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送快递的北大博士,揭示快递员和系统的博弈。

内容简介

在中国平台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本书将视角对准了大众日常生活的重要参与者——快递员。作者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从资本、劳动者、消费者的角度还原了快递员劳动过程的具体情境,探讨了标准化、数字化的快递公司管理系统如何嵌入快递员的劳动过程。

事实上,这套管理系统没有对应消费者的弹性需求,也无法为快递员在劳动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突发情况提供解决方案。因此,快递员需要将系统编进自己在社区营造的社会关系网络中,在系统的监控与管理下处理和运用好各类复杂的关系,从而在一次次的派送中寻求更大的劳动自主空间,在追赶系统的过程中,找到与系统共生、共存的办法。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一章 导言
  • 一、 快递在中国
  • 二、 关于快递,学界在谈论什么
  • 三、 关于“快递小哥”,我们知道些什么
  • 四、 快递田野
  • 第二章 中国快递行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 一、 中国快递行业快速发展的蜜月期、红海期和沉淀期
  • 二、 快递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 (一)政策因素
  • (二)经济因素
  • (三)互联网的发展及网络电商的崛起
  • (四)劳动力因素
  • 第三章 中国式快递:中国民营快递企业组织形式
  • 一、 白手起家:中国民营快递企业的艰难起步
  • 二、 从0到1:中国民营快递企业的“加盟”模式
  • (一)加盟模式的特点
  • (二)加盟模式存在的问题
  • (三)加盟模式下快递站点的“二次转包”
  • 第四章 无处不在的系统:资本控制的流程化与标准化
  • 一、 以拓扑学原理为基础的物流网络与公司架构
  • 二、 标准化的流程与操作
  • (一)标准化的流程
  • (二)规范化的操作
  • 三、 标准化如何落地:培训与考核制度
  • 四、 如影随形的监控:信息监控系统
  • 五、 第三只眼:售后服务系统
  • 第五章 追系统的人:系统与快递员
  • 一、 与系统博弈的快递员:追系统与超越系统
  • (一)追时效
  • (二)追售后
  • (三)超越系统
  • 二、 听谁的?系统嵌入快递员劳动过程的社会基础
  • (一)嵌入性雇佣关系的形成
  • (二)嵌入性雇佣关系的“人情感召”
  • (三)嵌入性雇佣关系与工人的系统适应
  • 第六章 追系统的人:快递员的劳动过程
  • 一、 收件人的“守门员”与门外的“江湖”
  • (一)收件人的“守门员”
  • (二)门外的“江湖”
  • 二、 市场之外的“私人关系”
  • 三、 快递员社会关系网络的构建过程
  • (一)熟络
  • (二)固定派送区域
  • (三)互惠
  • 四、 借力打力
  • 第七章 被“管理”的关系:快递员社会关系网络背后“看不见的手”
  • 一、 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 二、 分而化之
  • 第八章 中国快递路在何方
  • 附录: 转运中心操作规范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3
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我就是喜欢刘强东

    先来个有趣的实时新闻。在京东跟美团正在生死搏斗之际,饿了吗很适时的来搞事情了。今天饿了吗正式宣布取消延时罚款,对快递员朋友来说,确实是大利好。回归主题。本书以快递员为棱镜,折射出数字化时代劳动者与系统博弈的生存图景。作者以社会学者的身份潜入北京快递站点,化身分拣工与学徒,用一年多的田野调查记录下快递员如何在算法与效率的夹缝中,用社会关系编织出一张隐形的安全网。书中呈现的快递行业是一台精密运转的机器:算法将物流拆解为数学公式(a+b+c+d=e),通过条形码追踪包裹流转,标准化流程如拓扑网络般覆盖全国。但机器的齿轮时常卡壳 —— 暴雨中的电动车、锁死的写字楼电梯、突发腹痛的收件人,这些未被写入代码的变量,最终都转化为快递员肩头的重量。作者庄家炽发现,当系统无法消化现实世界的复杂性时,快递员便转向社区中的人情网络:给保安递烟换取电瓶车通行权,帮前台免费寄件获取存放包裹的特权,与熟客协商集中配送时间以规避重复劳动。这些看似琐碎的 “地下智慧”,实则是劳动者在数字牢笼中凿出的透气孔。研究揭示了社会关系的双重性:它既赋予快递员对抗系统压榨的弹性空间 —— 如胡安焉在书评中印证的老快递员经验,通过私人交情将三次派送合并为一次;又成为资本隐形的管理工具 —— 当快递员为维系关系主动延长工作时间,实则完成了系统未能覆盖的情感劳动。这种悖论在 “通达系” 与顺丰的对比中尤为凸显:前者依赖加盟制下松散的人际网络,后者用直营模式打造标准化服务,但两类企业最终都将社会关系转化为降本增效的润滑剂。作者的笔触穿梭于学术理性与人文关怀之间。他解剖菜鸟驿站如何解构 “最后一公里” 的人情联结,也记录双十一爆仓时快递员集体消失的荒诞场景 —— 当罚款超过日薪极限,系统反而成为被遗弃的废墟。在 2024 年快递新规引发离职潮的当下,这种记录更具现实锐度:当算法将 “未经许可不得投递驿站” 简化为执行指令时,忽略了独居老人与 996 上班族的收件困境,最终仍是快递员用沟通成本填补系统缺陷。本书的价值不止于行业白描。它叩问着技术与人性的根本矛盾:当我们在手机端享受 “物流可视化” 的掌控感时,是否意识到每个节点跃动的数据背后,是无数劳动者在用体温融化系统的冰墙?作者给出的答案藏在某快递站点的日常画面里:午休时快递员与保安围坐抽烟,烟雾缭绕中,算法的倒计时暂时失效 —— 这就是数字化系统暂时追不上的人情啊。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北大社会学博士历经数月的田野调查,对 29 位快递员进行深度访谈,揭示快递员与系统的博弈。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