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71千字
字数
2019-08-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现代中国古典主义新诗派研究:甲寅派、国粹派、学衡派等诗人诗学思想及其在新文学中的影响。
内容简介
现代中国古典主义新诗派主要指与新文学自由诗派形成批评对话关系、对传统有着较深认同的诗歌流派,主要包括甲寅派、国粹派里、“南社”部分成员、学衡派、新文学阵营中的“新格律诗”,他们也主张对旧体诗歌进行局部变革,但有着与新文学派迥异的“新诗”观念。本书系统考察了这些具有古典主义色彩的诗论家的诗学思想,全书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一是“旧派”中的“新诗”理论,包括“诗界革命”重镇梁启超在五四后的诗歌改良思想、“南社”诗人胡怀琛的“新派诗”观念以及学衡派的诗体改良思想等,二是新文学内部“古典派”的新诗文体建设构想,如朱光潜、梁实秋、闻一多等,三是总论古典派“新诗”理论的若干文化或文学症结,如辨体意识、循环时间模式、中庸之道的世界观方法论等对其诗学思想形成的作用与限制等等。
目录
- 封面
- 书名页
- 版权页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目录
- 绪论
- 第一章 梁启超“过渡期”的“新诗”文体观
- 第一节 “过渡期”概念及“调和”文体策略的提出
- 第二节 诗体疆界的拓展与音乐元素的借助
- 第三节 新体典范:“旧风格”与“新意境”的统一
- 第二章 胡怀琛的“新派诗”观念
- 第一节 诗歌本质“辨正”:“情感”与“音节”
- 第二节 文体特征:诗文之别与诗歌之辨
- 第三节 诗歌的中外、古今之分
- 第四节 新诗体“建设的根本计划”
- 第三章 学衡派的“新诗”文体观
- 第一节 “诗辨”传统与中国“诗界革命”
- 第二节 诗、文之辨与“新诗”文体属性
- 第三节 “音节”与“新诗”格律
- 第四节 中外之辨与新旧之辨
- 第五节 “诗界革命”中的“常”与“变”
- 第四章 朱光潜的新诗节奏理论
- 第一节 “中国新诗失败,就因为它没有形式”
- 第二节 “诗有固定的音律,是一个传统的信条”
- 第三节 “诗是情感的语言,而情感的变化最直接的表现是声音节奏”
- 第四节 “新诗人的当务之急,不在放弃格律而在于格律之中求变化”
- 第五章 闻一多的新诗格律理论
- 第一节 从新诗“形式的失败”到“揣摩”与“新诗的前途”
- 第二节 汉语诗歌的格律原型
- 第三节 诗词格律即“第二心理系统”,质疑“自然的文学”
- 第四节 “戴着镣铐跳舞”
- 第六章 梁实秋的新诗文体观
- 第一节 “把理性作为最高的节制的机关”
- 第二节 新诗与散文、音乐及绘画之区分
- 第三节 诗的新旧以及民族属性问题
- 第七章 林庚的新格律诗论
- 第一节 “诗乐一体”与诗歌节奏的“本体化”
- 第二节 “字思维”与新诗的“普遍形式”
- 第三节 唐诗趣味与“语言的诗化”
- 第四节 林庚新格律论的内在困境
- 第八章 古典派“新诗”文体观及文化根脉
- 第一节 “诗文各有体性”与“诗有固定的音律”
- 第二节 钟摆论与诗体发展观
- 第三节 “中庸之道”与“调和”的文体变革策略
- 第四节 常与变;模仿与创造
- 第五节 “公度体”与“新诗”之“模范”
- 第九章 “时间的政治”与古典派诗学发展观
- 第一节 循环时间模式与古典派诗歌进化观
- 第二节 线性时间模式与胡适等人的文学进化观
- 第三节 两种时间模式的相遇以及循环史观对于直线史观的修正
- 第四节 “时间的政治”与古典派文学观的“保守”性质
- 第十章 “文”与古典新诗派的价值导向
- 第一节 现代古典诗派与古代“文”之传统
- 第二节 “音节”与古典派对于“普遍形式”的痴迷
- 第三节 “字本位”与古典派的白话诗批评
- 第四节 “文”传统与古典新诗派的价值导向
- 参考文献
- 附件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