权的战争
  • 430年宋魏河南之战
  • 450年宋魏之战
  • 北魏对南作战特点:野战与劫掠补给
  • 拓跋焘时代对南战争的总结
  • 第二节 北魏进占淮北青齐与作战模式转型
  • 尉元的淮北战事
  • 慕容白曜的青齐战事
  • 第三节 北魏中期的步兵来源
  • 从民户中征发的兵役
  • 贱民性质的兵户或营户
  • 两种关于练兵的建议
  • 第十三章 北魏政权后期的战争模式
  • 第一节 孝文帝时期的魏齐战争形态
  • 迁都洛阳时的动员规模
  • 第一次南征
  • 对第一次南征的总结
  • 第二次南征
  • 第二次南征的总结及余波
  • 总结 孝文帝改革与北魏政权转型
  • 第二节 魏宣武帝初年的对南扩张
  • 500年魏军进占寿春与应急动员
  • 503—504年魏梁战事
  • 第三节 505—506年萧宏北伐与魏梁战事
  • 梁军的进攻部署
  • 魏军的防御和反击
  • 元英进攻钟离失败
  • 505—506年的魏梁战事总结
  • 第十四章 南朝的财政与战争
  • 第一节 刘宋时期的战争与财政
  • 铸币与财政、军费问题的简要回顾
  • 元嘉时期的铸币与改制尝试
  • 元嘉二十七年北伐造成的国债负担与税收危机
  • 孝武帝朝(453—464年)的铸币贬值与政策争论
  • 孝武帝朝的税制
  • 孝武帝之后的钱制和税收
  • 第二节 南齐的财政与战争
  • 谨慎的铸币政策
  • 绢布和力役折钱
  • 检籍与财政
  • 南齐朝廷财政的充裕
  • 第三节 梁、陈的财政与战争
  • 梁朝赋税
  • 梁朝钱制和梁武帝发明铁钱
  • 陈朝的货币与财政
  • 总结
  • 第十五章 南朝军人势力与皇权
  • 第一节 陈朝的“军人共同体”特征
  • 第二节 宋、陈军人改立皇帝的选择
  • 第三节 皇权对军事将领的打击与控制
  • 第四节 皇权、将领对士族文化的追求
  • 南朝皇室对文化品味的追求
  • 南朝军事将领对文化品味的追求
  • 余论 文武分途与“南朝化”命题
  • 参考文献
  • 一、传世文献(基本按四部分类排序)
  • 二、研究论著(按音序排序)
  • 后记
  • 孔子大历史:初民、贵族与寡头们的早期华夏
  • 版权信息
  • 引子
  • 第一章 野合而生到认祖归宗(1—15岁)
  • “野合”的争议
  • 在外婆家成长
  • 认祖归宗,皆大欢喜
  • 颜家人的智慧
  • 附录 西汉以前下层民众的家庭观念
  • 第二章 学着当贵族(15—35岁)
  • “封建”的大规矩
  • 春秋贵族的必修课
  • 十有五而志于学
  • 和少年阳虎的冲突
  • 成家立业,供职季氏
  • 教学事业:早期学生
  • 孟氏的家庭教师
  • 洛阳王都之行
  • 有车人士
  • 附录一 西周、春秋贵族的姓和氏
  • 附录二 周人的大分封和国际秩序
  • 第三章 齐国流亡(35—40岁)
  • 贵族的难题
  • 鲁昭公出逃事件
  • 两个人的战争
  • 齐鲁之别
  • 四十不惑:坚决不结党
  • 第四章 阳虎的时代(40—50岁)
  • 阳虎的奇迹
  • 街头相会
  • 暗中的保护人?
  • 阳虎的政治路线
  • 又一场内战
  • 第五章 思想和学术
  • 孔子的课程:六艺
  • 世袭社会的规矩
  • “仁”很简单,也很复杂
  • 说到做不到的“孝悌”
  • 周人的鬼和神
  • “尸位素餐”的来历
  •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学说
  • 第六章 从政:为寡头们工作(50—53岁)
  • “五十而知天命”
  • 内政外交大转向
  • “东方反晋联盟”
  • 大司寇和春秋的法
  • 贵族的生活
  • 宴会和射礼
  • 当大司寇的第一年
  • 讲究的私生活
  • 第七章 从权力巅峰出局(54—56岁)
  • “堕三都”半途而废
  • 跟鲁定公合作吗?
