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明清小说戏曲研究:传统与变革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1998—2014年间的论文结集。所收论文主要以明清小说戏曲、近代文学、女性文学为研究对象,可划分为明清文化思潮辨析、明清经典小说戏曲阐释细读、近代文学新文类新叙事新语境兴起考辨、近代女性文学发展轨迹钩沉等几个板块,讨论的主要是明清经典作品的常规阐释难题,如《红楼梦》的结构、叙事模式及其创新程度,《聊斋志异》故事题材的文化属性(雅俗问题)等等;近代小说戏曲新题材新叙事产生的具体细节过程,尤其是女作家从事于新的写作样式的具体细节过程,对主要作家、作品、媒介等基础信息给予了尽可能穷尽性的收集整理。

目录

  • 封面
  • 书名页
  • 版权页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序言
  • 目录
  • 近代女性作家研究
  • 论近代女作家吕碧城的历劫思想
  • 《纽约病中七日记》作者吕碧城辩证及其意义
  • 论清代女作家吴藻词曲特质及其在女性词史中之地位
  • 论清代满族女作家太清词之“气格”
  • 论中国女性小说的起步
  • 一 弃“旧”迎“新”为女性的小说创作开辟了天地
  • 二 理性与非理性两种运思方式
  • 三 限于既定价值体系内的女性自我追寻
  • 四 艺术探索的混乱与创获
  • 结语
  • 民初(1912—1919)小说界女性作者群体的生成研究
  • 中西小说史上早期女性作者群体生成状态述论
  • 一 中国小说史上早期女性作者群体的生成状态
  • 二 西方小说史上早期女性作者群体生成状态
  • 三 中西方早期女性作者群体生成状态的异同
  • 四 对中西小说史上早期女性作者群体研究的不足及建议
  • 明清文学经典的近代性阐释
  •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悲剧意蕴
  • 论汤显祖的梦幻观
  • 从元杂剧之“梦”到汤剧之“梦”
  • 《聊斋志异》与清初山东文化生态
  • “意淫”观与《红楼梦》性描写的以诗写小说意义
  • “网状结构”与“现实主义”
  • 一 传统小说结构与西方小说结构的差异:散点透视和焦点透视
  • 二 “散点透视”相对于“焦点透视”的内在精神,主要在于其主观性原则
  • 三 《红楼梦》“网状”结构的实质
  • 论《红楼梦》作为“成长小说”的思想价值及其叙事特征
  • 一 《红楼梦》的成长叙事与西方“成长小说”“反成长小说”在思想价值上同中有异
  • 二 《红楼梦》的成长叙事与西方“成长小说”“反成长小说”在叙事特征上也同中有异
  • 三 “成长小说”观与以往的“自传”说、“社会背景”说等理论在理解人物、阐释作品时可相互参照、相互补充
  • 宝钗之“时”的儒学内涵和文化反思意义
  • 一 宝钗之“时”的表现及其儒者风范
  • 二 儒家思想对“时”的推重
  • 三 《红楼梦》对两位儒者形象——薛宝钗和贾雨村的塑造,都强调了其“时”的处世风范
  • 四 儒家思想之“时”包含“权”的精神内核
  • 五 “权”推迟所指在场的本性使儒家之“道”成为空洞的能指,而儒家的“家天下”的热诚也在权衡过程中变为无情
  • 六 宝钗之“时”与贾雨村之“时”有着利他与利己的不同,但共同的结局都是“空”
  • 《红楼梦》的洋味
  • 次叙述层中的小故事在《红楼梦》中的功能
  • 《红楼梦》戏曲演出活动相关描写的叙事语法和叙事形态
  • 一 生日庆典演剧活动描写的叙事语法和叙事形态
  • 二 接驾娱上类演剧活动描写的叙事语法和叙事形态
  • 三 求神祷福类演剧活动描写的叙事语法和叙事形态
  • 四 节日庆典类演剧活动描写的叙事语法和叙事形态
  • 方法论思考
  • 文化交流中的中国近代翻译文学
  • 《红楼梦》女性观与明清女性文化
  • 图像传播时代的中国古典小说传承
  • 从“言以足志,文以足言”的传统语言观角度审视红学界“文献、文本、文化”研究融通的学术倡议
  • 与当代作家的对话交流
  • 《红楼梦》与小说文化
  • 在现代与传统的对视中寻求张力与均衡
  • 一 青狐形象的现代性和传统性
  • 二 寻求与传统之间的“制衡”——塑造青狐形象的精神动因
  • 三 重拾文学书写的民族链条和“留下文章”——《青狐》之“写”的叙事自觉
  • 老子对“我”的帮助
  • “‘小’而化之”的享受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