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8.5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35千字
字数
2023-07-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透过文物,讲述阶层流动、经营算计、男女分工、罪与罚、汗与泪交织的秦汉工匠史。
内容简介
自雇工匠、受薪工匠、合约工匠、学徒工匠、服役工匠、刑徒工匠、奴隶工匠,是这些真实具体的男女工匠,创造了秦汉中国。李安敦教授透过本书,带领我们了解这些活生生的人以及他们所处的复杂的社会、商业和技术网络,让我们从走马观花中停下脚步,开始体悟千年前的物质文化遗产背后,有着与当下的你我一样的人性。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
-
第一章 绪论:工匠、作品及其社会经济背景
-
第二章 社会中的工匠
-
第三章 作坊中的工匠
-
第四章 市场中的工匠
-
第五章 宫廷中的工匠
-
第六章 戴镣铐的工匠
-
结语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秦始皇治下的工匠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韩愈在《师说》里提到的情况并非个例。在古代中国,此类行业的从业者常常被人鄙视,在知识分子占据话语权的时代经常以不好的形象示人,甚至不被记录。《秦汉工匠》一书帮助我们走近那些在历史上留下作品却鲜为人知的工匠群体。比如很多人都知道秦始皇陵,但却不知道建造它的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群人以及是如何被建造的。1. 千人千面纪录片《兵马俑揭秘》提到了秦俑的栩栩如生,仿佛就像是从土里刨出的活人一样。对此人们有不少的猜测,有些会认为是按照现实中人的模样制作的。《寻秦迹》里许卫红老师提到里其可能是分工合作的产物。在本书中作者则指出其不光是实现了分工,还进行了模块化。换句话说就是批量制造,然后进行各种组合,从而形成一种千人千面的结果。简言之,秦汉工匠虽然没有像《巨兽》里的超级工厂一样拥有高效的流水线工作程序,却依然有着让人不可小觑的科学制造流程。在修建秦始皇陵这样的大工程时更是如此。切换到现代的人视角,我们可以说有些秦俑是个人独立完成的,但更多的则是分工批量生产的结果。至于其质量和惊喜程度也有所差异,但总体上来说没有我们预想的那么好,只能说是差不多的水平。我们肉眼可见的是古人留下的器物,却难以了解其制作者以及其所身处的制作网络,更很难意识到这依托于当时庞大的社会网络。本书的作用就在于此。打个比方,作者想要让读者看到眼前的兵马俑不单单是赞叹其生动真实,而是借此对于秦汉时期的工匠以及相应的培养体系有更多的了解。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管中窥豹。2. 合众为一正是由于古代知识分子长期掌握了文字的书写和记录,因而在拥有想应的话语权后会对工匠们有不少的偏见,甚至不愿意记录下来。故而想要如实还原还是有着不小的难度。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作者的努力下,我们还是可以通过本书对其有一定的了解。按照作者的介绍,本书内容主要是结合了历史、考古和美术方面的研究资料,为读者讲述了背后鲜为人知的事实。合众为一,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多学科的支持,许多前人的研究和努力为本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若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作者主要是做了两件事:描述、解释。通过目前可信的证据和材料,为我们描述了历史上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重要群体,这些人的成果如今大多成为了我们在博物馆里参观的展品。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光知道这些是不够的。作者的解读工作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那些缺乏相关知识储备的读者来说。想要从眼前的物件了解出背后的丰富信息,没有作者这样的精彩解读,错失重点、视而不见的情况难免会发生。3. 工匠群体显而易见,工匠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群体。不管是书中作者从文字本身的发源开始,还是我们以秦始皇陵的具体案例入手,这些工匠从身份和境界等都有着极大的差异。在古人的眼中,那种值得称赞的工匠用现在的话来说应该算是艺术大师,其留下的作品在当时就是艺术品。可惜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要是考虑到大批量的制造,更加会显得稀缺。相比之下更为常见的是一种看似平常的工匠,甚至是更为纯粹的体力劳动者。以刻碑为例,占少数的艺术大师从下笔选材等各方面制造出来的可以视为精品,一般工匠照猫画虎交出合格品,有些体力工作者只能说是完成品。同样是碑文,有的用遣词造句到字体上都堪称优美,有的只能说是模板写作,有的却不过是敷衍了事。在一些庞大的工程下,这些情况可能都会出现。在书中作者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类和解释。比如私人工匠更加自由,官方的上班时间更长。当然时间再长也没有到现在 996 的程度,一来是考虑到效率,二来是成本等因素的束缚。4. 女性成员如书中所说,目前有大量文献和铭文表明,在秦汉时期的私营作坊和官营作坊中大多都雇用了为数不少的女性工匠。人们对此没有什么所谓的忌讳。工匠的妻子在各行各业里为丈夫提供帮助,甚至还要在家庭上进行支持。比照来看,这些私营作坊里更像是当下世界里的夫妻店模式。在一些特殊的行业下,女性可能更加吃香一些。