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中华传世藏书”系列之一,传承、弘扬中华文化。

内容简介

本册涵盖:素问、灵枢经、黄帝八十一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华氏中藏经、神农本草经、刘涓子鬼遗方、针灸甲乙经、脉经、肘后备急方。

《中华传世藏书》的编纂历时8年,汇聚了全国数十所高校、科研机构的100多位古籍专家,包括总顾问许嘉璐、主编尹小林等学者。他们以“传承中华文脉”为使命,从浩如烟海的古籍中精选690余种经典,涵盖经、史、子、集四部,最终形成166册、2亿字的鸿篇巨制。

《中华传世藏书》荟萃了中华古代文明精华,凝聚了5000年华夏智慧与文化结晶,囊括了中国历史最有思想与艺术价值的作品,从政治、军事、文化、艺术等各方面全方位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明成就。《中华传世藏书》被定位为“新时代的《四库全书》”。

目录

  • 版权信息
  • 黄帝内经素问
  • 解题
  •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
  •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
  • 卷一
  •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 卷二
  • 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 阴阳别论篇第七
  • 卷三
  •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 五藏生成篇第十
  • 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 卷四
  •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 卷五
  •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 卷六
  • 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 卷七
  •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 卷八
  •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 卷九
  • 热论篇第三十一
  • 刺热篇第三十二
  •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 卷十
  • 疟论篇第三十五
  • 刺疟篇第三十六
  •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 咳论篇第三十八
  • 卷十一
  •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 腹中论篇第四十
  •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 卷十二
  • 风论篇第四十二
  • 痹论篇第四十三
  • 痿论篇第四十四
  • 厥论篇第四十五
  • 卷十三
  •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 脉解篇第四十九
  • 卷十四
  • 刺要论篇第五十
  •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 针解篇第五十四
  •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 卷十五
  •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 卷十六
  • 骨空论篇第六十
  •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 卷十七
  •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 卷十八
  •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
  •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 卷十九
  • 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 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 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 卷二十
  • 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
  • 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
  • 卷二十一
  • 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
  • 刺法论篇第七十二
  • 本病论篇第七十三
  • 卷二十二
  •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 卷二十三
  • 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
  • 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
  • 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 征四失论篇第七十八
  • 卷二十四
  • 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
  • 方盛衰论篇第八十
  • 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
  • 附:黄帝内经素问遗篇
  • 刺法论篇第七十二
  • 本病论篇第七十三
  • 灵枢经
  • 解题
  • 卷一
  • 九针十二原第一
  • 本输第二
  • 小针解第三
  • 邪气脏腑病形第四
  • 卷二
  • 根结第五
  • 寿夭刚柔第六
  • 官针第七
  • 本神第八
  • 终始第九
  • 卷三
  • 经脉第十
  • 经别第十一
  • 经水第十二
  • 卷四
  • 经筋第十三
  • 骨度第十四
  • 五十营第十五
  • 营气第十六
  • 脉度第十七
  • 营卫生会第十八
  • 四时气第十九
  • 卷五
  • 五邪第二十
  • 寒热病第二十一
  • 癫狂第二十二
  • 热病第二十三
  • 厥病第二十四
  • 病本第二十五
  • 杂病第二十六
  • 周痹第二十七
  • 口问第二十八
  • 卷六
  • 师传第二十九
  • 决气第三十
  • 肠胃第三十一
  • 平人绝谷第三十二
  • 海论第三十三
  • 五乱第三十四
  • 胀论第三十五
  • 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
  • 五阅五使第三十七
  • 逆顺肥瘦第三十八
  • 血络论第三十九
  • 阴阳清浊第四十
  • 卷七
  • 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
  • 病传第四十二
  • 淫邪发梦第四十三
  •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
  • 外揣第四十五
  • 五变第四十六
  • 本脏第四十七
  • 卷八
  • 禁服第四十八
  • 五色第四十九
  • 论勇第五十
  • 背腧第五十一
  • 卫气第五十二
  • 论痛第五十三
  • 天年第五十四
  • 逆顺第五十五
  • 五味第五十六
  • 卷九
  • 水胀第五十七
  • 贼风第五十八
  • 卫气失常第五十九
  • 玉版第六十
  • 五禁第六十一
  • 动输第六十二
  • 五味论第六十三
  • 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
  • 卷十
  • 五音五味第六十五
  • 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 行针第六十七
  • 上膈第六十八
  • 忧恚无言第六十九
  • 寒热第七十
  • 邪客第七十一
  • 通天第七十二
  • 卷十一
  • 官能第七十三
  • 论疾诊尺第七十四
  • 刺节真邪第七十五
  • 卫气行第七十六
  • 九宫八风第七十七
  • 卷十二
  • 九针论第七十八
  • 岁露论第七十九
  • 大惑论第八十
  • 痈疽第八十一
  • 黄帝八十一难经
  • 解题
  • 一难曰: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藏六府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
  • 二难曰:脉有尺寸,何谓也?