  • 代理丞相
  • 弟子入狱
  • 被冷处理了
  • 齐国到卫国
  • 盲人的隐秘世界
  • 第八章 卫国绯闻多(56—57岁)
  • 卫国的复活
  • 南子夫人和蒯聩太子
  • 被当成阳虎
  • 更换“主人”
  • 子见南子
  • 孔子的家庭
  • 男女大防
  • 南子到底怎么想
  • 第九章 南国的挫折(57岁)
  • 商朝的血腥记忆
  • 和桓魋的冲突
  • 周道倭迟
  • 郑国:无人理睬
  • 附录 贵族社会的同性恋风气
  • 第十章 悲情黄河(57—59岁)
  • 亚热带边缘
  • 陈国与回归
  • 决心很难下
  • 黄河边的长叹
  • 第十一章 淮上漂泊(59—63岁)
  • 卫灵公祖孙
  • 阳虎的黄河之战
  • 冉有出仕
  • 传说中的叶公
  • 淮上隐士
  • 陈蔡绝粮,拒绝反思
  • 颜回和子贡的较量
  • 夷狄之有君
  • 弟子纷纷掌权
  • 第十二章 年轻人的战争(63—68岁)
  • 夫差新霸
  • 有若像孔子
  • 齐鲁反目
  • 春秋版《战争与和平》
  • 吴国人的战斗力
  • 第十三章 晚年著述(68—73岁)
  • 老人归来
  • 军队国家化
  • 绕不开的三桓
  • 夫差的巅峰
  • 孔子的学术:六经
  • 和左丘明的笔墨官司
  • “六经”的缺点
  • 手抄书时代的文化人
  • 第十四章 最后几场丧事
  • 与孔鲤的隔膜
  • 送别颜回和无为之乐
  • 宰予之死
  • 丧事预演
  • 子路丧命
  • 哲人其萎
  • 第十五章 子贡造神成与败
  • 孔门危机
  • 孔子和子贡的分歧
  • 造神运动
  • 三晋新天地
  • 曾氏父子不一样
  • 曾参还原和曲解孔子
  • 成神成圣的新趋势
  • 孔子身后事
  • 外篇一 周灭商与华夏新生
  • 尘封梦魇
  • 商朝和它的臣虏:羌、周
  • 文王野心:八卦
  • 天邑商:殷都鬼神世界
  • 太公阴谋
  • 周命维新
  • 周公解梦与吐哺
  • 牧野鹰扬
  • 新商人
  • 周公制度
  • 尾声
  • 外篇二 春秋晚期及孔子生平大事编年
  • 鲁襄公元年,公元前572年
  • 鲁襄公二年,公元前571年
  • 鲁襄公三年,公元前570年
  • 鲁襄公四年,公元前569年
  • 鲁襄公五年,公元前568年
  • 鲁襄公六年,公元前567年
  • 鲁襄公七年,公元前566年
  • 鲁襄公八年,公元前565年
  • 鲁襄公九年,公元前564年
  • 鲁襄公十年,公元前563年
  • 鲁襄公十一年,公元前562年
  • 鲁襄公十二年,公元前561年
  • 鲁襄公十三年,公元前560年
  • 鲁襄公十四年,公元前559年
  • 鲁襄公十五年,公元前558年
  • 鲁襄公十六年,公元前557年
  • 鲁襄公十七年,公元前556年
  • 鲁襄公十八年,公元前555年
  • 鲁襄公十九年,公元前554年
  • 鲁襄公二十年,公元前553年
  • 鲁襄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52年
  • 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
  • 鲁襄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50年
  • 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
  • 鲁襄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48年
  • 鲁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
  • 鲁襄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46年
  • 鲁襄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45年
  • 鲁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年
  • 鲁襄公三十年,公元前543年
  • 鲁襄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42年
  • 鲁昭公元年,公元前541年
  • 鲁昭公二年,公元前540年
  • 鲁昭公三年,公元前539年
  • 鲁昭公四年,公元前538年
  • 鲁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
  • 鲁昭公六年,公元前536年
  • 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
  • 鲁昭公八年,公元前534年
  • 鲁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
  • 鲁昭公十年,公元前532年
  • 鲁昭公十一年,公元前531年
  • 鲁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
  • 鲁昭公十三年,公元前529年
  • 鲁昭公十四年,公元前528年
  • 鲁昭公十五年,公元前527年
  • 鲁昭公十六年,公元前526年
  • 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
  • 鲁昭公十八年,公元前524年
  • 鲁昭公十九年,公元前523年
  • 鲁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
  • 鲁昭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21年
  • 鲁昭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20年
  • 鲁昭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19年
  • 鲁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18年
  • 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
  • 鲁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
  • 鲁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年
  • 鲁昭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14年
  • 鲁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13年
  • 鲁昭公三十年,公元前512年
  • 鲁昭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1年
  • 鲁昭公三十二年,公元前510年
  • 鲁定公元年,公元前509年
  • 鲁定公二年,公元前508年
  • 鲁定公三年,公元前507年
  • 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
  • 鲁定公五年,公元前505年
  • 鲁定公六年,公元前504年
  • 鲁定公七年,公元前503年
  • 鲁定公八年,公元前502年
  • 鲁定公九年,公元前501年
  • 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
  • 鲁定公十一年,公元前499年
  • 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
  • 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
  • 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
  • 鲁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5年
  • 鲁哀公元年,公元前494年
  • 鲁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
  • 鲁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
  • 鲁哀公四年,公元前491年
  • 鲁哀公五年,公元前490年
  • 鲁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
  • 鲁哀公七年,公元前488年
  • 鲁哀公八年,公元前487年
  • 鲁哀公九年,公元前486年
  • 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
  • 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
  • 鲁哀公十二年,公元前483年
  • 鲁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
  • 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
  • 鲁哀公十五年,公元前480年
  • 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
  • 鲁哀公十七年,公元前478年
  • 鲁哀公十八年,公元前477年
  • 鲁哀公十九年,公元前476年
  • 鲁哀公二十年,公元前475年
  • 鲁哀公二十一年,公元前474年
  • 鲁哀公二十二年,公元前473年
  • 鲁哀公二十三年,公元前472年
  • 鲁哀公二十四年,公元前471年
  • 鲁哀公二十五年,公元前470年
  • 鲁哀公二十六年,公元前469年
  • 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
  • 鲁哀公二十八年,公元前467年
  • 后记
  • 大人的日本史
  • 版权信息
  • 推荐序 有趣有料的日本史
  • 简体版序 为什么要读日本史?
