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全景展现王安石变法全过程,带你沉浸式体验大宋之变。

内容简介

为何一场基于“民不加赋而国用足”良好愿望的宏大改革最终走到了初衷的反面?为何在变法者眼中本为“利民”的政策却一步步地蜕变为“害民”的恶政?为何一位清廉高洁、富有才智的治国能臣会在后世士大夫的口中成为北宋败亡的“罪魁祸首”?

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极具转折性及影响力的事件之一,从政治、经济、军事到教育、风俗、人心;从中央、各部、州府、县镇到乡村,变法深入到了国家社会的每一个环节、阶层和群体,本书全景式地展现了新法推行过程中遇到的悖论、陷阱与困境,非常独到地分析了各类利益群体的反应和行为,深入部析了政策失效的根本原因,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普遍性。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如何重新认识王安石变法?作者运用美国社会学家“非预期结果”这一现代社会学理论,围绕“为什么好政策交成了办坏事”这一核心问题,对这场声势浩大的“变法”进行了具有现代意涵的解读。

作者充分运用史料,生动地阐述了王安石变法的背景、理念、经过和结果;更采用了社会学的综合政策分析工具,分析变法涉及的人的问题、制度问题与政策环境的问题,探究变法政策在基层的执行效果及其反馈,解读变法政策失效的原因及后果。

目录

  • 版权信息
  • 引言
  • 第一章 从基层调查谈起
  • 一封奏章引发的争斗
  • 关键时刻
  • 难以信服
  • 基层来人了
  • 小人物的命运
  • 第二章 新皇帝的梦想
  • 素有大志
  • 钱袋空空
  • 能干的人不多
  • 添乱的人不少
  • 寻找英才
  • 第三章 王安石其人
  • 伤“仲永”的少年
  • 小县治理
  • 抵制政令
  • 成功的逻辑
  • 地方做官二十年
  • 经术正所以经世务
  • 明妃曲
  • 第四章 一元复始
  • 处于历史转折点上
  • 盛世危机
  • “八使”调研
  • 敢为天下先
  • 唇枪舌剑
  • 争议焦点青苗法
  • 条例司被废
  • 基层又来人了
  • 王安石用人
  • 支持者如何变成了反对者
  • 第五章 战犹酣
  • 西北危急
  • 东明县群访事件
  • 交钱免役
  • 市易法的“生意”
  • 上香引起的彻查
  • 挟官府而为兼并
  • 政策调整引来的祸
  • 第六章 大宋军事
  • 保甲源起
  • 真实目的
  • 一个保丁的生活轨迹
  • 兵马大计
  • 平戎策
  • 理财之法
  • 第七章 一叶知秋
  • 天涯沦落人
  • 青州故事
  • 齐州烟云
  • 杭州美景
  • 陕西风雨
  • 地方主义的代表
  • 官家主义
  • 第八章 天灾人祸
  • 又是旱灾惹的祸
  • 借灾说事
  • 权力诱“祸”
  • 契丹渔利
  • 内部分裂
  • 辞相之后
  • 第九章 独掌天下
  • 巨大财富
  • 异论相搅
  • 皇帝亲自改革
  • 五路伐夏
  • 永乐城惨败
  • 宋神宗之死
  • 势同水火
  • 新法变质
  • 第十章 千古功过
  • 古代如何看?
  • 近代如何看?
  • 现代如何看
  • 外国如何看
  • 理想与现实之间
  • 后记
  • 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6
1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有的事确实急不来

    王安石推行的新政背后,蕴含着崇高的理想。诸如方田均税法、青苗法、均输法、市易法等,旨在构建一个抑制兼并、实现社会上下富足的愿景;保甲制度则是为了打造一个兵农结合、具备自卫能力的社会;而兴办学校、改革科举,意在构建一个开明、合理且教育普及的社会。这些均是顺应时代需求的革新举措。然而,问题在于实施时过于急功近利,导致弊端丛生,且法律虽好,却难以自行运转。王安石最大的失误,起初源于他性格上的偏执,常因小事而失去公众的支持。像推行新法这样复杂而庞大的工程,需要广泛的人际支持,但他却刚愎自用,不惜破坏原本良好的人际关系。正直之士不愿与他合作,于是小人趁机而入,世人或许误以为王安石周围尽是谄媚逢迎之徒,这其实也是时势所致。史书记载,王安石执政期间,忠厚老成之人被视为无能而被排斥,狡黠机敏之人则被重用;坚守道义、忧虑国事者被视为流俗,而违背常规、损害百姓者却被赞为通达时变。“法律本身并无不善,问题在于执行之人。” 熙宁变法的失败,这一症结尤为关键。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次功败垂成的变法

      王安石变法应该算是中国历史上争议最大的一次变法,古今中外各路英雄豪杰都对此进行了褒贬不一的评价,时至今日仍然无法达成共识。赞成他的人称他为资本主义的先行者,甚至称之为 “三代以下惟一之完人”。反对他的人则把他看作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的异端、北宋灭亡的历史罪人、历史上真正的 “小人”。个人认为,王安石提出的 “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 的理念超越了当时的时代,他和宋神宗主导的熙宁变法最终失败有多重原因。一是个人层面,王安石性格坚定,不允许反对的声音存在,让他错失了一些在变法过程中适时纠偏的机会,加上他选人用人不当,造成了变法派内部的分裂乃至反叛。二是时势层面。王安石曾提出 “缓而图之,则为大利;急而成之,则为大害”,认为变法缓行会有利,急进害处多。但是北宋周边局势的动荡造成了宋神宗急于凭借变法的成果来抵御外部压力,从而在富国的过程中带来了政策的失真,给普通百姓套上了沉重的枷锁。三是最为根本的体制层面。变法措施由 “惠民政策” 变为 “逐利行为”,导致产生这种偏差或目标偏离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源于专制权力,在没有约束权力的机制下鼓励官吏求利,权力不但顽固地不肯退出市场,反而强化对市场自由交换的压制和控制,造成了普遍的腐败寻租活动的基础,导致吏治更加腐败,造成与当初设想不同的后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喜欢就某一具体历史事件深入细节描写

        今年看了好几本这类书,总是欲罢不能,许焯云老师粗线条的历史对我历史小白读起来就特别吃力,也很难坚持如下去。学习历史就像串珍珠项链,只有先收集足够多的珍珠才能串成一条项链。用 10 年时间编四条珍珠项链。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