  • 三难曰:脉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覆有溢,有关有格,何谓也?
  • 四难曰:脉有阴阳之法,何谓也?
  • 五难曰:脉有轻重,何谓也?
  • 六难曰:脉有阴盛阳虚,阳盛阴虚,何谓也?
  • 七难曰:经言少阳之至,乍小乍大,乍短乍长;阳明之至,浮大而短;太阳之至,洪大而长;太阴之至,紧大而长;少阴之至,紧细而微;厥阴之至,沉短而敦。此六者,是平脉邪?将病脉耶?
  • 八难曰:寸口脉平而死者,何谓也?
  • 九难曰:何以别知藏府之病耶?
  • 十难曰:一脉为十变者,何谓也?
  • 十一难曰:经言脉不满五十动而一止,一藏无气者,何藏也?
  • 十二难曰:经言五藏脉已绝于内,用针者反实其外。五藏脉已绝于外,用针者反实其内。内外之绝,何以别之?
  • 十三难曰:经言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相胜之脉者,即死。得相生之脉者,病即自已。色之与脉,当参相应,为之奈何?
  • 十四难曰:脉有损至,何谓也?
  • 十五难曰:经言春脉弦,夏脉钩,秋脉毛,冬脉石,是王脉耶?将病脉也?
  • 十六难曰:脉有三部九候,有阴阳,有轻重,有六十首,一脉变为四时,离圣久远,各自是其法,何以别之?
  • 十七难曰:经言病或有死,或有不治自愈,或连年月不已,其死生存亡,可切脉而知之耶?
  • 十八难曰:脉有三部,部有四经。手有太阴、阳明,足有太阳、少阴,为上下部,何谓也?
  • 十九难曰:经言脉有逆顺,男女有常,而反者,何谓也?
  • 二十难曰:经言脉有伏匿,伏匿于何藏,而言伏匿耶?
  • 二十一难曰:经言人形病脉不病,曰生。脉病形不病,曰死。何谓也?
  • 二十二难曰:经言脉有是动,有所生病,一脉辄变为二病者,何也?
  • 二十三难曰:手足三阴三阳,脉之度数,可晓以不?
  • 二十四难曰:手足三阴三阳气已绝,何以为候,可知其吉凶不?
  • 二十五难曰:有十二经,五藏六府十一耳。其一经者,何等经也?
  • 二十六难曰:经有十二,络有十五,余三络者,是何等络也?
  • 二十七难曰:脉有奇经八脉者,不拘于十二经,何谓也?
  • 二十八难曰:其奇经八脉者,既不拘于十二经,皆何起何继也?
  • 二十九难曰:奇经之为病,何如?
  • 三十难曰:荣气之行,常与卫气相随不?
  • 三十一难曰:三焦者,何禀何生,何始何终,其治常在何许,可晓以不?
  • 三十二难曰:五藏俱等,而心肺独在膈上者,何也?
  • 三十三难曰:肝青象木,肺白象金。肝得水而沉,木得水而浮。肺得水而浮,金得水而沉,其意何也?
  • 三十四难曰:五藏各有声色臭味,可晓知以不?
