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不戏说、不歪说、不妄说的历史书,用真实串联起来人和事。

内容简介

著名近代史学者马勇作品集,共七册。分别为《马勇说晚清》《马勇说民国》《重寻近代中国》《清亡启示录:一个王朝在一百天的危机中走进历史》《中国圣雄:梁漱溟传》《民国遗民:章太炎传》《帝国设计师:董仲舒传》

目录

  • 马勇说晚清
  • 版权信息
  • 辑一 国故
  • 慈禧归政记
  • 甲午:1895—1915
  • 误国、伤国、灭国
  • 一本书与中日师生易位
  • 皇族内阁错在哪儿
  • 资政院:中国式悲剧
  • 辑二 听闻
  • 谁要了光绪的命
  • 恭亲王之死
  • 罢免傅翁龢是光绪的意图吗
  • 袁世凯是不是“有密未告”
  • 真假“衣带诏”
  • 东北亚,一触即发
  • 争夺南京
  • 辑三 姑言
  • 千古莫辩是慈禧
  • 毁誉摄政王
  • 严复的难题
  • 两个人的甲午
  •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
  • 绅商:革命与妥协
  • 别了,皇上
  • 辑四 说法
  • 谁摘了袁世凯的顶戴
  • 谁终结了帝制
  • 回看“不平等条约”
  • 君主立宪动了谁的奶酪
  • 辛亥年的棋,段祺瑞的子
  • 大清王朝的掘墓人
  • 革命与改良的赛跑
  • 马勇说民国
  • 版权信息
  • 辑一 国故
  • 偏偏是武昌
  • “民国范儿”究竟什么样
  • 乱了!乱了!
  • 民国政治的起跑线到底在哪儿
  • 新军“新”在哪儿
  • 辛亥年是“和谈”年
  • “五四”前的传言与危机
  • 辑二 听闻
  • 袁世凯看上去年轻了十岁
  • 不做不自由的校长
  • 其实我不想革命
  • 谁让康有为逃出了北京
  • “最不坏的”与最好的“东西”
  • 赵凤昌:一个被辛亥年遗忘的人
  • 黎元洪的辛亥年
  • 辑三 姑言
  • 一个念头的诞生
  • 梁启超:非典型的流亡者
  • 杨度的“一声叹息”
  • 太炎何以成大师
  • 宋教仁在想什么
  • 一个人的新文化运动
  • 也无风雨也无晴
  • 育国育民蒋梦麟
  • 辑四 说法
  • 洪宪皇帝的得与失
  • 谁人敢断梁启超
  • “憋屈”与“别扭”
  • 宋教仁:民主初潮里的弄潮儿
  • 为什么是新军
  • 辛亥后的钱袋子
  • “二十一条”到底该不该签
  • 革命与中国人的困惑
  • 清亡启示录
  • 版权信息
  • 自序
  • 第一辑 新世纪新选择
  • 改革为什么走向反面
  • 以改良反制革命
  • 那拨回归社会主流的人
  • 清末社会的官民冲突
  • 第二辑 走向宪政
  • “有计划政治”:预备立宪日程
  • “军机处不议”之智慧
  • 毁誉摄政王
  • 资政院的悲剧
  • 第三辑 政治改革的限度
  • 皇族内阁错在哪儿
  • 铁路国有的正当与失当
  • 为什么是新军
  • 兵谏的政治诉求
  • 谁是君主立宪的受害者
  • 第四辑 别了,皇上
  • 当君宪成为往事
  • 别了,皇上
  • 皇族伤国
  • 共和关键
  • 君宪主义落幕
  • 大清皇族今安在
  • 第五辑 晚清的意义
  • 辛亥的意义
  • 晚清与民国:经济层面的比较
  • 从孙中山到袁世凯:民初乱局的一个解释
  • 百年中国的进与退
  • 重寻近代中国
  • 版权信息
  • 自序 重构中国近代叙事
  • 第一章 鸦片战争:失败未带来改革
  • 中国为什么不改革
  • 商品改变中国
  • 排外的理由:利益受损
  • 第二章 洋务运动:跛足发展留下失败遗憾
  • 李鸿章拒绝学习日本
  • 压制体制性变动导致不平衡
  • 宗藩体制解体代价巨大
  • 三十年经济高速增长的泡沫
  • 洋务终结导致对旧体制全盘否定
  • 第三章 甲午战败:中国精英救国之路的分化
  • 战败引发恐慌
  • 内耗与共识
  • 超前的政治体制改革
  • 被忽视的渐进改革之路
  • 破旧而未能立新
  • 民族主义误区
  • 第四章 义和团:由内政而外交所引发的危机
  • 被撩拨的民族主义情绪
  • 大阿哥事件:神秘政治的后果
  • “义和拳起山东”
  • 内政对外交的两个需求
  • 列强冷对大阿哥
  • 被误解的“宣战照会”
  • 奇怪的局部和平
  • “辛丑共识”
  • 第五章 晚清皇族:从改革先锋到反革命
  • 改革先锋
  • “预备立宪”的诚意
  • 体制忠诚与“皇族内阁”
  • 认错、妥协及退让
  • “君主立宪”只差一步
  • 第六章 辛亥革命:现代化的主观意图与客观效果背离
  • 清政府的两难选择
  • 谁是中国改革发展的最大阻碍者
  • 皇权与民权
  • 立宪与共和
  • 革命与改良
