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新中国成立初期四川基层政权建设与乡村社会治理》介绍四川建国初期乡村治理的成功经验。

内容简介

冉绵惠等*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四川基层政权建设与乡村社会治理/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文库》讲述了新中国建立初期四川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匪特、保甲、乡绅、袍哥、宗族势力、会道门等各种势力混杂乡间。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治理乡村总的目标是重构新的乡村权力结构,促进乡村经济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建立劳动人民自己的政权。在党和政府理论政策的指导下,具体的实践则可分为“破”和“立”两个方面。“破”就是废除旧有的乡村势力和权力结构,废除封建剥削,“立”就是政治上建立新的城乡政权,让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经济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破”和“立”两个方面在建国初期的四川是同时推进的。而废除旧的城乡权力结构,建立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权体系是新中国建立初期乡村治理*关键的环节。在领导四川各族人民建立新的权力结构的同时,四川还采取了多种措施对乡村社会进行有效的治理,如贯彻婚姻法、禁*烟毒、取缔封建会门等。通过基层政权的建立和乡村社会治理,四川乡村社会得到发展,新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四川也取得了建立基层政权和乡村治理的成功经验。

目录

  • 版权信息
  • 编委名单
  • 总序
  • 第一章绪论
  • 一 选题的缘由
  • 二 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 三 本书的研究目标
  • 四 本书的研究内容
  • 五 本书拟突破的重点和难点
  • 六 本书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七 本书几个概念的说明
  • 第二章新中国成立初期四川面临的复杂社会形势
  • 第一节 保甲制度对四川基层社会的控制
  •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之际四川乡村权力结构及其特点
  • 一 遍布四川城乡的袍哥势力
  • 二 士绅势力对四川乡村社会的控制
  • 三 盘根错节的封建会门
  • 四 保甲、袍哥、豪绅、会门、匪特的互相勾结
  •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四川严峻形势的加剧
  • 一 简阳“三三”暴乱
  • 二 温江地区大规模的叛乱事件
  • 三 川东地区的匪特活动
  • 四 匪特的其他破坏活动
  • 第三章新中国成立初期四川基层政权的建立与乡村权力重构
  • 第一节 四川的解放和各级农会及村政的建立
  • 一 四川的解放及对保甲人员的控制和利用
  • 二 保甲制度的正式废除和各地农民协会的建立
  • 三 各地农民协会在整顿和纯洁中发展
  • 四 农民协会的职能和作用
  • 五 村的建立和村公所的设立
  • 第二节 四川乡(镇)政权的建立和加强
  • 一 乡(镇)政权试点建立阶段
  • 二 乡镇政权普遍建立的阶段
  • 三 建立健全乡政权工作制度,加强乡政权战斗力的阶段
  • 四 四川各少数民族地区县区乡民族政权的建立
  • 五 四川自贡市、万县市、内江市市区街公所的建立
  • 第三节 四川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 一 基本完成基层选举,建立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二 四川城乡基层政权的职能和作用
  •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四川乡村权力的重构
  •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四川旧乡村权力结构的废除和改造
  • 二 以贫雇农为骨干的乡村民主政权结构的建立
  • 第四章新中国成立初期成都基层政权的建立与乡村权力重构
  • 第一节 成都市政府的成立和各区政府的调整
  • 第二节 成都市街道居民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及其职能的发挥
  • 一 建立居民委员会的阶段。建立居民委员会就是1950年全市废除保甲制度后建立了14个区公所,区以下建立了居民委员会,其下按居民20户左右建立了居民小组,10组居民小组选举两个居民委员,以派出所为单位建立一个居民委员会
  • 二 各区建立居民小组的阶段。1951年成都市各区相继召开了人民代表会议将区公所改为区人民政府,区下结束了居民委员会后普遍建立居民小组
  • 三 建立街道办事处的阶段。建立街道办事处就是1953年下半年在精简整顿居民组织的基础上,成都普遍建立了街道办事处
  • 第三节 成都城郊基层政权的建立和发展
  • 一 成立农民协会,以农协会代政
  • 二 划大乡为小乡,召开乡镇各界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成立乡人民政府
  • 三 在土改复查的同时改选正副乡长、乡政府委员
  • 四 召开普选的乡镇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乡长、副乡长和乡政府委员
  • 第四节 成都市区、乡人民代表会议的召开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
  • 第五节 成都市乡村权力结构的变迁及基层政权的职能、作用
  • 一 成都市乡村权力结构的变迁
  • 二 成都市乡村基层政权的职能、作用
  • 第六节 成都市乡镇政权建立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
  • 第五章新中国成立初期重庆基层政权的建立与乡村权力结构变迁
  • 第一节 重庆城镇基层政权的建立
  • 一 区政府和段代表小组的建立
  • 二 街道居民委员会和部分街道办事处的建立
  • 三 人民代表会议制度的建立和巩固
  • 第二节 重庆村乡基层政权的建立
  • 一 重庆村级基层组织的建立
  • 二 重庆乡级基层政权的建立
  • 第三节 重庆乡村权力结构的变迁及基层政权的职能、作用
  • 一 重庆乡村权力结构的变迁
  • 二 重庆乡村基层政权的职能、作用
  • 第四节 重庆建乡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
  • 第六章新中国成立初期西康省政权建设的变迁
  • 第一节 清末西康的政治架构
  • 第二节 民国时期西康省制的形成与基层政权的建立
  •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西康省农村基层政权的建立
  • 一 西康省各级人民政府的建立
  • 二 雅安县蔡龙乡的建政经验及启示
  • 三 西康省各级人民代表会议(大会)制度的逐步建立及其政权的职能和作用
  • 第七章新中国成立初期四川乡村社会治理的其他举措
  • 第一节 贯彻婚姻法,实现男女平等,解放乡村社会生产力
  • 第二节 禁绝烟毒,促进乡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 第三节 取缔封建会门,扫除封建势力的最后根基
  • 第八章新中国成立初期四川基层政权建立和乡村社会治理的成功经验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正确的理论和政策指导
  • 第二节 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坚强领导
  • 第三节 紧密结合中心工作
  • 第四节 坚持劳动人民翻身解放、当家做主
  • 第五节 充分发扬民主和政策推进相互结合
  • 第六节 典型示范与阶段推进有机融合
  • 第七节 建立一支立场坚定、人民拥护、有奉献精神的基层干部队伍
  • 附录
  • 附录一 农民协会组织通则
  • 第一章 总则
  • 第二章 会员
  • 第三章 组织
  • 第四章 经费
  • 附录二 区人民政府及区公所组织通则
  • 第一章 总则
  • 第二章 区人民政府
  • 第三章 区公所
  • 第四章 附则
  • 附录三 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
  • 附录四 乡(行政村)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
  • 附录五 乡(行政村)人民政府组织通则
  • 附录六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乡及城镇政权建设的实施办法(草案)
  • 第一章 总则
  • 第二章 乡的区划
  • 第三章 乡人民代表会议
  • 第四章 乡人民政府
  • 第五章 城关和场镇
  • 第六章 附则
  • 附录七 关于彻底废除旧乡保政权建立乡村人民政权的指示
  • 附录八 重庆市乡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
  • 附录九 重庆市乡人民政府暂行组织规程
  • 附录十 重庆市人民政府区公所暂行组织规程草案
  • 附录十一 华阳县中兴镇人民政府一九五三年工作总结
  • 附录十二 土改后农村基层组织领导骨干的实际情况
  • 附录十三 基层人民代表大会情况统计表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