  • 三十五难曰:五藏各有所府,皆相近,而心肺独去大肠小肠远者,何谓也?
  • 三十六难曰:藏各有一耳,肾独有两者,何也?
  • 三十七难曰:五藏之气,于何发起,通于何许,可晓以不?
  • 三十八难曰:藏唯有五,府独有六者,何也?
  • 三十九难曰:经言:府有五,藏有六者,何也?
  • 四十难曰:经言:肝主色,心主臭,脾主味,肺主声,肾主液。鼻者肺之候,而反知香臭,耳者肾之候,而反闻声,其意何也?
  • 四十一难曰:肝独有两叶,以何应也?
  • 四十二难曰:人肠胃长短,受水谷多少,各几何?
  • 四十三难曰: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何也?
  • 四十四难曰:七冲门何在?
  • 四十五难曰:经言八会者,何也?
  • 四十六难曰:老人卧而不寐,少壮寐而不寤者,何也?
  • 四十七难曰:人面独能耐寒者,何也?
  • 四十八难曰:人有三虚三实,何谓也?
  • 四十九难曰:有正经自病,有五邪所伤,何以别之?
  • 五十难曰:病有虚邪,有实邪,有贼邪,有微邪,有正邪,何以别之?
  • 五十一难曰:病有欲得温者,有欲得寒者,有欲得见人者,有不欲得见人者,而各不同,病在何藏府也?
  • 五十二难曰:府藏发病,根本等不?
  • 五十三难曰:经言七传者死,间藏者生,何谓也?
  • 五十四难曰:藏病难治,府病易治,何谓也?
  • 五十五难曰:病有积有聚,何以别之?
  • 五十六难曰:五藏之积,各有名乎?以何月何日得之?
  • 五十七难曰:泄凡有几,皆有名不?
  • 五十八难曰:伤寒有几,其脉有变不?
  • 五十九难曰:狂癫之病,何以别之?
  • 六十难曰:头心之病,有撅痛,有真痛,何谓也?
  • 六十一难曰: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何谓也?
  • 六十二难曰:藏井荥有五,府独有六者,何谓也?
  • 六十三难曰:十变言:五藏六府荥合,皆以井为始者,何也?
  • 六十四难曰:十变又言: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俞土,阳俞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阴阳皆不同,其意何也?
  • 六十五难曰:经言:所出为井,所入为合,其法奈何?
  • 六十六难曰:经言:肺之原,出于太渊;心之原,出于大陵;肝之原,出于太冲;脾之原,出于太白;肾之原,出于太谿,少阴之原,出于兑骨;胆之原,出于丘墟;胃之原,出于冲阳;三焦之原,出于阳池;膀胱之原,出于京骨;大肠之原,出于合谷;小肠之原,出于腕骨。十二经皆以俞为原者,何也?
  • 六十七难曰:五藏募皆在阴,而俞在阳者,何谓也?
  • 六十八难曰:五藏六府,各有井荥俞经合,皆何所主?
  • 六十九难曰:经言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不实不虚,以经取之,何谓也?
  • 七十难曰:经言春夏刺浅,秋冬刺深者,何谓也?
  • 七十一难曰:经言刺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荣,何谓也?
  • 七十二难曰:经言能知迎随之气,可令调之,调气之方,必在阴阳,何谓也?
  • 七十三难曰:诸井者,肌肉浅薄,气少,不足使也,刺之奈何?
  • 七十四难曰:经言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俞,秋刺经,冬刺合者,何谓也?
  • 七十五难曰:经言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何谓也?
  • 七十六难曰:何谓补泻,当补之时,何所取气,当泻之时,何所置气?
  • 七十七难曰:经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谓也?
  • 七十八难曰:针有补泻,何谓也?
  • 七十九难曰:经言迎而夺之,安得无虚;随而济之,安得无实?虚之与实,若得若失,实之与虚,若有若无,何谓也?
  • 八十难曰:经言有见如入,有见如出者,何谓也?
  • 八十一难曰:经言无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是寸口脉耶?将病自有虚实耶?其损益奈何?
