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立足全球视野,把握政策风口。

内容简介

数据是智能时代的关键生产要素,是智能社会的基础、资源和资本,在“数据+人工智能”的推动下,一个全新的智能数字经济时代正在崛起。在走向智能数字经济的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数据价值的潜能,正成为理论和实践、国际和国内关注的焦点。

中国是数据大国,将数据转化为资本、生产力和财富的经济发展大潮刚刚开始。我国已经出台“数据二十条”总体战略,构建数据基础制度,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推动数据资产财务入表,走在了开启数据资本化大门的国际前列。

未来,需继续推动机制创新、鼓励产业发展、培育生态繁荣、强化安全治理、提升国际合作,以体制优势保障我国丰富的数据要素价值潜力的释放,使我国成为智能数字经济时代的强国。

本书探讨了国内外数据资本相关的理论前沿、战略构建、政策框架、技术发展和应用实践,系统提出了加快构建我国数据产业链和数据资本生态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引擎,同时思考讨论了各环节亟待突破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以时代为坐标,数据资本的长潮正奔涌而至,连绵不断,随着制度革新、政策深化和技术发展,长潮之上必将涌现变革的巨浪。期望读者开卷有益,拥抱未来,迎接数据资本时代的无限可能。

目录

  • 版权信息
  • 重磅推荐
  • 前言 构建中国创新型数据产业体系
  • 第一章 “数据+人工智能”的新兴数字经济正在崛起
  • 第一节 世界正在进入智能时代
  • 第二节 范式变更:人工智能的突破与颠覆
  • 第三节 范式变更:数据是智能社会的基础、资源与资本
  • 第四节 “数据+人工智能”的未来:一个全新智能产业的崛起
  • 小结:挑战与展望
  • 第二章 发挥数据价值,走向智能数字经济[1]
  • 第一节 数字经济带来经济形态发展的变革
  • 第二节 数据是数字经济最优质的资产
  • 第三节 数据价值挖掘与演变:从数据资源到数据资本
  • 第四节 数据要素视角下的数据资本化研究
  • 小结:挑战与展望
  • 第三章 数据战略是国际竞争前沿[1]
  • 第一节 从数据战略立足点出发,制定政策规划与实施框架
  • 第二节 鼓励数据流动与使用,创造数据价值
  • 第三节 培育数据产业与生态,壮大数据产业链
  • 第四节 创新数据市场机制,关注数据供需匹配
  • 第五节 加强数据跨境流动治理,推进国际协作
  • 小结:挑战与展望
  • 第四章 数据资本化的中国战略与政策
  • 第一节 中国数据战略框架
  • 第二节 “数据二十条”:顶层设计与引领
  • 第三节 数据资产入表:突破与创新
  • 第四节 国家数据局:组织保障与实施推进
  • 第五节 地方数据政策:积极探索,多元创新
  • 小结:挑战与展望
  • 第五章 数据资本化的三大应用突破
  • 第一节 数据资产在金融领域的应用
  • 第二节 公共数据的授权使用
  • 第三节 企业数据管理战略的建立
  • 小结:挑战与展望
  • 第六章 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据产业链
  • 第一节 数据是实现数据资本化的基础
  • 第二节 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国家数据战略落地的关键
  • 第三节 建立完整的数据产业链是实现数据资本化的核心
  • 小结:挑战与展望
  • 第七章 构建安全、公平、透明的中国数据资本生态
  • 第一节 创新数据要素市场的制度建设与政策框架
  • 第二节 支持数据产业发展的监管生态
  • 第三节 继续数据要素市场新模式的区域探索
  • 第四节 以数据技术创新保障数据监管与治理
  • 第五节 促进与规范数据跨境流动
  • 第六节 提升数据治理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 第七节 推动中国数据产业与数据资本生态发展的政策建议
  • 小结:挑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谁掌握数据基础设施,谁就能定义规则

    传统经济叙事中,资本常被等同于货币。但两位作者认为,数据正以生产要素的身份重构价值创造逻辑。书中勾勒出一条清晰的演进链 —— 从 “资源” 到 “资产”,经 “商品” 跃迁至 “资本”,每一步都需制度与技术双轮驱动。这一理论的价值不在于概念创新,而在于其落地性。作者以中国实践为解剖样本:从浙江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的探索,到深圳数据交易所的定价机制试验,再到企业数据资产 “财务入表” 的会计准则突破。这些案例揭示一个核心命题:数据资本化的本质是产权与流通机制的创新。当数据能以资产形态进入资产负债表,企业融资模式、国家税收逻辑乃至 GDP 核算体系都将被改写 —— 这种变革的深度,远超互联网对渠道的颠覆。面对全球数据竞争,本书透露出强烈的紧迫感。欧美凭借 “GAFA”(谷歌、苹果、脸书、亚马逊)垄断数据上游生态,而中国虽坐拥全球最大数据富矿(近 14 亿人口移动端行为数据),却在核心技术层面临 “卡脖子” 风险。对此,作者提出破局三轴:1. 基建自主化(东数西算工程重构算力地理分布);2. 交易市场化(构建 “数据经纪人 - 交易所 - 合规评估” 三级流通生态);3. 融合产业化(工业互联网将数据渗入机床、物流、能源等实体毛孔)。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数据税” 设想 —— 企业以脱敏数据替代部分税款,政府借此优化公共治理(如车企提供道路传感器数据辅助交通调度)。这一思路跳出了传统的 “征税 - 补贴” 循环,试图让数据本身成为政策杠杆。书中没有沉溺于技术乐观主义。在最后一章,作者也针对此提出了三大悖论:1. 效率与公平的撕裂:当算法匹配极致优化,“数据寡头” 可能吞噬中小玩家生存空间;2. 安全与开放的权衡:跨境数据流动暗藏意识形态渗透风险(参考欧盟 GDPR 的 “数字铁幕” 效应);3. 人类价值的存续:自动化决策系统挤压 “白领中产”,需警惕 “无用阶级” 扩大化。这些挑战直指治理能力的短板。例如书中提及某车企的产线传感器可实时优化供应链,却因部门数据壁垒导致故障响应延迟 3 小时 —— 当技术跑赢了组织进化的速度,这时候遇到的,才是真正的意义上的瓶颈。当欧美学者还在辩论 “数据是否颠覆资本” 时(如维克托・迈尔 - 舍恩伯格在《数据资本时代》中的猜想),本书作者们已又向前跨出了一大步:将数据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语境下解剖。这种 “实践先行” 的叙事,恰是本书最大价值。它既非预言,也非教科书,而是一份动态路线图 —— 随着国家数据局挂牌、“数据资产入表” 准则试行,书中诸多设想正加速走向现实。在 2025 年全球数据竞争白热化的关口,这种紧扣制度创新的写作堪称及时。若说缺憾,或许是对 “个体数据权益” 探讨稍显单薄 —— 当数据成为资本,普通用户如何避免沦为 “数字佃农”?这或是未来版本待补全的一笔。说到底,数据文明的胜负手,其实并不在算法上,而是在规则。当美国用科技巨头收割全球数据红利,欧洲以隐私保护筑起数字城墙,咱中国则是选择了一条独特的路径 —— 通过顶层设计将数据转化为国家战略资产。故我们可以乐观的认为,未来十年的经济版图,将由那些能率先将数据资本 “制度化” 的国家来主导。而咱中国,正在这场静悄悄的变革中押注自己的未来。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