  • 前言 写给旅人的日本历史
  • 一 锁国:一场历史的误会
  • 二 海洋:面向世界的窗口
  • 三 三都:江户、大阪与京都
  • 四 浮世:欲望的光与影
  • 五 天灾:与自然搏斗的人们
  • 六 黑船:不请自来的访客
  • 七 开国:翻天覆地的世界
  • 八 岩仓使节团:向西方学习
  • 九 文明开化:打造新国家
  • 十 自由民权:理想政治的追寻
  • 十一 福泽谕吉:攀登文明的阶梯
  • 十二 天皇:日本的现代神话
  • 十三 北海道:辽阔大地的哀愁
  • 十四 琉球:消失的王国
  • 十五 铁路:血与汗的建设之路
  • 十六 朝鲜:来自殖民地的呐喊
  • 十七 新女性:自由恋爱的年代
  • 十八 民本主义:国家为谁存在?
  • 十九 关东大地震:灾难与复兴
  • 二十 摩登东京:浴火重生的首都
  • 二一 “满洲”:暴走的“帝国”
  • 二二 战争:染血的樱花
  • 二三 麦克阿瑟:重建日本的巨人
  • 二四 被占领:晴空下的黑暗记忆
  • 二五 丸山真男:进步的文化人
  • 二六 安保抗争:青春残酷物语
  • 二七 经济高速增长:告别战后
  • 二八 电视:一亿个白痴的社会
  • 二九 列岛大改造:平民首相的梦与挫折
  • 三十 平成:走过失落的十年
  • 后记 未完的旅程
  • 青年变革者:梁启超(1873—1898)
  • 版权信息
  • 自序 一个青年变革者
  • 引言 逃亡
  • 第一章 茶坑村
  • 第二章 学海堂
  • 第三章 春闱
  • 第四章 狂生
  • 第五章 战争
  • 第六章 上书
  • 第七章 改革俱乐部
  • 第八章 时务报馆
  • 第九章 主笔
  • 第十章 海上名士
  • 第十一章 在长沙
  • 第十二章 保国会
  • 第十三章 定国是诏
  • 第十四章 咸与维新
  • 第十五章 政变
  • 致谢
  • 从汉城到燕京:朝鲜使者眼中的东亚世界(1592—1780)
  • 版权信息
  • 推荐序 使节与叛将,宗师与君王
  • 导言
  • 从汉城到北京
  • 中国见闻
  • 燕行录
  • 关于书名
  • 旅程
  • 第一章 从义州到北京:络绎于途的求救信
  • 被遗忘的功臣
  • 求救请兵的艺术
  • 1592,北京
  • 壬辰之后,使者络绎不绝
  • 站在请兵陈奏使的背后
  • 第二章 在战争结束后开始:鲁认与姜沆的故事
  • 丁酉再乱
  • 忍耐与等待
  • 天借顺风,便到中华
  • 奇策
  • 在南原的另一个人:姜沆
  • 好事空凭千里梦
  • 巾车返乡
  • 战争少了点什么?
  • 那一年,我们站在一起
  • 第三章 皇明中华的尾声:最后的“朝天使”们
  • 朝天·朝天官
  • 国防线上
  • 学术话题
  • 最后朝天
  • 线性描述的末世预言
  • 第四章 清朝灭亡的隐喻:一棵等待盛开的枯木
  • 从“朝天”到“燕行”
  • 大明衣冠
  • 在没有中国的地方寻找中国
  • 孝宗北伐
  • 寻根:万历皇帝与思明
  • 从荒凉到繁华
  • 第五章 燕行即世界:18世纪的“中国袭来”
  • 被遗忘的“使者”
  • 富贵险中求
  • 中国制造
  • 第一壮观
  • 消失的清单
  • 禁纹,禁奢,禁中国货物
  • 北学中国
  • 第六章 朝鲜人的“中国史难题”:中华?朝鲜?
