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类型
8.6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96千字
字数
2024-05-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复原学者鲁迅的工作现场,沉浸式体验辑校古籍的思路与方法。
内容简介
本书以文献学的实证方法,考察鲁迅辑佚校录的各种古籍,细绎手稿实物的物质形态与文本,辨析同书多件手稿的先后次序与动态关系,考述鲁迅的工作思路、辑校细节。
目录
- 版权信息
- 引言
- 序章 鲁迅所用格纸与辑校古籍金石手稿的时间推定
- 第上编 鲁迅辑录的史籍地志
- 第一章 《会稽郡故书杂集》的生成:基于鲁迅诸手稿的文献学考察
- 一、《故书杂集》诸手稿的性质与分组
- 二、编次布局的演变与辑本的“结构化”
- 三、小序的渐次形成
- 四、佚文归属的判定
- 五、校勘与拼合归并:鲁迅的佚文处理
- 六、案语的次第增补与撰定
- 结语
- 附表
- 第二章 鲁迅辑校《谢承后汉书》考:增益型辑本的生成
- 一、稿本与抄本:鲁迅辑校诸手稿的性质、关联及书写时间
- 二、增补校订与连缀甄别:鲁迅辑本的佚文处理
- 三、结构的再建:卷次调整与条目分合
- 四、案语的增补与写定
- 结语
- 附表
- 第三章 《谢沈后汉书》鲁迅辑本考略
- 一、谢沈书的流传与诸家辑本
- 二、《谢沈后汉书》的鲁迅辑录手稿
- 三、结构编次与条目归属:鲁迅辑本与他家辑本之异同
- 四、案语的订补:鲁迅辑本对于汪本的修正
- 结语
- 附表
- 第四章 《虞预晋书》鲁迅辑本考述
- 一、虞预书的清人辑本与鲁迅辑录手稿
- 二、佚文条目的编次、归属与缀合
- 三、案语的差异
- 结语
- 附表
- 附 关于《姚辑本〈谢氏后汉书补逸〉抄录说明》
- 第中编 鲁迅辑录的中古文史典籍
- 第五章 鲁迅辑校《嵇康集》考
- 一、《嵇康集》鲁迅诸抄校手稿
- 二、丛书堂本原钞旧校之取舍与校勘思路的变化
- 三、手稿A的对校流程及校语的结构形式
- 四、手稿B的底本与参校本的版本问题
- 五、手稿B的校语结构与形态特征
- 六、搜检异文的范围与对校的周密度
- 七、鲁迅的理校与本校
- 结语
- 附表
- 附 《春秋左氏传嵇氏音》《圣贤高士传》的鲁迅辑录手稿
- 附表
- 第六章 鲁迅辑校《谢灵运集》考
- 一、《谢灵运集》的流传与存世诸本
- 二、鲁迅辑校手稿的面貌与鲁迅的辑校操作
- 结语
- 附表
- 第七章 鲁迅辑录孔融遗文与柳恽诗手稿
- 一、孔融遗文手稿
- 二、《柳恽诗》手稿
- 附表
- 第八章 鲁迅辑录《虞永兴文录》考略
- 一、《虞永兴文录》的构成与辑录时段
- 二、鲁迅的辑佚构思与手稿的“缺失”
- 三、鲁迅的校勘来源与方式
- 附表
- 第九章 鲁迅抄校《沈下贤文集》考
- 一、《沈下贤文集》的流传
- 二、《沈下贤文集》的抄校手稿
- 结语
- 附表
- 第十章 鲁迅辑录《会稽览古集》述略
- 一、《会稽览古集》及华镇著作的流传与散佚
- 二、鲁迅辑录手稿的情况
- 结语
- 附表
- 第十一章 《文士传》鲁迅辑本研究
- 一、《文士传》的散佚与诸家辑本
- 二、鲁迅诸手稿及辑本的形成
- 三、手稿C的原始次序与《文士传》的辑录初期手稿
- 四、检录诸书的次序
- 结语
- 附表
- 第十二章 鲁迅辑录《众家文章记录》考
- 一、文章志诸书概要
- 二、由现存手稿所见的《众家文章记录》的辑录流程
- 三、《众家文集记录》的辑佚水准
- 四、《众家文章记录》的学术史意蕴
- 附表
- 第下编 鲁迅辑录的博物杂考书
- 第十三章 鲁迅辑校《岭表录异》考
- 一、《岭表录异》及其辑本
- 二、鲁迅辑录《岭表录异》的诸手稿
- 三、辑校所用文献的先后次序与诸手稿的形成时段
- 四、异文处理、文句缀合与校勘记的整合:鲁迅的辑校体例
- 结语
- 附表
- 第十四章 鲁迅校录《云谷杂记》考
- 一、校录诸手稿的性质与特征
- 二、鲁迅的校录底本
- 三、鲁迅的校勘操作与思路
- 余论 鲁迅辑本与张宗祥
- 附表
- 第十五章 鲁迅抄校《说郛录要》及其他博物书述略
- 一、《说郛录要》
- 附表
- 二、《南方草物状》《南方草木状》
- 附表
- 三、《桂海虞衡志》
- 附表
- 四、《释虫小记》
- 附表
- 五、《蜂衙小记》《燕子春秋》《记海错》《梦书》
- 附表
- 六、《墨经正文》
- 附表
- 第十六章 鲁迅辑录越人子书考述
- 一、鲁迅辑录越人著述的诸手稿
- 二、《范子计然》
- 附表
- 三、《魏子》
- 附表
- 四、《任子》
- 附表
- 五、《志林》《广林》附《释滞》《释疑》《通疑》
- 附表
- 附录
- 谈新版《鲁迅手稿全集》“辑校古籍编”与“金石编”
- 新发现的与鲁迅相关的谭正璧书信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经籍志”书系
- 出版史书目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全名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创立之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同时,中华书局还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职工1000余人。1954年5月,中华书局总部迁址北京,1958年改为以整理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更有长足的进展,从而享誉海内外。曾出版《中华大字典》《四部备要》《图书集成》《中华百科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