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写给当代人的反“空虚”指南。

内容简介

当某人被贴上虚无主义者的标签时,通常并不意味着赞美。虚无主义究竟是什么?是浑浑噩噩?还是认为生活不值得?或是相信一切都无所谓?诺伦·格尔茨指出,如果我们学会辨认虚无主义的多种类型,那么我们就能学会区分有意义与无意义。

从苏格拉底、笛卡尔,到汉娜·阿伦特、让-保罗·萨特,本书选自“麻省理工学院基本知识系列”丛书,围绕公共话题,为大众读者提供专业概述。它追溯西方哲学中的虚无主义历史,对人们所熟知的哲学家及其思想提供了一种颇有新意和启发性的理解。

结合当代社会的日常情景,以生动有趣的案例,在与“悲观主义”“犬儒主义”和“无动于衷”的对照下澄清何为“虚无主义”,以及什么是虚无主义的思维方式,直击现代人灵魂,引发共鸣与反思。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中译本序言
  • 第一章 为什么“一切都无所谓”有所谓?
  • “我敬重虚无主义”
  • “什么都不做”
  • 第二章 何谓虚无主义的历史?
  • 苏格拉底与洞穴
  • 笛卡尔与二元论
  • 休谟和双陆棋
  • 康德与危机
  • 尼采的诊断
  • 第三章 虚无主义(不)是什么?
  • 虚无主义对悲观主义
  • 虚无主义对犬儒主义
  • 虚无主义对无动于衷
  • 第四章 虚无主义是什么?
  • 虚无主义作为一种拒绝
  • 虚无主义作为对死亡的拒绝
  • 虚无主义作为对意义之死的拒绝
  • 虚无主义作为对童年意义的死亡的拒绝
  • 第五章 虚无主义在何处?
  • 家里的虚无主义
  • 学校里的虚无主义
  • 工作中的虚无主义
  • 市政厅里的虚无主义
  • 第六章 何谓虚无主义的未来?
  • 自由的国度和虚无主义者的家园
  • 技术与虚无主义
  • 以虚无主义抗击虚无主义
  • 词汇表
  • 参考文献
  • 延伸阅读
  • 索引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3.8
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积极的虚无主义

    虚无主义不是让你沉浸于意义,从而自暴自弃,而是让你得以把这些世俗意义否定掉,最后在虚无上建立所谓自己的意义。真正有意义的不是谈生活当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没有价值,没有高低对错好坏之分,而是某种重要的 具有超越性的 根本性的终极的价值,它是不是真实,是不是虚妄,它有没有意义?面对虚无主义,所体会到是一种无奈感,对于该 “病态” 的治疗,有时我们就像一名庸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开出越来越多的止痛药,开出的药剂虽然能缓解病痛,但产生的麻木只能导致更多的虚无主义,因为麻木就像禁欲主义一样是对生命的拒绝。逃避痛苦、逃避做决定,逃避无力感,逃避孤独,逃避深思熟虑,就是在逃避做一个活生生的人。然而麻木只会让疾病变得更加严重,尤其是在一群麻木的人中间生活,会导致厌世情绪的加深,这也为什么一个有思想的人无法忍受和一群无知 浅薄之人在一起。外界一些 “处方” 就像上面庸医所开的药剂,比如用酒精麻痹、机械地绝对服从、制造小小地快乐麻痹、或者成为网上的喷子,虽然这些药剂可以做到足够的让人麻木,但结果就是社会和社会价值变得越来越没有意义。其中最喜欢克尔凯郭尔的一段话,他提醒到,反思如果达到某种病态的程度,就会导致个体和文化的软瘫无力。在他的著作《当下的时代》中写道:“…… 当下这代人,厌倦了不切实际的努力,再度变得极度懒惰。情况就像一个人只有在接近破晓时才沉沉睡去:先是来一些伟大的梦想,然后觉得懒懒的,最终为自己赖在床上不起来找到一个机智或聪明的借口。…… 他的周围环境并没有来帮助他,而是在他周围形成一种否定性的思想对抗,后者立刻就虚构出一种欺骗性的前景,这样做最终是通过指出一条走出困境的光明大道 —— 告诉他最精明的事情就是什么事情也不做 —— 来误导他。”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席卷而来的虚无