  • 一副眼镜
  • 愿见天下奇士
  • 天涯知己
  • 因友情而起的论战
  • 思明时代
  • 历史知识
  • 朝鲜的历史教育:童蒙读物
  • 朝鲜转向内在
  • 眷眷明朝
  • 结语
  • 同场加映:那些年,东亚其实很热闹……
  • 使者彻夜未眠:申维瀚在日本的文学苦恼
  • 没有共识的共识:藏在外交辞令里的战争
  • 后记
  • 主要登场人物
  • 使者
  • 君王
  • 将领
  • 学者
  • 官员
  • 俘虏
  • 大明处士
  • 笔谈者
  • 传教士
  • 征引书目
  • 古籍史料
  • 近人研究
  • 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
  • 版权信息
  • 引子:皇帝之死
  • 第一章 汉室
  • 一、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 1.刘邦的隐忧
  • 2.汉文有道恩犹薄?
  • 3.贾生晁错是知音
  • 4.汉武帝的建政大业
  • 二、汉家自有制度
  • 5.黄老与秦制
  • 6.废除肉刑的一段往事
  • 7.汉武帝初建汉道
  • 8.以洪范察变
  • 9.汉宣帝的建国大业
  • 11.独尊儒术的实现
  • 12.汉哀帝的改制危机
  • 13.沉默的宗室
  • 第二章 元始元年春正月:安汉公
  • 一、仓促之夜
  • 1.政治的决断时刻
  • 2.乏味的政变
  • 3.太阳似乎照常升起
  • 二、安汉公是什么称号
  • 4.千年周公今又来
  • 5.汉家天下王氏安
  • 第三章 王氏
  • 一、王氏之兴自凤始
  • 1.“种马”王禁的一生
  • 2.幸运的王政君
  • 3.遇见贵人
  • 4.善良的王政君
  • 5.王凤的基业
  • 6.建构世系
  • 8.青年才俊王莽
  • 9.新都侯王莽
  • 10.表兄弟淳于长
  • 11.新任大司马王莽
  • 13.四家外戚一时登场
  • 14.王莽被免职
  • 15.王莽被逐出长安
  • 16.王莽与孔休
  • 17.一摘使瓜好
  • 19.王莽重掌权力
  • 第四章 居摄元年春正月:摄皇帝
  • 一、吕宽大案
  • 1.孤独的汉平帝
  • 2.再摘令瓜稀
  • 3.一堂思想政治课
  • 5.汉平帝娶妻
  • 三、从宰衡到赐九锡
  • 6.王莽会梦见周公吗?
  • 7.黄龙与土德
  • 8.宰衡是什么官儿?
  • 9.赐九锡是什么事儿?
  • 四、居摄:与周公异世同符
  • 10.四夷宾服
  • 11.汉平帝之死
  • 12.假皇帝王莽
  • 13.摄皇帝王莽
  • 15.刘崇起义
  • 16.翟义起义
  • 第五章 经师
  • 一、驯服君主
  • 1.新朝四友
  • 2.儒宗叔孙通
  • 3.董仲舒之惑(一)
  • 4.董仲舒之惑(二)
  • 5.董仲舒之惑(三)
  • 6.董仲舒之惑(四)
  • 8.萧望之之死
  • 9.翟方进之死
  • 10.今古之争
  • 11.刘歆要“解放思想”
  • 12.好朋友一辈子
  • 第六章 始建国元年春正月:皇帝
  • 一、从周公到尧舜的22天
  • 1.服丧风波
  • 2.与皇帝一步之遥
  • 3.河出图,洛出书
  • 4.王莽受禅!
  • 6.时间的开始与历史的终结
  • 7.安置刘氏宗室
  • 8.扩大的王氏宗室
  • 9.一朝天子一朝臣
  • 11.抵制资本(二)
  • 12.改革的成功与虚无
  • 第七章 天下
  • 一、奇怪的战争
  • 1.一枚印章引发的反叛
  • 2.不平静的草原
  • 3.高句丽的反叛
  • 4.没有结局的战争
  • 二、皇帝的执政艺术
  • 5.严密的五威系统
  • 6.诸侯授爵的盛事
  • 7.官僚体制的革新
  • 三、再造危局
  • 8.谁是刘秀?
  • 9.赤眉军的兴起
  • 10.赤眉军的胜利
  • 11.绿林兵的兴起
  • 12.昆阳之战
  • 13.长安攻城战
  • 第八章 始建国地皇四年十月:反虏
  • 一、回首故人千里远
  • 1.剧秦美新
  • 2.甄丰之死
  • 3.刘歆的震怒
  • 5.三摘尚自可
  • 6.摘绝抱蔓归
  • 8.扬雄之死
  • 10.延宕的政变
  • 11.长安保卫战
  • 12.圣王不降
  • 余韵:孔子为汉制法
  • 1
  • 2
  • 3
  • 4
  • 世系图
  • 参考书目
  • 古籍
  • 专著
  • 其他
  • 论文
  • 后记与致谢
  • 忧患:边事、党争与北宋政治
  • 版权信息
  • 推荐序一
  • 推荐序二
  • 导言
  • 一、外患引发内忧
  • 二、党争与历史书写
  • 三、史学何为?