  • 伤寒论
  • 解题
  • 《伤寒卒病论》序
  • 《伤寒论》序
  • 卷一
  • 辨脉法第一
  • 平脉法第二
  • 卷二
  • 伤寒例第三
  • 辨痓湿暍脉证第四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
  • 卷三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
  • 卷四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
  • 卷五
  •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
  •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
  • 卷六
  •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
  •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 卷七
  •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 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六
  • 卷八
  •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 辨不可吐第十八
  • 辨可吐第十九
  • 卷九
  • 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 辨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
  • 卷十
  • 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 金匮要略方论
  • 解题
  • 《金匮要略方论》序
  • 《金匮要略》序
  • 卷上
  •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 卷中
  •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 痰饮咳嗽病脉症并治第十二
  • 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
  • 卷下
  •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 杂疗方第二十三
  • 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
  • 果实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
  • 华氏中藏经
  • 解题
  • 重校《华氏中藏经》序
  • 卷上
  • 人法于天地论第一
  • 阴阳大要调神论第二
  • 生成论第三
  • 阳厥论第四
  • 阴厥论第五
  • 阴阳否格论第六
  • 寒热论第七
  • 虚实大要论第八
  • 上下不宁论第九
  • 脉要论第十
  • 五色一作绝脉论第十一
  • 脉病外内证决论第十二
  • 生死要论第十三
  • 病有灾怪论第十四
  • 水法有六论第十五
  • 火法有五论第十六
  • 风中有五生死论第十七
  • 积聚癥瘕杂虫论第十八
  • 劳伤论第十九
  • 传尸论第二十
  • 论五脏六腑虚实寒热生死逆顺之法第二十一
  • 论肝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二
  • 论胆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三
  • 论心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四
  • 论小肠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五
  • 论脾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六
  • 论胃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七
