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扶贫专家刘文奎深入贫困乡村25年,总结市场导向、村民合作发展之路。

内容简介

刘文奎,南开大学毕业,现为中国扶贫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专业扶贫25年,长期致力于中国贫困乡村可持续发展探索。作者以细致流畅的文笔,描述了自己和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同事们实施各个乡村扶贫项目实施的经过,以及对尝试探索贫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思考。扶贫基金会20年来扎根贫困乡村,不断试错,历经坎坷失败,成功摸索出了一条以市场为导向,村民合作为基础的乡村发展之路。本书内容是基于扶贫基金会的以上实践总结,以项目案例的形式,总结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本书详实的过程和细节记述,亦具有社会学、人类学的学科意义。

目录

  • 版权信息
  • 把农民合作社办得更加红火
  • 充分认识办好农民合作社的重大意义
  • 加快推动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
  • 自序
  • 第一章 大凉山的故事
  • 一 万事开头难
  • 引子:扶贫漏斗现象
  • 中外合作的机缘
  • 目标:1000万元
  • 筹备期长达四年
  • 项目设计框架
  • 二 项目准备——从“象形文字”开始的培训
  • “参与式方法”启蒙
  • “象形文字”般的交流工具
  • 从案例教学直接进入实战
  • “投豆计数”断纷争
  • 高压下的能力提升
  • 三 贫困而神秘的大凉山腹地
  • 四大特征
  • 通神者与仲裁人
  • 节庆文化与习俗
  • 男人与女人
  • 原始的小农经济样态
  • 四 项目活动与成效
  • 社区能力建设
  • 经济活动开发
  • 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改善
  • 生态环境修复与提升
  • 五 问题与反思:可持续性是个大问题
  • 项目存在的问题
  • 问题存在的原因
  • 第二章 民乐村的故事
  • 一 为什么是民乐村
  • 汶川地震响应
  • 灾后重建规划的建议
  • 只能做一个试点村
  • “普通村”是精心挑选出来的
  • 诺基亚宝贵的信任票
  • 二 劫后余生
  • 回到地震之初
  • 生活还要继续
  • 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民乐村
  • 冷清的春节与变化的心态
  • 三 请专家描绘民乐村的未来
  • 需求调查评估
  • 建筑设计与生计规划
  • 需求的视角与顺序
  • 规划论证会
  • 重建工作内容
  • 项目的目标
  • 四 住房是重建“敲门砖”
  • 除了建房其他免谈
  • 分歧与妥协
  • 震后造家与“建筑改变”
  • 村民的不满
  • 只有发现金才能解决问题
  • 驻村的陈晶晶
  • 基础设施项目与文化活动
  • 五 乡村工作的观察与思考
  • 慎用权力
  • 驻村方法与技巧
  • 六 破解村庄贫困的根源
  • 村庄贫困的根源
  • 合作是现代企业的本质
  • 宝山村求证
  • 民乐模式的内涵
  • 七 难产的合作社
  • 培训村民
  • 项目模式问答
  • 理事会选举
  • 合作社章程用心良苦
  • 社员代表大会
  • 方诚至理事长
  • 名正言顺不容易
  • 有关股份的考虑
  • 八 食用菌厂的失败,“心都痛起喽”
  • 谁该为项目负责?
  • 怕被人戳脊梁骨
  • 逼出来的办法
  • 广告招贤
  • 产业项目评审会
  • “海龟”梁志刚高票入选
  • 绞尽脑汁的合作机制
  • 关于合作机制利弊的讨论
  • 资金使用方向的分歧
  • 菌棒污染事件
  • 梁志刚的烦恼
  • 关键关系:村两委与合作社
  • 方诚至萌生退意
  • 洪继光临危受命
  • 菌厂的失败
  • 菌厂失败的具体原因
  • 九 养兔场重蹈覆辙
  • 经验、技术双保险
  • 问题出在责任心上
  • 金融危机雪上加霜
  • 理事长眼里的养兔项目
  • 最后的努力
  • 十 村民对民乐村项目的评价
  • 合作社理事、村主任:老百姓亏不起了
  • 监事:还是人的问题
  • 村民代表:集体的事不好办
  • 项目出纳:懂技术懂管理的人才很少
  • 原菌厂职工:基金会送的鸡没养好
  • 村民眼中的梁总
  • 洪继光对项目的评价
  • 十一 民乐村项目的收获
  • 认识:合作社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 教训之一:“外来和尚”的局限
  • 教训之二:操之过急的代价
  • 感悟:难点是转变村民观念
  • 第三章 甘达村的故事
  • 一 没有汇缴的亿元重建款
  • 玉树地震赶赴前线
  • 实事求是的政社合作
  • 又见老朋友
  • 二 合作社唱主角
  • 灾后重建评估报告
  • 让资源红利流向村民
  • 三 小农户参与大项目
  • 丝绸之路上的三省交界地
  • 从北京请来大腕加持
  • 州政府承诺帮忙“垄断”
  • 五村联社全体村民入股
  • 从甲方变乙方
  • 四 引导德达村民科学放牧
  • 用科学管理结束“公地悲剧”
  • 引导而不代替
  • 大牲畜数量翻倍了
  • 五 运输队让甘达合作社“跑起来”
  • 让合作社重生
  • 巴桑扎西民心所向
  • 组建运输队全村分红
  • 村民们抓住了历史机遇
  • 历史也会山重水复
  • 再次转型柳暗花明
  • 平稳换届后继有人
  • 项目效果
  • 六 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 甘达村的成功
  • 以市场为导向
  • 以有竞争力的产品为立足点
  • 合作是一切的基础
  • 充分发挥带头人作用
  • 不能包办
  • 七 高原冷暖,人情浓烈
  • 与死神擦肩而过
  • 驻扎高原的年轻人
  • “谁敢越过这条线试试”
  • 浓烈的青稞酒
  • 第四章 百美村宿
  • 一 为“美丽乡村”打样
  • 韩国之行的启示
  • “美丽乡村”项目构想
  • 反排村的纠结
  • 二 雅安最美山村
  • 为什么是旅游项目
  • 雪山村天时地利人和
  • 乡村画师孙君“狮子大开口”
  • 国际化的村庄设计
  • 在争吵中艰难推进
  • “袁姐家”美宿在斗争中诞生
  • 民宿大管家薪水翻倍引争议
  • 分配机制漏洞引发退社风波
  • 三 世外桃源邓池沟再添神来之笔
  • 四 南峪村的创新与收获
  • “赛马”选村一把手上阵
  • 引入市场主体“借船出海”
  • “百美村宿”的内涵
  • 第五章 善品公社的使命
  • 一 互联网带来新机遇
  • 试水猕猴桃,打响电商第一枪
  • 社会企业的价值
  • 农民道德水平决定农产品质量吗?
  • 破解农村电商的瓶颈
  • 二 黄果柑危机:惊险的一跃
  • 农民心疼地坐在地上大哭
  • 惊险的一跃
  • 初战失利
  • 再战告捷
  • 三 善品公社的理想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出版方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