  • 第一编 后澶渊时代:太平幻梦及其破灭
  • 第一章 狂欢:天书封祀的缘起
  • 一、天书封祀的意涵
  • 二、时人的认识——屈而不辱
  • 第二章 惊悸:庆历增币与宋夏和议
  • 一、契丹使者来了
  • 二、西夏使者也来了
  • 三、令人费解的战争
  • 四、宋贤忧国
  • 五、不息的余韵
  • 附记 澶渊之盟前的辽夏关系
  • 第二编 辽朝投下的可怕阴影
  • 第三章 师臣尊严:从王安石罢相谈起
  • 一、旧说辨析
  • 二、匪夷所思——神宗对王安石的忍让与尊崇
  • 三、初罢相与两宫太后
  • 四、复相与再罢相
  • 附记 再论王安石的政治作风
  • 一、对政敌宽大?
  • 二、自信反被自信误
  • 第四章 先夏后辽:神宗的对夏策略
  • 一、从大捷到惨败——熙河开边与灵州之战
  • 二、换汤不换药——永乐城的悲剧
  • 三、神宗与哲宗对夏军事策略的比较
  • 第五章 创巨痛深:宋辽边界纠纷
  • 一、从力排众议到达成共识——王安石态度的变化
  • 二、又是匪夷所思——神宗割地求和
  • 三、余论——政治言论的释读
  • 第三编 变法撕裂了大宋政坛:脱缰的元祐更化
  • 第六章 司马光的责任?
  • 一、君主与制度
  • 二、摆脱宰执束缚?
  • 三、为政有体和拒斥变法
  • 四、多元?
  • 第七章 不负责的责任人:高太后与言官
  • 一、不可能的和解
  • 二、太后的权力欲
  • 三、新党内卷化
  • 四、宵小之辈
  • 余论 党争与历史书写
  • 第八章 司马光制造汉武帝?
  • 一、班固的认识
  • 二、唐宋时代的普遍看法
  • 三、不变的司马光
  • 四、《汉武故事》
  • 第九章 反对派李焘如何书写王安石
  • 一、保存不利材料
  • 二、为王安石辩护
  • 三、还原真实历史
  • 四、传播中的畸变——评《邵氏闻见录》
  • 附录 回到人的历史:可能性和社会科学的误区
  • 一、必然性质疑
  • 二、历史的主角之一——主观努力
  • 三、规律与必然性
  • 四、人必须为自己负责——泛滥的社会原因论可以休矣
  • 参考文献
  • 一、古籍
  • 二、中文著作
  • 三、英文著作
  • 后记
  • 人命关天:清代刑部的政务与官员:1644—1906
  • 版权信息
  • 绪论
  • 一 对象、方法与思路
  • 二 学术史回顾
  • 三 史料来源分析
  • 第一章 部权特重
  • 第一节 合法性焦虑下的清代刑政
  • 一 为什么要追求“刑狱平”
  • 二 成本与秩序之间
  • 第二节 明清易代与三法司权力倾斜
  • 一 明代的三法司分工
  • 二 从分权到集权
  • 1 大理寺、都察院事权的削弱
  • 2 刑部对地方督抚权力的回收
  • 3 清代刑部的组织机构
  • 第三节 雍乾时期的刑部机构改革
  • 一 清初刑部的糟糕表现
  • 二 雍正皇帝的问题意识与改革策略
  • 三 乾隆年间的新局面
  • 第二章 政务运作流水线
  • 第一节 地方刑案覆核流程
  • 一 文书到部
  • 二 刑部主稿与法司合议
  • 三 死刑案件的上奏与批答
  • 四 地方错案的驳回与惩戒
  • 第二节 刑部现审案件流程
  • 一 人犯移送与主审官选派
  • 二 审讯与定案
  • 三 人犯发落
  • 四 刑部狱政
  • 第三节 秋审决囚流程
  • 一 刑部核拟
  • 1 拟写秋审略节
  • 2 司看、总看与堂看
  • 3 司议与堂议
  • 二 九卿翰詹科道会议
  • 三 勾到与减等
  • 四 秋审的价值
  • 第三章 技术官僚的理想国与乌托邦(上)
  • 第一节 天下人命系于刑部之一官
  • 一 司官的来源与任期
  • 二 司官的“缺”
  • 三 司官的“差”
  • 1 掌印、主稿与本司当家
  • 2 秋审处“八圣人”
  • 第二节 回翔封圻,入掌邦宪
  • 一 “六堂”人选的变化
  • 二 “当家堂官”的权力与责任
  • 三 管部大学士的地位
  • 1 乾隆中后期及嘉庆初年的情况
  • 2 嘉庆帝亲政以后的情况
  • 第三节 因其人而生权力
  • 一 官吏关系
  • 1 乾隆以后刑部书吏的生存状态
  • 2 刑部书吏特殊性成因分析