  • 论肺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八
  • 论大肠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九
  • 卷中
  • 论肾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三十
  • 论膀胱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三十一
  • 论三焦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三十二
  • 论痹第三十三
  • 论气痹第三十四
  • 论血痹第三十五
  • 论肉痹第三十六
  • 论筋痹第三十七
  • 论骨痹第三十八
  • 论治中风偏枯之法第三十九
  • 论五丁状候第四十
  • 论痈疽疮肿第四十一
  • 论脚弱状候不同第四十二
  • 论水肿脉证生死候第四十三
  • 论诸淋及小便不利第四十四
  • 论服饵得失第四十五
  • 辨三痞论并方第四十六
  • 论诸病治疗交错致于死候第四十七
  • 论诊杂病必死候第四十八
  • 察声色形证决死法第四十九
  • 卷下
  • 疗诸病药方六十道
  • 附:邓处中序
  • 神农本草经
  • 解题
  • 序一
  • 序二
  • 校定《神农本草经》序
  • 卷一上经
  • 卷二中经
  • 卷三下经
  • 附:诸药制使
  • 玉石上部
  • 玉石中部
  • 玉石下部
  • 草药上部
  • 草药中部
  • 草药下部
  • 木药上部
  • 木药中部
  • 木药下部
  • 兽上部
  • 兽中部
  • 兽下部
  • 虫鱼上部
  • 虫鱼中部
  • 虫鱼下部
  • 果上部
  • 果下部
  • 菜部
  • 米上部
  • 米下部
  • 刘涓子鬼遗方
  • 解题
  • 卷一
  • 卷二
  • 卷三
  • 卷四
  • 九江黄父痈疽论
  • 释痈疽色诊
  • 相痈疽知是非可灸法
  • 相痈疽知有脓可破法
  • 卷五
  • 针灸甲乙经
  • 解题
  • 新校正《黄帝针灸甲乙经》序
  • 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序晋玄晏先生皇甫谧
  • 序例
  • 卷一
  • 精神五脏论第一
  • 五脏变腧第二
  • 五脏六腑阴阳表里第三
  • 五脏六腑官第四
  • 五脏大小六腑应候第五
  • 十二原第六
  • 十二经水第七
  • 四海第八
  • 气息周身五十营四时日分漏刻第九
  • 营气第十
  • 营卫三焦第十一
  • 阴阳清浊精气津液血脉第十二
  • 津液五别第十三
  • 奇邪血络第十四
  • 五色第十五
  • 阴阳二十五人形性血气不同第十六
  • 卷二
  • 十二经脉络脉支别第一上
  • 十二经脉络脉支别第一下
  • 奇经八脉第二
  • 脉度第三
  • 十二经标本第四
  • 经脉根结第五
  • 经筋第六
  • 骨度肠度肠胃所受第七
  • 卷三
  • 头直鼻中发际旁行至头维凡七穴第一
  • 头直鼻中入发际一寸循督脉却行至风府凡八穴第二
  • 头直侠督脉各一寸五分却行至玉枕凡十穴第三
  • 头直目上入发际五分却行至脑空凡十穴第四
  • 头缘耳上却行至完骨凡十二穴第五
  • 头自发际中央旁行凡五穴第六
  • 背自第一椎循督脉下行至脊髓凡十一穴第七
  • 背自第一椎两旁侠脊各一寸五分下至节凡四十二穴第八
  • 背自第二椎两旁侠脊各三寸行至二十一椎下两旁侠脊凡二十六穴第九
  • 面凡三十九穴第十
  • 耳前后凡二十穴第十一
  • 颈凡十七穴第十二
  • 肩凡二十八穴第十三
  • 胸自天突循任脉下行至中庭凡七穴第十四
  • 胸自输府侠任脉两旁各二寸下行至步廊凡十二穴第十五
  • 胸自气户侠输府两旁各二寸下行至乳根凡十二穴第十六
  • 胸自云门侠气户两旁各二寸下行至食窦凡十二穴第十七
  • 腋胁下凡八穴第十八
  • 腹自鸠尾循任脉下行至会阴凡十五穴第十九
  • 腹自幽门侠巨阙两旁各半寸循冲脉下行至横骨凡二十二穴第二十
  • 腹自不容侠幽门两旁各一寸五分至气冲凡二十四穴第二十一
  • 腹自期门上直两乳侠不容两旁各一寸五分下行至冲门凡十四穴第二十二
  • 腹自章门下行至居髎凡十二穴第二十三
  • 手太阴及臂凡一十八穴第二十四