男主外女主内,就像是要求工匠在制作之前需要斋戒一样是一种极其昂贵的奢侈品。可能广泛存在于精英阶层的笔下,而在现实中则压根没有太多的生存空间。书中提到了作坊的灵活性,但也涉及了女性在其中可能存在的天花板。母夷在工匠多年努力的结果是因经验丰富被提拔为令史,但注定不会成为文吏系统中的一员。相比之下,男性工匠里有不少的代表,比如咸鱼翻身的周勃一跃成为丞相。还有像张衡一样的文官工匠,不光在当时发挥重要作用,更可以在死后青史留名。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有关女性服徭役的。秦朝之时的,常常一视同仁,女性服徭役屡见不鲜。在汉朝逐渐视为不合法的现象,再到后来则彻底禁止。至少唐朝以后就没有相关的记录。5. 萝卜大棒如果要用一种较为简单粗暴的方式进行划分的话,秦汉时期的工匠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主要靠胡萝卜,一类常常是大棒,前者可能在文字记录中更为常见,但后者的情况却可能更为普遍。以本书中提到的刑徒工匠为例。秦律可能被视为严苛,可汉律也不是吃素的。用书中的话来说,“在这个制度里,一个人一旦成为被告,被判有罪就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 本着人道目的不进行肢体上的毁坏和羞辱,可所带来的刑罚可能让人更加难以承受。有些刑徒工匠就是服上从此看不到尽头的苦役。其待遇可比声名狼藉的英国钢铁工人还糟糕。要是考虑到这样人所从事的工作本身存在的危险性,毫不夸张地说,从宣判的那一刻开始,这些人一只脚已经踏上了鬼门关,只是不只是另一只什么时候跟上。我们在博物馆里欣赏着古代工匠们留下的作品,却很难想象其为了完成这些所需要付出的沉重代价。有些人可以说是在用生命在完成,可后人却完全不知道,仿佛根本没有存在过一样。6. 写在最后在文字和图片里了解到的可能不够实物震撼,可我们过于沉浸于表面就可能忽略了其背后那些可歌可泣的真实故事。可以说每一件文物的背后都凝集着无数人的心血。在没有翻阅本书之前,我们可能不会注意到堪称杰作的文物背后有着这么多值得深入了解的。一旦将其放进具体的历史环境,再结合具体的人,眼前的物件不光会复活,更会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触动和思考。受限于历史记载和相关材料,本书中所涉及的毕竟有限。抛砖引玉也好,广而告之也罢,书中所整理出来的内容还是经得起检验的。只是在更多可信赖的新证据出现后需要加以调整。秦始皇和他的陵墓留下了数千具秦俑,我们不能光盯着那些高高在上的帝王将相,更应该对那些极为普通的人群多一些关注。有些人可能就是秦俑的制造者,有些则承担了辅助工作。哪怕这些人在奉献了一切之后像一滴水一样消失在历史长河里,可这不意味着不重要。正是因为这一滴滴的水才得以汇聚出如此浩瀚无垠的河流,奔流向前的过程中少不了其中每一个人的参与。
工,巧饰也
被标题吸引进来,没想到是难得的一本好书。首先,这本书摒弃了从古代精英艺术的角度,并不是只单纯的从所谓墓葬的世界观来作开局,而是从附着于器物上的 (包括图像) 的生产工艺着手,关注底层工匠的技艺,以及可能因此所承受的工作伤害,以及伴随着制作流程的更新而定的各种规定。虽然有不少臆测的部分,但确实为此类研究开启了一个新的观察方向。许多 20 世纪末的墓葬研究者往往先入为主地设定墓室中的一切皆为 “往生世界” 世界观的反映,赋予图像细节太多形而上的意义,却未曾考虑它们最初生产的状况。诚如作者反复强调的,相较于构建宏大世界观,墓葬、工艺品的设计者和制作者其实更为关注制作的成本、便利程度等问题,许多如今看来极妙的设计其实最初也只在实用主义、经济考量的推动之下形成的面貌。也正因如此,我尤为喜欢作者对许阿瞿墓的分析,提供了与众多从图像学角度解读该墓的研究者十分不同、但更具说服力的视角。不过,这本书仍存在着每章的框架过大、堆积材料却分析不足的汉学研究通病。考虑到秦汉留存材料的确稀缺,或许这也是作者的无奈之举。尽管如此,作者辛苦搜集大量图文材料,却未花过多笔墨去深入细究市场委托、宫廷委托的差别,以及各工种工匠的跨区域合作…… 等这些他在书中已有所提及的重要问题,而仅停留在将上述诸多的问题提出,却未深入探讨并给出他的可能解答。流于表面,委实有些遗憾。
最让我震撼的是,为什么那么多外国人对中国古代研究的那么深?
- 查看全部14条书评
出版方
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三联书店隶属于上海报业集团解放日报社,是一家历史悠久、在海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媒体出版机构。出版社长期秉承“竭诚为读者服务”的宗旨,以出版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图书为主,出版物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等领域。
上海三联书店自1986年复社以来,始终坚持党的出版方针政策,坚持为人民服务、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原则,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传承人类优秀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上海三联书店坚持以优秀人文社科著作、大众文化、专业工具书等为图书出版方向,着力打造“中国学术名社”,先后策划推出了“上海三联人文经典书库”、“上海三联思想与社会文库”等学术文化出版强势品牌,深受学界和读者好评。
近年来,上海三联书店积极实施品牌战略、人才战略和企业文化建设战略,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自2014年起,上海三联书店连续获得“市文明单位”的光荣称号。
从2015年开始,上海三联书店开始涉足图书零售行业,陆续在上海、北京、武汉等地开办了多家实体书店和24小时阅读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