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406千字
字数
2021-0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全面阐述了新时代绿色数据中心的各项技术实践,并从专业角度深度剖析了绿色数据中心的设计要点和评估技巧,可谓数据中心行业的宝典。
内容简介
本书基于国内外数据中心建设标准,总结归纳了数据中心规划与设计的理论、方法和实践经验,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中国数据中心建设提供全新的理论架构、设计逻辑和方法、评估模型与实践经验。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数据中心概述、绿色数据中心的评价指标、网络及物理模型、可靠性/可用性模型、能效和经济模型、基础设施规划、技术要求、选址指南、装饰装修、供配电系统、防雷和接地系统设计、制冷、综合布线系统的建设、消防系统的建设、监控与管理、数据中心的评估。
本书可作为数据中心规划、设计、施工、系统集成、运行维护等管理、技术和建设人员的参考用书,也可作为电子信息行业、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相关人员的参考用书。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简介
- 专家荐读
- 前言
- 第1章 数据中心概述
- 1.1 数据中心的起源与定义
- 1.1.1 电报与电话的发明
- 1.1.2 计算机的发明
- 1.1.3 互联网的发明
- 1.1.4 数据中心的兴起
- 1.2 数据中心的功能演进
- 1.3 数据中心建设基本内容
- 1.4 数据中心建设原则与目标
- 1.5 数据中心的基本现状
- 1.5.1 困局之一:信息爆炸
- 1.5.2 困局之二:绿色与节能
- 1.5.3 困局之三:业务挑战
- 1.6 数据中心的发展趋势及其关注要点
- 1.7 本书重点研究内容
- 第2章 绿色数据中心的评价指标
- 2.1 数据中心能耗结构
- 2.2 电能利用效率(PUE)
- 2.3 水利用效率(WUE)
- 2.4 碳利用效率(CUE)
- 第3章 数据中心的网络及物理模型
- 3.1 网络的融合及其网络模型
- 3.2 数据中心的物理模型
- 第4章 数据中心的可靠性/可用性模型
- 4.1 可靠性研究的发展
- 4.2 可靠性参数
- 4.3 可靠性与可用性分析
- 4.3.1 可靠性的特性
- 4.3.2 可靠性和可用性的分析方法
- 4.4 可用性参数计算
- 4.4.1 平均无故障时间计算
- 4.4.2 平均维修时间和修复率的计算
- 4.4.3 可用性与故障率和修复率的关系
- 4.5 系统可靠性模型
- 4.5.1 可靠性基本模型
- 4.5.2 串联系统的可靠性模型
- 4.5.3 并联系统的可靠性模型
- 4.5.4 混合系统的可靠性模型
- 4.6 数据中心可靠性/可用性模型
- 4.6.1 国家标准《数据中心设计规范》对可靠性/可用性的要求
- 4.6.2 美国数据中心标准ANSI/TIA 942—2014对可靠性/可用性的要求
- 4.6.3 ANSI/BICSI 002—2014对可靠性/可用性的要求
- 4.6.4 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可靠性模型
- 第5章 数据中心的能效模型
- 5.1 数据中心的能效定量评价指标
- 5.2 数据中心的能效模型及其研究
- 5.2.1 IT设备的能耗研究
- 5.2.2 供配电系统的能耗研究及其PUE计算
- 5.2.3 制冷系统的能耗研究及其PUE计算
- 5.2.4 数据中心PUE测试方法
- 5.3 数据中心能效模型的进一步研究
- 第6章 数据中心的经济模型
- 6.1 经济模型的基本概念
- 6.2 数据中心的成本与收益项目
- 6.2.1 数据中心的成本项目
- 6.2.2 数据中心的收益项目
- 6.3 数据中心的经济评估方法
- 6.3.1 数据中心总拥有成本法
- 6.3.2 数据中心投资回报法
- 第7章 数据中心基础设施规划
- 7.1 新一代数据中心容量规划制约模型
- 7.1.1 IT规划
- 7.1.2 供电
- 7.1.3 制冷
- 7.1.4 空间制约
- 7.2 新一代数据中心需求成长模型
- 7.3 新一代数据中心容量规划关键支点
- 7.3.1 可用性支点
- 7.3.2 成本支点
- 7.3.3 绿色节能支点
- 7.3.4 功率密度支点
- 7.4 数据中心容量规划的实施细则
- 第8章 数据中心的技术要求
- 8.1 数据中心技术标准概述
- 8.2 数据中心等级划分
- 8.3 数据中心机房位置及设备布置
- 8.4 数据中心环境参量要求
- 8.5 数据中心建筑与结构
- 8.6 数据中心空气调节
- 8.7 数据中心电气技术
- 8.8 数据中心电磁屏蔽
- 8.9 数据中心机房布线
- 8.10 数据中心机房监控与安全防范
- 8.11 数据中心机房给水排水
- 8.12 数据中心机房消防