  • 手厥阴心主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五
  • 手少阴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六
  • 手阳明及臂凡二十八穴第二十七
  • 手少阳及臂凡二十四穴第二十八
  • 手太阳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九
  • 足太阴及股凡二十二穴第三十
  • 足厥阴及股凡二十二穴第三十一
  • 足少阴及股并阴跷阴维凡二十穴第三十二
  • 足阳明及股凡三十穴第三十三
  • 足少阳及股并阳维四穴凡二十八穴第三十四
  • 足太阳及股并阳跷六穴凡三十四穴第三十五
  • 卷四
  • 经脉第一上
  • 经脉第一中
  • 经脉第一下
  • 病形脉诊第二上
  • 病形脉诊第二下
  • 三部九候第三
  • 卷五
  • 针灸禁忌第一上
  • 针灸禁忌第一下
  • 九针九变十二节五刺五邪第二
  • 缪刺第三
  • 针道第四
  • 针道终始第五
  • 针道自然逆顺第六前系逆顺肥瘦文后系根结文
  • 针道外揣纵舍第七
  • 卷六
  • 八正八虚八风大论第一
  • 逆顺病本末方宜形志大论第二
  • 五脏六腑虚实大论第三
  • 阴阳清浊顺治逆乱大论第四
  • 四时贼风邪气大论第五
  • 内外形诊老壮肥瘦病旦慧夜甚大论第六
  • 阴阳大论第七
  • 正邪袭内生梦大论第八
  • 五味所宜五脏生病大论第九
  • 五脏传病大论第十
  • 寿夭形诊病候耐痛不耐痛大论第十一
  • 形气盛衰大论第十二
  • 卷七
  • 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第一上
  • 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第一中
  • 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第一下
  • 足阳明脉病发热狂走第二
  • 阴衰发热厥阳衰发寒厥第三
  • 太阳中风感于寒湿发痓第四
  • 阴阳相移发三疟第五
  • 卷八
  • 五脏传病发寒热第一上
  • 五脏传病发寒热第一下
  • 经络受病入肠胃五脏积发伏梁息贲肥气痞气奔肫第二
  • 五脏六腑胀第三
  • 水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第四
  • 肾风发风水面胕肿第五
  • 卷九
  • 大寒内薄骨髓阳逆发头痛第一颔项痛附
  • 寒气客于五脏六腑发卒心痛胸痹心痛三虫第二
  • 邪在肺五脏六腑受病发咳逆上气第三
  • 肝受病及卫气留积发胸胁满痛第四
  • 邪在心胆及诸脏腑发悲恐太息口苦不乐及惊第五
  • 脾受病发四肢不用第六
  • 脾胃大肠受病发腹胀满肠中鸣短气第七
  • 肾小肠受病发腹胀腰痛引背少腹控睾第八
  • 三焦膀胱受病发少腹肿不得小便第九
  • 三焦约内闭发不得大小便第十
  • 足厥阴脉动喜怒不时发疝遗溺癃第十一
  • 足太阳脉动发下部痔脱肛第十二
  • 卷十
  • 阴受病发痹第一上
  • 阴受病发痹第一下
  • 阳受病发风第二上
  • 阳受病发风第二下
  • 八虚受病发拘挛第三
  • 热在五脏发痿第四
  • 手太阴阳明太阳少阳脉动发肩背痛肩前臑皆痛肩似拔第五
  • 水浆不消发饮第六
  • 卷十一
  • 胸中寒发脉代第一
  • 阳厥大惊发狂痫第二
  • 阳脉下坠阴脉上争发尸厥第三
  • 气乱于肠胃发霍乱吐下第四
  • 足太阴厥脉病发溏泄下痢第五
  • 五气溢发消渴黄瘅第六
  • 动作失度内外伤发崩中瘀血呕血唾血第七
  • 邪气聚于下脘发内痈第八
  • 寒气客于经络之中发痈疽风成发厉浸淫第九上
  • 寒气客于经络之中发痈疽风成发厉浸淫第九下
  • 卷十二
  • 欠哕唏振寒噫嚏亸泣出太息枌下耳鸣啮舌善忘善饥第一
  • 寒气客于厌发喑不能言第二
  • 目不得眠不得视及多卧卧不安不得偃卧肉苛诸息有音及喘第三
  • 足太阳阳明手少阳脉动发目病第四
  • 手太阳少阳脉动发耳病第五
  • 手足阳明脉动发口齿病第六
  • 血溢发衄第七鼻鼽息肉著附
  • 手足阳明少阳脉动发喉痹咽痛第八
  • 气有所结发瘤瘿第九
  • 妇人杂病第十
  • 小儿杂病第十一
  • 脉经
  • 解题
  • 自序
  • 卷一
