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25位全球一线学者和你一起共读中国艺术。

内容简介

活字印刷为何没有满足中国的技术需求?荷兰印刷的黄金时代,与文震亨《长物志》反映的艺术收藏市场是否有所共鸣?欧洲“明暗法”传入后,中国肖像画的形似与神似又如何转变?铜镜的历史衰落与玻璃镜的时尚改易如何发生交叉?

尼采说:“从大洋深处眺望海岸,你也许能第一次看到海岸的全貌;再度靠近海岸时,你就强于那些从未离开过海岸的人,你能更全面地了解海岸。”

目录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导言 历史学的视角
  • 概述 中国艺术的25个面向
  • 辑一 分配与生产
  • 宫廷画
  • 古代中国的艺术收藏文化
  • 艺术、印刷和早期现代中国的文化语境
  • 艺术与早期中国的考古材料:兼论早期中国没有“墓葬美术”
  • 辑二 真实与再现
  • 人物画:宝镜的碎片
  • 中国肖像画的语言
  • 中古时代中国的神像视觉化
  • 山水画
  • 中国历史思想中建筑空间的观念
  • 早期中国艺术中的“时间”
  • 辑三 术语与理论
  • 礼器的艺术:话语与实践
  • 分类、标准和体裁
  • 历史视野中的概念和定性术语
  • 模仿与创新,理论与实践
  • 书法
  • 虚实
  • 辑四 人物与物品
  • 艺术地位与社会机制
  • 中国的装饰
  • 折扇与早期现代的镜鉴
  • 园林艺术
  • 1840—1940年间“中国”的商业广告艺术
  • 辑五 图像与文字
  • 中国画中的文字
  • 文人画的宋代起源
  • 中国画中的诗作与形象化表达
  • 早期现代中国的通俗文学与视觉文化
  • 图录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秩序・叙事・身份:艺术如何被制造