- 第9章 数据中心选址指南
- 9.1 数据中心选址基本要求
- 9.2 数据中心选址标准
- 9.3 数据中心选址的关联因素
- 9.4 数据中心选址的新思考
- 第10章 数据中心装饰装修
- 10.1 设计依据
- 10.2 装饰装修的主要功能
- 10.3 装饰装修的主要内容及选材
- 10.4 工艺要求
- 第11章 数据中心供配电系统
- 11.1 数据中心供配电系统概述
- 11.1.1 内容约定
- 11.1.2 设计标准
- 11.1.3 数据中心对供配电系统的要求
- 11.1.4 数据中心供配电系统的发展历程
- 11.2 数据中心IT设备及其电源系统
- 11.2.1 服务器的分类
- 11.2.2 服务器电源系统标准
- 11.2.3 服务器电源对于数据中心供配电系统设计的基础意义
- 11.3 数据中心高压变配电系统
- 11.3.1 设计标准
- 11.3.2 电压选择
- 11.3.3 高压系统中性点运行方式
- 11.3.4 高压变配电系统主接线
- 11.3.5 高压变配电系统配电网接线
- 11.3.6 高压配电一次接线典型方案
- 11.3.7 不同规模数据中心的高压变配电系统构成
- 11.4 数据中心柴油发电机组系统
- 11.4.1 设计标准
- 11.4.2 柴油发电机组的原理、组成及分类
- 11.4.3 数据中心柴油发电机组容量选择
- 11.4.4 柴油发电机组与其负载匹配
- 11.5 数据中心ATSE系统
- 11.5.1 设计标准
- 11.5.2 ATSE产品的定义及构成
- 11.5.3 ATSE的分类
- 11.5.4 ATSE的切换
- 11.5.5 ATSE应用中产生的问题
- 11.5.6 数据中心ATSE常见的组网形式
- 11.6 数据中心输入低压配电系统
- 11.6.1 设计标准
- 11.6.2 低压电器设备概述
- 11.6.3 低压熔断器
- 11.6.4 低压隔离电器
- 11.6.5 低压断路器
- 11.6.6 低压配电方式
- 11.6.7 低压配电柜
- 11.7 数据中心UPS系统的分类﹑原理及供电方案
- 11.7.1 设计标准
- 11.7.2 UPS的分类及定义
- 11.7.3 3种类型UPS的原理及特点
- 11.7.4 数据中心常用大容量UPS的内部拓扑
- 11.7.5 数据中心UPS的供电方案
- 11.8 数据中心UPS的关键技术﹑关注热点及发展趋势
- 11.8.1 数据中心大容量UPS的关键技术
- 11.8.2 数据中心UPS的关注热点
- 11.8.3 数据中心UPS的发展趋势
- 11.9 数据中心UPS电池系统
- 11.9.1 设计标准
- 11.9.2 数据中心UPS电池系统基础知识
- 11.9.3 数据中心UPS电池技术特性
- 11.9.4 数据中心UPS电池系统配置计算
- 11.10 数据中心UPS输出配电系统和机架配电系统
- 11.10.1 设计标准
- 11.10.2 UPS输出配电系统
- 11.10.3 机架配电系统
- 11.11 数据中心高压直流系统
- 11.11.1 设计标准
- 11.11.2 数据中心的高压直流之路
- 11.11.3 高压直流技术优势
- 11.11.4 高压直流系统特点
- 11.11.5 高压直流电压选择标准
- 11.11.6 高压直流系统组成
- 11.11.7 高压直流系统设备配置
- 11.12 数据中心电力电缆选择与设计
- 11.12.1 设计标准
- 11.12.2 数据中心防火电缆综述
- 11.12.3 数据中心防火电缆选择与计算
- 第12章 数据中心机房防雷和接地系统设计
- 12.1 数据中心机房防雷和接地系统的关系及系统设计依据、设计原则
- 12.2 雷电对电子设备的损害途径及防护措施
- 12.3 数据机房防雷在建筑物防雷中的分类等级
- 12.4 数据机房防雷的具体措施
- 12.4.1 机房位置的设置
- 12.4.2 建筑物的防雷
- 12.4.3 SPD的选用
- 12.5 数据中心共用接地与单独接地
- 12.6 数据中心UPS输出端重复接地的探讨
- 12.7 如何降低数据中心机房IT设备的零地电压
- 第13章 数据中心的制冷
- 13.1 数据中心制冷的原因
- 13.1.1 数据中心IT设备的发展
- 13.1.2 数据中心IT设备对环境的要求
- 13.1.3 数据中心不良环境对IT设备的危害
- 13.2 数据中心制冷系统基础知识
- 13.2.1 制冷技术发展历史及应用
- 13.2.2 基本名词术语
- 13.2.3 热力学基本定律及其制冷技术的应用
- 13.2.4 制冷原理
- 13.2.5 制冷剂、载冷剂和润滑油
- 13.2.6 数据中心制冷系统常用压缩机简介
- 13.2.7 冷凝器
- 13.2.8 蒸发器
- 13.2.9 节流机构
- 13.2.10 辅助设备
- 13.3 空调的分类
- 13.4 数据中心制冷空调的选择
- 13.4.1 数据中心机房的负荷特点
- 13.4.2 数据中心机房的环境要求
- 13.4.3 数据中心机房的环境参数对空调的要求
- 13.4.4 数据中心机房必须采用专用的机房空调
- 13.5 数据中心制冷系统负荷计算
- 13.5.1 数据中心冷负荷类型