      好书不一定是正确的,也未必是需要赢得我们赞同的。能将一件事讲清楚,能把一个复杂概念用通俗的话说出来,这样的书也可以称得上是一本好书。《虚无主义》中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哲学上的重要概念,并在此基础上留下了对于当下和未来的思考。这本书虽然在刘擎的 B 站视频中被推荐,但书中的内容却远超视频所覆盖的。1. 虚无主义虚无主义这一概念的历史距今已有些年头。根据本书的考证,大约起于 18 世纪,发展于 19 世纪,风靡于 20 世纪,如今已变成了我们面临的最大难题。有些危言耸听的味道,但是照作者的说法,这确实已经成为了社会 “进步” 付出的代价。跟着书中的视角,读者更容易感受到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全面入侵。虽说概念在产生和传递的过程中会发生一定的改变,甚至在某些人的理解中产生诸多歧义,可若按照书中的概念来看,大家多少都会感受到其在现实中的模样。《空虚时代》也曾提到过在消费主义横行的当下,我们很容易为了躲避由此带来的空虚而误入歧途。对有些人来说是过度消费,有些铤而走险的,要么是像《运气的诱饵》里那样沉迷赌博,甚至是像《梦瘾》和《止痛毒丸》里那样沉迷于麻醉品或者毒品。尼采和虚无主义之间的关系可能很难绕得过去,这一点刘擎老师在视频里同样提及。面对它的挑战,尼采和我们都算得上是同时代的人。上帝死了,我们自然遇到此类情况。2. 强人哲学尼采的哲学有其闪闪发光的一面,但也有遭人诟病的地方。更因为其和纳粹等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而备受争议。大体上来概括可以说这是一种强人哲学。它要求我们直视人性深处的虚无,更在其中发现虚无主义留下的踪迹。用大白话来说,如果我们自身的存在不是由宗教和过往的理论来决定的,那就需要自身给出答案。现代社会提倡的个人主义等确实喜欢此类倡议,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适应此类哲学的要求。按照一种较为粗略的分类,这更像是主人哲学,你需要自己做自己的主人,给自我存在和生命中的重要议题一个答案。那些做不到的人可能不会选择这个,更可能会像一种被称为奴隶哲学的考虑。这在有些时候表现为失去自主性,人云亦云,严重情况下可能会变成新的迷信。迷信巫医神婆是迷信,迷信科学也是一种迷信。《科学的隐忧》《造假的科学》一再揭露了人们对于科学的盲目迷信。以一种看似高明的方式走上了迷信的老路。3. 加以审视苏格拉底的名言是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笛卡尔可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按照刘擎老师的说法审视太多也没法过。不过在作者指导下审视倒可以发现自身和周围虚无主义的身影。以往的世界里上帝为一切事情负责,如今我们却别要求对一切负责,至少是对自身的所作所为。这听起来很美好,也给予我们很多自由,可这自由的重负也不容小觑。稍加审视,我们就会意识到一件事,那就是人们在逃避现实的过程中更容易陷入虚无主义的怪圈。那些手机不离身的人,看似更加自由潇洒,却在不断的刷新中一步步走向虚无。只盯着屏幕,维持现有的状态,看似是一种放松的方式,却在结束之后更容易感到无尽的空虚。这一点相信手机上瘾的人可以说是心知肚明,只是有些时候没有清醒意识到。如果我们生活中的很多重要的领域,比如教育等都沾染上此等恶行。就像书中提到的教学,没有了多媒体的参与,老师变得手足无措。更进一步,习惯于约定俗成的流程而忽视了眼前人,将活生生的教育变得机械化。4. 草台班子如果说全书最让我担忧的,那就是通过虚无主义意识到这个世界是巨大的草台班子。对于虚无主义者来说,此乃常态。这意味着维持现状变得最为重要,不管这个现状是好还是坏。以往此类做法可能会导致结果被推给某些宏大的集体来负责,如今可能变成算法的。然而算法由始至终都不是客观中立,更不是对于现实最好的选择。事实上常常受到制定者和别有居心之人的利用。我们可能厌恶被一个官僚体制所统治,但一个由算法操纵的也不见得好到哪里去。然而算法掌握主导权却变成了如今的现实,随着对我们一举一动的数据不断进行收集,也催生出更多的暴政。我们不用再担心《一九八四》里的老大哥,《美丽新世界》里的场景早已变成现实。为了迎合人类的需求,主动打算出来的数字监狱已经将很多人的思想和行为加以限制,可能美其名曰最优化。书中列举的案例让人细思极恐,稍加推理,我们身边却不乏此类存在。或许是我们没有书中那敏锐的观察,难以洞察那些事物的本质,或许是因为受到了太多聪明脑袋的蛊惑,也可能是人性的弱点。5. 希望何在严格意义上的虚无可能不存在,书中反复提及的带来我们核心认知里的匮乏和缺失。换句话就是一个人观念世界里最为重要的基础随之崩塌,却没有新的基石来做好支撑。老话重提,上帝死了,我们为自己负责,可我们自己也不能时时刻刻扮演上帝的角色。有些时候采取一点迷信的做法也是可以理解的。就像那句话说的,跟着感觉走,偶尔为之很好,老这么干掉坑里你怪谁。这样的一本小书更多是对现状的一个揭露,而非给出一个让人信服的答案。自然也没有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做法。然而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一些希望。叫醒睡着的人是容易的,难的是叫醒那些装睡的人。只要我们觉醒并努力寻找,相信还是可以找到解决现状的方案。既破又立,是好的做法,可如此宏大的议题很难做到。要是考虑到现实情况的复杂多变,即便是书中有答案,也只能算是作为参考的。发人深省之读物,敲醒读者沉睡的心灵。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本书更算得上是通俗易懂。6. 写在最后担心自己阅读存在困难的,可以先看看刘擎老师的视频。直接翻阅本书也是不错的选择,哪怕之前没有太多的了解。你可以在作者对概念的讲述中了解,更可以在具体的案例里加深印象。除此之外,带来的启发和反思更加值得重视。我们不必盲从作者和权威的观点,但可以在了解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这需要一定的独立思考,更需要敢于质疑的勇气。虽然在读和思考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纸上谈兵的情况,至少会过于陷入到概念的抽象世界。可生活毕竟还是具体的,那些理论最终还是要经得起实践和时间的检验。对于书中观点不认同,甚至是持反对意见的,也不要急着搞对立。不妨先尽可能去了解,看到其中有道理的地方,意识到其存在的局限和不足,如此才可能避免类似的错误。或许从专业的角度上来看,普通读者的理解和认识会存在一定的误区。这或许在所难免,但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去行动更容易发现并及时改正。保持开放更新的头脑不光是阅读所需要的,更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真故图书

      “真故”图书是非虚构文学创作平台“真实故事计划”旗下出版品牌,Slogan为:真实打动世界,全网粉丝超800万。 《真故·女性叙事》《真故·90后叙事》等mook系列主题书,专注于收录非虚构作品,定期出版。 真实故事计划是国内头部非虚构文学平台,每天讲述一个从生命里拿出来的故事,发掘平凡生活中的吉光片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