  • 3 刑部书吏的一些遗留问题
  • 4 提牢与禁卒
  • 二 堂司关系
  • 1 堂司关系的前后变化与礼仪反差
  • 2 堂司之间的交往模式
  • 三 满汉关系
  • 1 顺治、康熙年间刑部的满汉分治
  • 2 雍正及乾隆中前期刑部的惯性与转变
  • 3 乾隆中后期及嘉道年间刑部满汉轸域的消除
  • 4 晚清刑部的文化认同与专业主义
  • 第四章 技术官僚的理想国与乌托邦(下)
  • 第一节 日治案牍夜读律
  • 一 刑部官员任职前的律学基础
  • 二 刑部官员在部的法律专业学习
  • 三 刑部官员的律学著作及其影响
  • 第二节 敢学申韩号法家
  • 一 刑部官员的自我期许
  • 二 刑部官员的外部评价
  • 第三节 刑部法律精英的末世变奏
  • 一 刚毅、赵舒翘的通显与败亡
  • 1 狭隘的寒门贵子
  • 2 保守的秋曹能吏
  • 3 投机的太后宠臣
  • 4 传统技术官僚的丧钟之鸣
  • 二 沈家本的旧迹与新声
  • 1 穷通无定数
  • 2 乱世开新局
  • 第五章 天下刑名之总汇
  • 第一节 重内轻外,势所必然
  • 一 “部驳议处”制度中的刑部与督抚
  • 1 关于部驳
  • 2 关于议处
  • 二 刑部与地方法司的博弈效果
  • 1 部驳议处压力下的地方刑审专业化
  • 2 考绩标准差异下的监督与激励机制
  • 3 重内之弊:部驳议处制度引发的问题
  • 三 嘉道年间地方刑名系统的异化
  • 1 积案问题
  • 2 京控问题
  • 3 恭请王命正法
  • 四 部驳议处制度的崩溃
  • 1 就地正法的滥用
  • 2 刑部归复旧制的落空
  • 第二节 问案必用刑曹
  • 一 刑部与都察院、大理寺
  • 1 刑部的制度优势
  • 2 刑部的专业优势
  • 3 刑部的政治优势
  • 二 刑部与其他中央机构
  • 1 刑部与步军统领衙门、五城御史
  • 2 刑部与内阁、军机处
  • 3 刑部与宗人府、理藩院
  • 三 刑部与九卿翰詹科道会议
  • 四 刑部与钦案派审王大臣
  • 第三节 法司依律,天子衡情
  • 一 皇权主导下刑罚的“世轻世重”
  • 二 政治与非政治案件中的皇权
  • 1 政治大案中的皇权
  • 2 普通刑名案件中的皇权
  • 三 皇权在刑名体系中的作用
  • 结语
  • 附录
  • 附文
  • 一 死刑案督抚题本一件
  • 二 死刑案督抚奏折一件
  • 三 死刑案三法司议覆题本一件
  • 四 督抚回应部驳揭帖一件
  • 五 刑部现审钦案奏稿二件
  • 1 会审已革两江总督何桂清呈递抄录亲供事
  • 2 为会同定拟已革两江总督何桂清罪名事
  • 六 钦差谳狱奏折一件
  • 附表
  • 一 康熙《会典》所载刑部各机构设置
  • 二 嘉庆《会典》所载刑部各机构设置
  • 三 雍正二年春夏刑部上折司官情况表
  • 四 雍正二年冬《缙绅全书》所载刑部司官情况表
  • 五 乾隆五十三年春《缙绅全书》所载刑部司官情况表
  • 六 光绪十一年冬《缙绅全书》所载刑部司官情况表
  • 七 清代刑部堂官任职情况表
  • 附图
  • 参考文献
  • 一 史料
  • 二 学术专著
  • 三 学术论文
  • 后记
  • 德意志贵族:一个群体的生活、历史与命运
  • 版权信息
  • 概念篇
  • 第一章 概述
  • 一 何为贵族
  • 延续与断裂:欧洲贵族与中国贵族
  • 欧洲贵族的描述性定义
  • 二 何为德意志
  • 德意志:没有明确疆界的“文化民族”
  • 神圣罗马帝国:对已逝去荣光的幻想式复兴
  • 德意志移民与德意志语言
  • 三 被翻译成“贵族”的几个德语词
  • 源自古希腊的“Aristokratie”
  • 源自古罗马的“Patrizier”
  • 林道的“辛夫岑”城市贵族
  • 源自古德意志的“Adel”
  • 四 德意志贵族与其他国家贵族的比较
  • 五 德意志贵族的分类
  • 第二章 德意志贵族的头衔与等级
  • 一 皇帝
  • 帝与王
  • 沙皇的僭越
  • 基督教世界的共主:神圣罗马皇帝
  • 多瑙河畔的君主:奥地利皇帝与奥匈帝国皇帝
  • 德意志人的皇帝?德意志皇帝?德意志之皇帝?