  • 理想与现实
  • 第七章 从君宪到共和:武昌起义后袁世凯的心路历程
  • 化危为机:推动君宪主义落实
  • 从武昌到上海:君宪主义渐成历史
  • 顺势而为:一个有限的共和主义
  • 第八章 民初政党政治的尝试与失败
  • 现代化对民主政治的必然诉求
  • 总统制还是内阁制?
  • “刺宋案”预示政党政治失败
  • “袁氏复辟”:偏离学理的政治运作
  • 政党政治的道德要求与竞争规则
  • 第九章 五四与中国现代化转型
  • 五四的选择
  • 旧秩序瓦解与新秩序重建
  • 爱国情结的文化透视
  • 学生的责任与使命
  • 启蒙心态能否化解
  • 民主是否为中国所最需要
  • 第十章 重绘“民国前半程”历史轨迹
  • 孙中山的失落与失望
  • 袁世凯的大度与大意
  • 段祺瑞、北洋二代及蒋介石的幸运
  • 帝国设计师:董仲舒传
  • 版权信息
  • 写在前面
  • 第一章 模糊的少年时代与家庭
  • 一、家庭
  • 二、师承
  • 第二章 儒术独尊:初登政治舞台
  • 一、缙绅先生何以往归陈王?
  • 二、马上治天下?
  • 三、清静无为与有为
  • 四、诸子的复出
  • 五、景武之际的社会问题
  • 六、仲尼之道的变异
  • 七、长沙一去古今怜
  • 八、独尊儒术:帝国安宁之道?
  • 第三章 说言访对,为世纯儒
  • 一、大道之要
  • 二、帝王之道
  • 三、天人之应
  • 第四章 帝国的梦想
  • 一、“齐一天下”的可能
  • 二、“小中央”与“众封建”
  • 第五章 究天人之际
  • 一、天人是否能感应?
  • 二、天=上帝=自然界
  • 三、天子不能奉天之命,则废!
  • 四、人,超然异于群生
  • 五、王者,民之所往
  • 六、援天道以证人事
  • 第六章 通古今之变
  • 一、《春秋》在汉代以前的基本情况
  • 二、《公羊》学在汉代异军突起
  • 三、《公羊》学与阴阳五行合流
  • 四、“《春秋》重人”
  • 五、辨物之理以正其名
  • 六、奉天而法古
  • 七、《春秋》决狱
  • 八、《春秋》之义
  • 第七章 构造中国传统社会发展模式
  • 一、传统政治的基本出发点
  • 二、正人先正己:君主专制的前提
  • 三、德教:传统政治的基本原则
  • 四、任贤任能:传统政治的组织路线
  • 五、正名:传统政治的手段
  • 六、更化与复归:传统社会的运转规律
  • 第八章 白衣三公与相国悲剧
  • 一、白衣三公
  • 二、思想家与政治家
  • 三、两相骄王
  • 第九章 一代儒宗与万世师表
  • 一、蟄居著述
  • 二、后学的分化
  • 三、万世师表
  • 第十章 正统思想家的历史定位
  • 董仲舒年谱简编
  • 后记
  • 中国圣雄:梁漱溟传
  • 版权信息
  • 引子
  • 第一章 家族史与童年记忆
  • 第二章 天生不是革命者
  • 第三章 非战主义
  • 第四章 游走在激进与保守之间
  • 第五章 寻求立国之道
  • 第六章 重建乡土中国
  • 第七章 怎样抗战
  • 第八章 内忧与内耗
  • 第九章 跑偏的中间路线
  • 第十章 “中国的圣雄甘地”
  • 后语
  • 民国遗民:章太炎传
  • 版权信息
  • 辛亥著名人物传记丛书 编辑委员会
  • 辛亥著名人物传记丛书 总序言
  • 引言
  • 章太炎
  • 第一章 汉学传人
  • 第二章 维新时代弄潮人
  • 第三章 转向革命
  • 第四章 排满革命
  • 第五章 在流亡的日子里
  • 第六章 民国元勋
  • 第七章 重建民国
  • 第八章 政治遗老
  • 第九章 文化逸民
  • 章太炎年谱简编
  • 邹容
  • 1.不安分的少年
  • 2.留学东瀛
  • 3.著《革命军》
  • 4.结交章太炎
  • 5.“《苏报》案”发生
  • 6.初入狱
  • 7.法庭上
  • 8.无罪辩护
  • 9.魂断西牢
  • 邹容年谱简编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博集天卷

公司成立于2011年,中南博集天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策划出版了许多在社会上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文化产品,拥有毕淑敏、蔡康永、大冰、郭敬明、高晓松、黄永玉、素黑、桐华、俞敏洪、袁腾飞、张嘉佳、张德芬、张小娴(排名不分先后)等作者以及彼得·巴菲特、马克·李维、威尔·鲍温和《秘密》作者朗达·拜恩等最优秀的作者团队,引领了一次又一次的文化潮流。中南博集天卷目前在一般竞争领域图书的市场占有率位居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