    回想起几年前在台北故宫恰逢中国艺术特展,我看见许多中国画的瑰宝。但无论写实还是写意,于当时的我而言,都只是触到其表,难以领略其意。于是这些年对于中国画的欣赏一直不得要领,直到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推开了品鉴中国艺术的大门。本书汇集全球 25 位学者的研究,主编编排精巧:自宏观脉络入手,延展至微观议题;由术语到门类,层层递进地呈现中国艺术的多维面向。最重要的是,它并不囿于艺术史的单一视角,而是把历史学、社会学与文化研究并置,让 “艺术” 回到其发生的社会现场,由此形成更立体的观察。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被作者们 “以问题切入、以证据破题” 的方式击中:寥寥数笔信息量极大,常令我回补背景、延展思考。关于书中的脉络与篇章,这里不再赘述;下面仅就我在阅读中的延展思考做一次梳理 —— 以几个核心问题为轴来展开。1、艺术在历史中到底扮演什么角色?作为历史上文化生产的一部分,艺术一直是 “文化资本” 的创造者,“文化资本” 区分了社会阶层,并标识出那些控制财富、技术以及其他资产的人。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情况相同,中国的大部分早期艺术生产服务于世袭贵族。古今中外的人创造了一些器物、建筑、雕塑以及绘画,以标记地位、增强尊严或塑造身份,从而对对高等人与低等人、圈内人和圈外人加以区分。有时艺术品通过讲述故事来完成这些壮举,但即使没有故事,艺术也会通过建立社会价值的物质尺度使人信服。在这个过程中,我清楚的看到:那些拥有器物并操控尺度的人,可以塑造社会秩序。2、中国艺术在社会中整体的演化路径是什么样的?回溯历史,中国艺术最初扎根于神圣与礼制之中:它服务于祭祀与宗教,承担沟通天与人的职分,并以礼器与图像巩固共同体的秩序。随着国家机器的成熟,艺术进一步被纳入皇权体系,成为权力可见化的工具 —— 宫殿轴线、仪仗纹样、典礼图像,无不在呈现忠诚与秩序。其后,社会分层的精细化,使艺术在贵族阶层内部承担起更明确的身份标记与品味区隔。在进入士大夫文化的高峰期,艺术逐渐从 “为权力而作” 的外在功能,转向 “为心性而书” 的内在修炼。文人以笔墨为载体,将山水、花木与书写化为人格与世界观的投影,艺术在很大程度上获得了审美与精神上的自治。待到城市经济与商品市场兴起,艺术从书斋与府邸流入更开放的流通体系,画铺、印刷与收藏推动其世俗化与商品化,审美趣味也在更广的人群中被讨论与交易。到了现代传媒与全球化的时代,艺术不再只是在场域中被观看,它同时被大量复制、传播与再语境化,进而参与国家形象、城市品牌与群体叙事的建构。由此可见,艺术并非起于 “为了美而美”,而是先承担秩序与统治的工具性角色,随后才逐步确立审美自主,并在今天转化为文化、身份与思想的多重表达。3、谁在决定艺术的标准?书中有一段提到 “艺术是文人的自我表达”,正如前文中提到的,这是到了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才出现的。从源头上说,“艺术标准” 出自权威著作与制度传统 —— 宗教典律、朝廷法度、学术评议与行会规则等,它们为 “何者为正统” 提供背书。但正统地位并非一次性授予,而是在竞争、目的性选择与权威主张中不断获得与巩固。与其把 “经典” 当作静止、永恒的范本,不如把它理解为一个持续运作的正典化过程:不同主体在其中开展文化、思想与政治层面的工作,由此制造、放大并稳定某种审美与价值标准。固然,天赋异禀的大家会以新的形式语言重构艺术形式,一度改写范式;但这类 “重构” 要想被承认为新标准,仍依赖赞助网络、传播技术与批评话语的协同放大。 4、中国的艺术为何没有在全球形成一种主流认知?当真正理解中国画的文人风骨,再联想到唐之鼎盛、宋之内省、元之多样,便更能体会:在全球艺术史的叙事中,中国艺术并未掌握主流叙事的麦克风。首先在历史时序上,中国艺术高峰(唐、宋、元、明)多对应欧洲的中世纪或早期阶段,跨文明的深度交流有限;而当西方进入大航海 — 殖民 — 工业革命的上升期,中国转向闭关锁国。其次西方在扩张期输出的不仅全球贸易通道,更是学院体系、艺术品与风格,将自身审美与分类学深度嵌入世界知识结构;相对中国艺术在这个阶段主要内敛于本土语境,文人趣味与笔墨系统也缺乏被国际体制快速吸纳的路径。再加之近代学术中的东方学视角与标准的西方中心化,更强化了谁来叙述、以何种范式叙述的不对称。因此,叙事话语权并不会自动流向审美高处,而与传播结构、制度能力与全球化网络密切相关。 5. 从艺术回望现实的商业世界:企业文化即当代的 “艺术史工程” 如果古代艺术的使命包括建立秩序、塑造叙事、区分身份,那么企业文化就是当代组织的艺术史。它以意义与叙事说明为何同行,以身份与承诺维系彼此认同,以规范与边界校准如何同行,遂将把个体行动与组织目标编织到同一意义场域。纵观历史,自青铜礼器到皇家园林,自壁画石窟到文人山水,艺术始终是建构话语体系的主要方式。同样,现代商业依然可以借用文化,去构建新的商业传奇,无论当前组织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都可以借助艺术的视角重新让文化回答以下朴素的问题:秩序如何被看见?身份如何被认同?故事如何被传递?承诺如何被落实?在面临海外的全球化竞争时,文化更是一把利器,用全球可读的符号承载本土文化的深意。最后,当我合上书时我更加确信:理解中国艺术,是学习一套看世界的方式 —— 这样的阅读,会让我在历史与当下之间往返:既看见器物背后的制度,也看见组织日常里的艺术。若你愿意把 “美” 的直觉提升为更本质的理解,真正读懂中国艺术,这本书值得被完整读过一次。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理想国

    “理想国”一直致力于人文、思想、艺术类图书的出版,并从事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以及文创产品的开发,是活跃而富影响力的文化机构。 “理想国”每年出品图书超过一百种。代表作品包括:陈丹青《退步集》、梁文道《常识》、柴静《看见》、龙应台《目送》、木心《文学回忆录》,温故系列,电影馆系列、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理想国译丛,以及白先勇、许倬云、林青霞、杨奎松、张大春、唐诺、蒋方舟等逾百位作者的作品。 “理想国”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百余场,两届“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结合展览、演出等形式,面向青年,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