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部对于证券市场内幕交易法律制度的研究专著。

内容简介

全书从法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交叉学科的研究视角,采用法教义学、比较法学、法经济学和实证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全面和深入地剖析了内幕交易的发生情况和背后原因,法律规管的理论基础和具体规则等重大问题。

本书从成本和收益的路径分析了内幕交易问题频发的环境原因,并通过访谈调查的方式考量了内幕交易影响金融市场和相关主体行为模式的效果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法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国际上不同法域的内幕交易法律制度的异同,包括理论进路、核心构成要件以及民事赔偿等各种法律责任形式,并采用定量回归统计的研究方法对于中国内幕交易规管三十年的经验进行了系统性的检讨,为我国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提供了建议。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一章 引论
  • 第二章 内幕交易在中国:发生情况与规管框架
  • 2.1 证券市场概述
  • 2.1.1 证券市场的发展
  • 2.1.2 证券市场的特征:股票的种类
  • 2.1.3 证券市场规管机制
  • 2.2 内幕交易的规管
  • 2.2.1 内幕交易规管机制的历史演变
  • 2.2.2 中国内幕交易法律制度的特点
  • 2.2.3 中国内幕交易法律制度的问题
  • 2.3 内幕交易的发生
  • 2.3.1 内幕交易案件
  • 2.3.2 内幕交易的现实发生情况
  • 2.3.3 中国内幕交易行为的特征
  • 第三章 内幕交易缘何猖獗:成本与收益的分析视角
  • 3.1 导言
  • 3.2 收益
  • 3.2.1 直接的金钱收益
  • 3.2.2 其他利益
  • 3.3 成本
  • 3.3.1 运作成本
  • 3.3.2 隐蔽性强,查处率低
  • 3.3.3 违法成本太低
  • 3.4 结论
  • 第四章 内幕交易的经济效果:利弊分析
  • 4.1 导言
  • 4.2 内幕交易经济效果的理论争议
  • 4.2.1 积极或有益的效果
  • 4.2.2 消极或有害的效果
  • 4.2.3 总结
  • 4.3 内幕交易经济效果的访谈发现
  • 4.3.1 内幕交易的有益效果
  • 4.3.2 内幕交易的危害后果
  • 4.3.3 对于访谈结果的分析
  • 4.4 结论
  • 第五章 内幕交易规管理论:比较法的分析
  • 5.1 导言
  • 5.2 中国的内幕交易规管:理论及其问题
  • 5.3 内幕交易规管理论:美国经验
  • 5.3.1 成文法的规定
  • 5.3.2 信息机会平等理论
  • 5.3.3 以信义义务为基础的理论:古典理论与盗用理论
  • 5.4 对中国的建议:信息机会平等理论抑或以信义义务为基础的理论?
  • 5.4.1 以信义义务为基础的理论不适合中国
  • 5.4.2 对信息机会平等理论的采纳
  • 5.5 结论
  • 第六章 内幕交易的基本构成要件
  • 6.1 引言
  • 6.2 中国规管内幕交易的法律体系
  • 6.2.1 基本的法律框架
  • 6.2.2 禁止短线交易
  • 6.3 内幕人员
  • 6.3.1 内幕人员定义的批判性分析
  • 6.3.2 完善建议:澳大利亚“信息联结”的立法例
  • 6.4 内幕信息
  • 6.4.1 概要
  • 6.4.2 重大性
  • 6.4.3 内幕信息未公开性的认定
  • 6.5 主观要件
  • 6.5.1 引言
  • 6.5.2 知悉内幕信息
  • 6.5.3 利用内幕信息:美国的“持有说”与“利用说”之争
  • 6.5.4 结论
  • 6.6 规管的证券类型
  • 第七章 内幕交易的民事责任
  • 7.1 导论
  • 7.2 中国内幕交易的私法救济
  • 7.3 证券欺诈行为损害赔偿金的计算方式
  • 7.3.1 面对面交易中损害赔偿金的计算
  • 7.3.2 损害赔偿金计算方法的分析
  • 7.4 适格的原告
  • 7.4.1 如何确定适格的原告
  • 7.4.2 因果关系:内幕交易行为对个人投资者的损害
  • 7.4.3 对中国立法的完善建议
  • 7.5 结论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续章: 中国内幕交易规管三十年(1990—2020):检讨与完善
  • 一、 导言
  • 二、 研究背景和问题
  • (一)构成要件和法律渊源
  • (二)法律责任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和数据收集
  • 三、 内幕交易执法的特征:描述统计
  • (一)总体情况:案例数量和类型
  • (二)内幕人员的类型
  • (三)内幕信息的类型
  • (四)内幕交易行为的类型
  • (五)违法收入的计算
  • 四、 内幕交易执法的强度:比较法角度
  • (一)总体特征
  • (二)各类处罚的强度
  • (三)整体处罚的强度
  • 五、 内幕交易执法的强度及其影响因素:多元回归
  • (一)研究假设与检验模型
  • (二)行政罚款的影响因素
  • (三)监禁刑期的影响因素
  • (四)行政/刑事处罚总值的影响因素
  • 六、 实证结果分析与建议
  • (一)主要实证发现及其意义
  • (二)对于2019年《证券法》修订的评价
  • (三)完善建议
  • (四)未来课题
  • 附录1: 实证研究方法
  • 附录2: 中国内幕交易案件统计表(截至2003年)
  • 参考文献
  • 案例
  • 重要法律术语中英对照表
  • 2005年《证券法》和2019年《证券法》条文序号对照表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