  • 二 国王
  • 德意志国王
  • 波西米亚国王
  • 寻求新王冠
  • 拿破仑与德意志的新王国
  • 三 大公
  • 奥地利大公
  • 另一种大公
  • 俄罗斯的大公
  • 四 选帝侯
  • 选帝侯的起源
  • 伦斯会议:选帝侯权力的确立
  • 《金玺诏书》:七大选帝侯的确立
  • 选帝侯构成的演变
  • 选帝侯的特权
  • 皇帝选举的程序
  • 神圣罗马帝国解散之后
  • 五 公爵
  • 俾斯麦的晋升或受辱
  • 五大公国及其演变
  • 公国的分合与层出不穷的公爵
  • 公爵虚衔
  • 六 侯爵与公子: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
  • “Prinz”:统治者的儿子
  • 多重意义的“Fürst”
  • 七 形形色色的伯爵
  • 伯爵与帝国伯爵
  • 高于伯爵的方伯、边疆伯爵、行宫伯爵
  • 较罕见的伯爵头衔
  • 不是伯爵的伯爵
  • 八 德意志的两种男爵
  • 德意志男爵的门道
  • 帝国男爵
  • 九 骑士、家臣、贵人与无头衔贵族
  • 骑士与帝国骑士
  • 不自由的骑士:家臣
  • 贵人
  • “冯”先生和“祖”先生:无头衔贵族
  • 贵族的名字里不一定有“冯”
  • 有“冯”的姓名不一定是贵族
  • 历史篇
  • 第三章 历史长河中的德意志贵族
  • 一 从起源到中世纪
  • 封建关系
  • 中世纪的暮光
  • 二 德意志骑士的最后一次私战
  • 什么是“私战”?
  • 骑士格鲁姆巴赫与主教大人的恩怨
  • 造反的骑士
  • 革命者格鲁姆巴赫与私战的消亡
  • 三 从宗教改革到19世纪
  • 德意志贵族与宗教改革
  • 人文主义和启蒙时代的批评声音
  • 法国大革命与德意志贵族的大洗牌
  • 贵族面对新兴的资产阶级
  • 德意志的沙龙与沙龙文化
  • 四 1848年革命:废除贵族?
  • 革命之后的反动
  • 五 什么是“容克”?
  • 容克:普鲁士的地主乡绅
  • 容克:普鲁士的军国主义者
  • 六 贵族与德意志第二帝国
  • 贵族地主在新时代
  • 贵族的职场:宫廷、政府、军队、议会、慈善
  • 反犹主义的滋长
  • 第四章 德意志贵族与魏玛共和国
  • 一 魏玛共和国的建立与贵族制度的废除
  • 走向共和
  • 贵族制度与贵族特权的废除
  • 贵族财产的保留
  • 贵族在共和国的生活
  • 二 贵族对魏玛共和国的敌意
  • 艾斯纳之死:贵族的暴力反革命
  • 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的挫败
  • 李卜克内西与卢森堡之死
  • 来自英国的德国公爵与极右翼恐怖主义共舞
  • 三 遗老遗少思潮史:魏玛时期的君主主义
  • 狼狈出逃的皇帝
  • 魏玛时期的霍亨索伦君主主义
  • 对皇室的失望,让贵族寻找新的领袖
  • 蓝白梦想:巴伐利亚君主主义
  • 其他地方性君主主义潮流
  • 后继无人
  • 四 魏玛时期的贵族反犹主义
  • 第五章 德意志贵族与纳粹
  • 一 纳粹的贵族支持者与同路人
  • 与希特勒握手的理由
  • 1933年之前:纳粹崛起道路上的贵族提携者
  • 德国皇子的纳粹生涯
  • 贵族军官效忠纳粹
  • 1933—1945年:与狼共舞的德国贵族
  • 二 从暧昧到决裂:君主主义与纳粹
  • 纳粹对贵族的矛盾态度
  • 霍亨索伦君主主义者对纳粹的幻想
  • 反纳粹的霍亨索伦君主主义者
  • 纳粹时期的巴伐利亚君主主义
  • 三 索多玛的义人:反抗纳粹的德国贵族
  • 反对纳粹的理由
  • 九月密谋
  • 特雷斯科与中央集团军群
  • 施陶芬贝格与“女武神”计划
  • 军人集团之外的贵族反纳粹志士
  • 第六章 1945年之后的德意志贵族
  • 一 德意志贵族在民主德国
  • 逃离东普鲁士
  • 在苏占区和东德的处境
  • 二 德意志贵族在联邦德国
  • 贵族如何融入共和国: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看
  • 贵族在联邦德国的事业与生活
  • 联邦德国的贵族社团组织
  • 三 1945年之后的君主主义
  • 普鲁士的霍亨索伦家族的支持者
  • 巴伐利亚的维特尔斯巴赫家族的支持者
  • 汉诺威的韦尔夫家族的支持者
  • 社会篇
  • 第七章 德意志贵族的生活方式
  • 一 德意志贵族使用什么语言?