  • 脉形状指下秘决第一二十四种
  • 平脉早晏法第二
  • 分别三关境界脉候所主第三
  • 辨尺寸阴阳荣卫度数第四
  • 平脉视人大小长短男女逆顺法第五
  • 持脉轻重法第六
  • 两手六脉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逆顺第七
  • 辨脏腑病脉阴阳大法第八
  • 辨脉阴阳大法第九
  • 平虚实第十
  • 从横逆顺伏匿脉第十一
  • 辨灾怪恐怖杂脉第十二
  • 迟疾短长杂脉第十三
  • 平人得病所起脉第十四
  • 诊病将差难已脉第十五
  • 卷二
  • 平三关阴阳二十四气脉第一
  • 平人迎神门气口前后脉第二
  • 平三关病候并治宜第三
  • 平奇经八脉病第四
  • 卷三
  • 肝胆部第一
  • 心小肠部第二
  • 脾胃部第三
  • 肺大肠部第四
  • 肾膀胱部第五
  • 卷四
  • 辨三部九候脉证第一
  • 平杂病脉第二
  • 诊五脏六腑气绝证候第三
  • 诊四时相反脉证第四
  • 诊损至脉第五
  • 诊脉动止投数疏数死期年月第六
  • 诊百病死生诀第七
  • 诊三部脉虚实决死生第八
  • 卷五
  • 张仲景论脉第一
  • 扁鹊阴阳脉法第二
  • 扁鹊脉法第三
  • 扁鹊华佗察声色要诀第四
  • 扁鹊诊诸反逆死脉要诀第五
  • 卷六
  • 肝足厥阴经病证第一
  • 胆足少阳经病证第二
  • 心手少阴经病证第三
  • 小肠手太阳经病证第四
  • 脾足太阴经病证第五
  • 胃足阳明经病证第六
  • 肺手太阴经病证第七
  • 大肠手阳明经病证第八
  • 肾足少阴经病证第九
  • 膀胱足太阳经病证第十
  • 三焦手少阳经病证第十一
  • 卷七
  • 病不可发汗证第一
  • 病可发汗证第二
  • 病发汗以后证第三
  • 病不可吐证第四
  • 病可吐证第五
  • 病不可下证第六
  • 病可下证第七
  • 病发汗吐下以后证第八
  • 病可温证第九
  • 病不可灸证第十
  • 病可灸证第十一
  • 病不可刺证第十二
  • 病可刺证第十三
  • 病不可水证第十四
  • 病可水证第十五
  • 病不可火证第十六
  • 病可火证第十七
  • 热病阴阳交并少阴厥逆阴阳竭尽生死证第十八
  • 重实重虚阴阳相附生死证第十九
  • 热病生死期日证第二十
  • 热病十逆死日证第二十一
  • 热病五脏气绝死日证第二十二
  • 热病至脉死日证第二十三
  • 热病损脉死日证第二十四
  • 卷八
  • 平卒尸厥脉证第一
  • 平痓湿暍脉证第二
  • 平阳毒阴毒百合狐惑脉证第三
  • 平霍乱转筋脉证第四
  • 平中风历节脉证第五
  • 平血痹虚劳脉证第六
  • 平消渴小便利淋脉证第七
  • 平水气黄汗气分脉证第八
  • 平黄疸寒热疟脉证第九
  • 平胸痹心痛短气贲豚脉证第十
  • 平腹满寒疝宿食脉证第十一
  • 平五脏积聚脉证第十二
  • 平惊悸衄吐下血胸满瘀血脉证第十三
  • 平呕吐哕下利脉证第十四
  • 平肺痿肺痈咳逆上气痰饮脉证第十五
  • 平痈肿肠痈金疮浸淫脉证第十六
  • 卷九
  • 平妊娠分别男女将产诸证第一
  • 平妊娠胎动血分水分吐下腹痛证第二
  • 平产后诸病郁冒中风发热烦呕下利证第三
  • 平带下绝产无子亡血居经证第四
  • 平郁冒五崩漏下经闭不利腹中诸病证第五
  • 平咽中如有炙脔喜悲热入血室腹满证第六
  • 平阴中寒转胞阴吹阴生疮脱下证第七
  • 平妇人病生死证第八
  • 平小儿杂病证第九
  • 卷十
  • 手检图二十一部
  • 肘后备急方
  • 解题
  • 卷一
  • 救卒中恶死方第一
  • 救卒死尸蹶方第二
  • 救卒客忤死方第三
  • 治卒得鬼击方第四
  • 治卒魇寐不寤方第五
  • 治卒中五尸方第六
  • 治尸注鬼注方第七
  • 治卒心痛方第八
  • 治卒腹痛方第九
  • 治心腹俱痛方第十
  • 治卒心腹烦满方第十一
  • 卷二
  • 治卒霍乱诸急方第十二
  • 治伤寒时气温病方第十三
  • 治时气病起诸劳复方第十四
  • 治瘴气疫疠温毒诸方第十五
  • 卷三
  • 治寒热诸疟方第十六
  • 治卒发癫狂病方第十七
  • 治卒得惊邪恍惚方第十八
  • 治中风诸急方第十九
  • 治卒风喑不得语方第二十
  • 治风毒脚弱痹满上气方第二十一
  • 治服散卒发动困笃方第二十二
  • 治卒上气咳嗽方第二十三
  • 治卒身面肿满方第二十四
  • 卷四
  • 治卒大腹水病方第二十五
