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还原最真实的民国社会。

内容简介

关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政治风云、历史事件、名人轶事等我们不难了解到,但具体到民间,到作为个体的中国人的真实生活,就未必完全了然了。

关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政治风云、历史事件、名人轶事等我们不难了解到,但具体到民间,到作为个体的中国人的真实生活,就未必完全了然了。本书提供的正是第一手材料,有立德夫人租居中国民众之家观察到的中国人的衣食住行、风俗习惯与思想性格,有她游历各地见识到的田园风物、街巷状况以及西方生活方式渗入后中国民间的悄然变化,还有外国传教士在中国的生活、经历以及同中国普通人之间的关系等。在他者之眼的审视下,彼时中国予我们的感觉固然有疏离和偏倚,但也呈现出一些新奇的方面,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时至今日仍是值得我们阅读和思索的。

目录

  • 版权信息
  • 译者前言
  • 第一章 首访北京
  • 第二章 从引航镇到大沽口
  • 第三章 烟台八月
  • 第四章 上海的城墙
  • 第五章 上海
  • 第六章 乡村中国
  • 第七章 春日宁波
  • 第八章 九月的芜湖
  • 第九章 龙王洞和龙丘之行
  • 第十章 阎王爷的府邸——丰都
  • 第十一章 传教士的穷日子
  • 第十二章 在重庆农村的生活
  • 第十三章 西南地区的排外暴动
  • 第十四章 心惊胆战
  • 第十五章 温塘
  • 第十六章 艰苦的进藏之路
  • 第十七章 布置餐桌比赛
  • 第十八章 传教士的职责
  • 第十九章 反对裹脚运动(一)
  • 第二十章 反对裹脚行动(二)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0
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英伦贵妇的中国游记

    旅游最考验三观和习惯是否相同,建议婚前共同旅行一个月是最好的验证和磨合。本书是 120 年前英国商人的太太在中国的游记,非常像现在的中国人去印度或非洲。西方非虚构写作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我很喜欢此类书,描述有纪录片的镜头感。 欧洲传教士的开拓精神要学习,这些也是大英文化自信的体现,可当时中国最大的灾难的鸦片,也是英国的输出。本书对于义和团的记述,典型的西方宣传,具体细节很真实,但不会讲述为什么会产生暴民。 工业化社会和农业化社会完全不同,本书作者来自当时最现代化(工业化)的英国,而中国正处于最衰败的晚清农业社会。首先是公共设施是最大的区别,道路,卫生环境,厕所和上下水,中国近 20 年城市建设就是最大的改变,而这些改变经过了百年,基础就是工业化,钢铁冶炼,化工和电力。书中作者感叹当年对比英伦,北京清新的空气,而我们现在看城市的蓝天白云和青山绿水,对比印度恒河水,工业化如何迈过环境污染是大考验。书中有讲述百年前的芜湖,10 年前芜湖的海关大楼复原修复了,作者当年赞叹中国人的审美,男士服装的靓丽,民间刺绣工艺品的精美,书目 “穿蓝袍 “是感叹中国服装的裁剪手艺,但在信仰方面相互还是不理解,对英国人来说信仰天主教或基督教才代表进入现代化。关于她宣传 “天足” 和李鸿章的会面描写得很生动,作者积极的在中国演讲宣传妇女英国天足,和李鸿章为此有有趣的交谈,李中堂说中国男子已经很强了,如果全部妇女再被解放就难于统治了。作者最后绝望的呼吁中国的 “救世主在哪里?”,大救星已经诞生, 1912 年辛亥革命的国民政府宣布全国禁止裹脚,但只有到 49 年的解放后,才彻底杜绝并带来真正的妇女解放和平等。

      1
      1

    出版方

    凤凰壹力

    北京凤凰壹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系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旗下江苏译林出版社有限公司与北京鹏飞一力图书有限公司共同投资成立的集图书出版、中盘分销和零售连锁为一体的合资企业,于2011年3月正式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