  • 德意志贵族的高度国际化
  • 掌握多种语言的德意志贵族
  • 贵族口中的德语
  • 二 隐藏的家族史:德意志贵族的姓名
  • 主导名:父子同名、爷孙同名
  • 800年里,这家所有男人都同名
  • 几位有名的海因里希·罗伊斯
  • 德意志贵族的姓氏和昵称
  • 三 血脉与资本:德意志贵族的婚姻与家庭
  • 婚姻当中的不平等
  • 婚姻谈判与契约
  • 兰茨胡特婚礼
  • 长子继承制
  • “幸福的奥地利”
  • 领养和过继
  • 贵族与资产阶级的通婚
  • 四 务实的精英:德意志贵族的教育养成
  • 教育的不平等
  • 中世纪和近代早期的男性贵族教育
  • 新时代的文理中学、大学和军校
  • 贵族女性的教育
  • 贵族反智主义?
  • 培养未来“精英”的右翼教育
  • 五 童话国王、骑士诗人和贵族作家:德意志贵族与文学
  • 德意志的梅塞纳斯:贵族作为文学赞助者与消费者
  • 贵族作为创作者:从中世纪到巴洛克时代
  • 19世纪:贵族作家群星闪耀
  • 贵族翻译家
  • 六 竞技场上的角逐:贵族的比武
  • 五花八门的打法
  • 贵族的游戏
  • 七 森林与火枪:德意志贵族的狩猎
  • 狩猎:贵族的特权和生活方式
  • 从中世纪到19世纪:眼花缭乱的取乐方法
  • 19和20世纪的贵族狩猎:势利眼与大自然
  • 在联邦共和国
  • 八 荣誉之战:德意志贵族的决斗
  • 俾斯麦与芬克反目成仇
  • 什么是“决斗”?
  • 19—20世纪的德意志决斗
  • 九 贵族舞会:以弗朗茨·约瑟夫时代的奥地利宫廷为例
  • 维也纳宫廷的两种舞会和参加资格
  • 忙碌的准备
  • 大舞会的流程
  • 小舞会
  • 第八章 德意志贵族的职业与事业
  • 一 农业与林业:贵族特权的根基
  • 两种土地所有制
  • 三次农业危机
  • 贵族对土地的占有
  • 贵族对林业的经营
  • 二 德意志贵族中的实业家富豪
  • 从工业革命到第二帝国
  • 贵族实业家在联邦共和国
  • 三 君主的卧榻之侧:作为廷臣的德意志贵族
  • 威廉二世身边的亲信廷臣
  • 宫廷:君主的权力展示中心
  • 廷臣:贵族的重要职业
  • 四 蓝血神父:教会贵族
  • 教会诸侯
  • 贵族对教会职位的控制
  • 军事修会
  • “Stift”:贵族把持的一种宗教机构
  • 教会庇护权与新的挑战
  • 五 “贵人理应行为高尚”:贵族的慈善活动
  • 扶危济困的理念与慈善行为
  • 圣约翰骑士团与马耳他骑士团
  • 六 外交界的德意志贵族
  • 反纳粹的贵族外交官
  • 贵族从事外交的优势
  • 从普鲁士王国到第三帝国:德国贵族在外交界
  • 1945年之后的联邦德国和奥地利共和国
  • 七 武士、骑士、战士:德意志贵族与军事
  • 普鲁士的贵族军官
  • 军中的贵族与资产阶级
  • 从第二帝国到联邦共和国
  • 余音
  • 第九章 德国之外的德意志贵族
  • 一 多瑙河与雪绒花:奥地利贵族
  • 奥地利贵族与德国贵族的区别
  • 奥地利贵族与现代国家
  • 头衔与等级
  • 贵族封授与鄙视链
  • 在奥地利第一共和国
  • 在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
  • 奥地利贵族与纳粹
  • 哈布斯堡君主主义
  • 1945年之后
  • 二 瑞士贵族
  • 布伦市长与苏黎世谋杀之夜
  • 贵族在瑞士
  • 三 波罗的海之滨的德意志贵族
  • 源起
  • 为沙皇效力
  • 从1905年革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 苏俄内战
  • 背井离乡
  • 附录一 黑黄联盟:采访21世纪的奥地利君主复辟组织
  • 一 “黑黄联盟”的建立宗旨与政治构想
  • 二 组织的性质与运作方式
  • 三 关于君主主义、君主制与世袭君主
  • 四 对欧洲现实政治问题的态度
  • 附录二 哈布斯堡贵族记忆:采访玛蒂娜·温克胡福尔
  • 一 贵族史研究的升温与相关课题
  • 二 直面历史记忆:对史料的辨析
  • 三 在具体时代中理解和评价贵族
  • 四 弗朗茨·约瑟夫皇帝与哈布斯堡帝国
  • 五 今日奥地利君主主义者
  • 六 当历史学家遇到政治
  • 七 贵族史研究的女性视角
  • 八 关于历史写作与大众传播的思考与实践
  • 参考文献
  • 西文
  • 中文
  • 名词对照表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图片来源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5.0
4个评分

出版方

世纪文景

2002年6月,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其分支出版机构世纪文景,全称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公司。文景致力于立足“社科新知、文艺新潮”,阅读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