  • 治卒心腹症坚方第二十六
  • 治心腹寒冷食饮积聚结癖方第二十七
  • 治胸膈上痰诸方第二十八
  • 治卒患胸痹痛方第二十九
  • 治卒胃反呕方第三十
  • 治卒发黄胆诸黄病第三十一
  • 治卒患腰胁痛诸方第三十二
  • 治虚损羸瘦不堪劳动方第三十三
  • 治脾胃虚弱不能饮食方第三十四
  • 治卒绝粮失食饥惫欲死方第三十五
  • 卷五
  • 治痈疽妒乳诸毒肿方第三十六
  • 治肠痈肺痈方第三十七
  • 治卒发丹火恶毒疮方第三十八
  • 治癣疥漆疮诸恶疮方第三十九
  • 治卒得癞皮毛变黑方第四十
  • 治卒得虫鼠诸方第四十一
  • 治卒阴肿痛颓卵方第四十二
  • 卷六
  • 治目赤痛暗昧刺诸病方第四十三
  • 治卒耳聋诸病方第四十七
  • 治耳为百虫杂物所入方第四十八
  • 治卒食噎不下方第四十九
  • 治卒诸杂物鲠不下方第五十
  • 治卒误吞诸物及患方第五十一
  • 治面发秃身臭心鄙丑方第五十二
  • 卷七
  • 治为熊虎爪牙所伤毒痛方第五十三
  • 治卒为犬所咬毒方第五十四
  • 治卒毒及狐溺棘所毒方第五十五
  • 治卒青蛙蝮虺众蛇所螫方第五十六
  • 治蛇疮败蛇骨刺人入口绕身诸方第五十七
  • 治卒入山草禁辟众蛇药术方第五十八
  • 治卒蜈蚣蜘蛛所螫方第五十九
  • 治卒虿螫方第六十
  • 治卒蜂所螫方第六十一
  • 治卒蝎所螫方第六十二
  • 治中蛊毒方第六十三
  • 治卒中溪毒方第六十四
  • 治卒中射工水弩毒方第六十五
  • 治卒中沙虱毒方第六十六
  • 治卒服药过剂烦闷方第六十七
  • 治卒中诸药毒救解方第六十八
  • 治食中诸毒方第六十九
  • 治防避饮食诸毒方第七十
  • 治卒饮酒大醉诸病方第七十一
  • 卷八
  • 治百病备急丸散膏诸要方第七十二
  • 治牛马六畜水谷疫疠诸病方第七十三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浙江人民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成立于1951年,是一家综合性社科类出版社,主要出版哲学、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历史类图书。 作为一家优秀的地方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出版理念,坚持以多出优秀作品为中心任务,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2006年,被授予全国新闻出版系统先进集体称号。2013年,荣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先进出版单位奖。 近年来,浙江人民出版社以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为引领,出版了《之江新语》《红船精神问答》《心无百姓莫为官》《读懂“八八战略”》《中国模范生》《东方启动点》《人民公开课》《中华传世藏书》等一大批具有社会广泛影响力的作品。其中,5种图书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7种图书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国家图书奖),12种图书荣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中国图书奖)。2010年至今,共15种图书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之江新语》多语种翻译工程取得初步成效,多种图书入选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丝路书香工程。 在“思想引领时代、知识服务用户”价值观引领下,浙江人民出版社坚持专业立社,突出专业特色,加强产品线建设,着力打造时政、财经、文史三大板块特色品牌,出版了《之江新语》《大数据时代》等发行量超过百万册的超级畅销书,《5G时代:生活方式和商业模式的大变革》《以色列:一个民族的重生》《无规则游戏:阿富汗屡被中断的历史》《最好的告别》《上帝的手术刀》《星际穿越》等图书在全国市场上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