- 13.5.2 数据中心冷负荷工程计算方法
- 13.6 数据中心制冷系统常用方案
- 13.6.1 风冷型机房空调系统
- 13.6.2 冷冻水型机房空调系统
- 13.6.3 水冷型机房空调系统
- 13.6.4 乙二醇冷却型机房空调系统
- 13.6.5 双冷源型机房空调系统
- 13.6.6 热管式机房空调系统
- 13.7 数据中心空调风系统设计
- 13.7.1 送风方式
- 13.7.2 数据中心气流组织
- 13.7.3 数据中心设备布置
- 13.7.4 数据中心空调风系统设计核算
- 13.8 数据中心空调水系统设计
- 13.8.1 数据中心空调水系统的分类与选择
- 13.8.2 数据中心空调水系统的承压设计
- 13.8.3 数据中心空调水系统的设计与计算
- 13.9 数据中心高热密度制冷系统简介
- 13.9.1 高热密度区域解决方式
- 13.9.2 局部热点解决方式
- 13.9.3 高热密度封闭机柜
- 13.9.4 其他高热密度制冷方式
- 13.10 数据中心自然冷却系统设计
- 13.10.1 自然冷却的概念和分类
- 13.10.2 风侧自然冷却
- 13.10.3 水侧自然冷却
- 13.11 数据中心制冷系统设计实例分析
- 13.11.1 中小型数据中心空调系统设计实例
- 13.11.2 大型数据中心空调系统设计实例
- 13.11.3 高热密度数据中心空调系统设计实例
- 13.11.4 数据中心自然冷却系统设计实例
- 第14章 数据中心综合布线系统的建设
- 14.1 综合布线系统概述
- 14.1.1 综合布线系统的定义
- 14.1.2 综合布线系统的特点
- 14.1.3 综合布线系统建设的常用标准
- 14.1.4 综合布线系统的构成
- 14.2 综合布线系统的通用设计
- 14.2.1 研究建筑物的功能
- 14.2.2 确定综合布线系统的类型
- 14.2.3 确定综合布线系统的等级
- 14.2.4 工作区子系统的设计
- 14.2.5 配线子系统的设计
- 14.2.6 干线子系统的设计
- 14.2.7 设备间的设计
- 14.2.8 管理子系统的设计
- 14.2.9 建筑群子系统的设计
- 14.3 数据中心综合布线系统概述
- 14.3.1 数据中心布线系统的组成、等级及分类
- 14.3.2 数据中心综合布线系统的空间构成
- 14.3.3 数据中心综合布线系统的支持空间构成
- 14.4 数据中心综合布线系统的拓扑结构与规划
- 14.4.1 数据中心综合布线系统的拓扑结构
- 14.4.2 数据中心综合布线系统的规划
- 14.5 数据中心综合布线系统的产品选择
- 14.5.1 数据中心综合布线系统各设备的具体作用
- 14.5.2 数据中心综合布线系统各设备的选择
- 14.6 数据中心综合布线系统的发展趋势
- 第15章 数据中心消防系统的建设
- 15.1 数据中心消防系统的设计理念
- 15.2 数据中心消防系统
- 15.2.1 消火栓系统
- 15.2.2 水喷淋系统
- 15.2.3 细水雾系统
- 15.2.4 气体灭火系统
- 15.2.5 灭火器
- 15.3 数据中心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 15.4 数据中心烟气控制
- 第16章 数据中心的监控与管理
- 16.1 数据中心监控与管理系统概述
- 16.1.1 数据中心监控与管理系统的功能
- 16.1.2 数据中心监控与管理系统的构成
- 16.2 数据中心的IT资源的监控与管理
- 16.2.1 数据中心的计算/网络资源的管理
- 16.2.2 KVM管理系统
- 16.2.3 最优IT运维模式与数据中心管理
- 16.3 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监控与管理
- 16.3.1 数据中心机房动力环境监控系统
- 16.3.2 数据中心的综合安保系统
- 16.3.3 数据中心监控中心系统
- 第17章 数据中心的评估
- 17.1 数据中心评估模型与标准
- 17.2 采用模型方法对数据中心进行评估实例
- 17.2.1 采用物理模型对数据中心进行评估
- 17.2.2 采用能效模型对数据中心进行评估
- 17.2.3 采用经济模型对数据中心进行评估
- 17.3 采用标准/规范方法对数据中心进行评估实例
- 反侵权盗版声明
展开全部
出版方
电子工业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成立于1982年10月,是国务院独资、工信部直属的中央级科技与教育出版社,是专业的信息技术知识集成和服务提供商。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成为一家以科技和教育出版、期刊、网络、行业支撑服务、数字出版、软件研发、软科学研究、职业培训和教育为核心业务的现代知识服务集团。出版物内容涵盖了电子信息技术的各个分支及工业技术、经济管理、科普与少儿、社科人文等领域,综合出版能力位居全国出版行业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