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本全面了解美联储内部运作与21世纪货币政策的著作。

内容简介

近年来全球经济、金融形势发生剧烈变化。在新冠肺炎大流行的背景下,全球经济面临高通胀、大衰退,甚至存在新一轮金融危机的风险。如何以史为鉴、研判形势、防范系统性风险,是摆在各国面前的重要问题。

本书梳理了从战后早期到现在美联储的运作与演变,以及历任美联储主席的决策,解读其需要应对的不断变化的经济和政治环境,总结美联储应对历次金融危机的经验与教训,审视当前的争议,并前瞻性地思考未来美联储的作用,以及21世纪全球货币政策和维护金融稳定政策的前景。

目录

  • 版权信息
  • 导读 一本了解美联储货币政策决策历史演进的好书
  • 前言
  • 第一部分 通货膨胀的起落
  • 第一章 大通胀
  • 第二章 伯恩斯与沃尔克
  • 第三章 格林斯潘和繁荣的20世纪90年代
  • 第二部分 全球金融危机和大衰退
  • 第四章 新世纪与新挑战
  • 第五章 全球金融危机
  • 第六章 新的货币制度:从QE1到QE2
  • 第七章 货币政策的演化:QE3和缩减恐慌
  • 第三部分 从加息周期到新冠肺炎大流行
  • 第八章 进入加息周期
  • 第九章 鲍威尔和特朗普
  • 第十章 新冠肺炎大流行
  • 第四部分 前路漫漫
  • 第十一章 2008年之后美联储的工具箱:量化宽松和前瞻性指引
  • 第十二章 美联储的工具箱足够了吗
  • 第十三章 强有力的政策:新的工具和框架
  • 第十四章 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
  • 第十五章 美联储的独立性及其社会角色
  • 致读者
  • 致谢
  • 资料来源说明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3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除了经济问题,伯南克在书中还强调了央行保持独立的重要性。不仅是指独立于政策和政治人物,也要独立于社会舆论,做出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发生大通胀,就跟当时的美联储主席伯恩斯屈从于政治压力有关。而在 2008 年的金融危机以及经济救助中,伯南克作为美联储主席也面临各种压力,但他始终坚持以学术为依据,以事实为基础,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最终取得了成功。这同样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本全面了解美联储内部运作与21世纪货币政策的著作

      【8 级,350k】通常来说一个政府部门如果对政策和社会影响非常重大,那么它几乎是不可能保持独立性的,比如中国的央行、食药监局就受到了中央政府非常严重的影响。但是偏偏美国存在同样的两个机构 —— 美联储和 FDA,它们在巨大的政治冲击下依然保持了非常好的专业性和独立性。它们是如何独善其身的?它的 “大脑” 是如何工作的?特朗普有多大能力影响这两个机构的独立性?如果它们的独立性丧失,会有什么样严重的后果?这也是我这段时间非常关注的问题。而这本书很好地解释了美联储是如何保持独立性和专业性的。如果把美联储看作一个人,那么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和美联储主席无疑就是它的大脑了。本书的作者正是 2008 年金融危机时期在位美联储主席的本・伯南克,而且本书包含了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每一任美联储主席的决策线,从而我们可以一窥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央行究竟是怎么想的。美联储是一个刚刚成立了一百年的机构,在金本位失效之前,它受到最大的冲击就是 1929 年的大萧条。当时年轻的美联储可以说 “毫无经验”,它没能做好 “最后贷款人” 的角色,也没有足够的手段阻止金融体系的崩溃,甚至某种意义上来说,大萧条的导火索正是美联储为了抑制潜在通胀而暴力加息。在此后的 30 多年,美联储在控制物价和失业率方面可以说毫无作为(其实也没啥可做的),直到 1966 年美国的通胀抬头,最终导致 1971 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元从金本位蜕变为法币,突然将美联储从幕后推到了台前,被授以了只手遮天的能力。此后从伯恩斯到沃尔克,从格林斯潘到伯南克,再到耶伦和现在的鲍威尔,每一任美联储主席都在为通胀和就业率而使出浑身解数,也在各种泡沫、危机、政府换届下快速成长。刚刚接手这个 “烂摊子” 的美联储手中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政策依据就是菲利普斯曲线 —— 通胀和失业率的反比曲线。然而美联储碰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这个曲线在 1970 年 “失效了”,也就是外源性通胀导致的滞涨。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时候,伯恩斯选择了保就业而容忍了高通胀,这导致经济陷入了一片混乱,美联储的信誉跌入谷底,人们觉得通胀再也不会回到正常水平了。沃尔克接替伯恩斯之后第一件事就是通过暴力加息强行压制通胀,即使短期内失业率飙升,这极大恢复了美联储的信誉,也暴露了通胀问题的复杂性:它不止受到供需关系影响,而且人们对通胀的预期本身就会影响通胀。在菲利普斯曲线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美联储想要控制通胀和失业率的努力更像是搞 “玄学”,“打太极”,而沃尔克的继任者 —— 格林斯潘正是一个打太极的高手。格林斯潘治下的美国经济顺利挺过了 1987 年和 2000 年两次泡沫破灭,持续 20 年保持了美国经济的低通胀、高增长、低失业率。他似乎拥有很好的平衡能力,也进一步稳固了美联储的信誉基础。然而不可能每个人都是 “打太极” 的高手,一个如此重要的机构的主席不能靠打太极延续它的信誉,伯南克对美联储最大的贡献就是将这种 “玄学” 逐渐变成了一种 “制度” 或者说 “工具”。伯南克 2006 年刚上任不久便碰上了 2008 年的次贷危机。不同于 1970 年代的 “滞涨” 危机,这次是严重的通缩螺旋,中性利率快速接近有效下限,传统的政策工具箱全部失效了。伯南克学习了日本、欧洲和近现代央行的历史,开发了美联储最重要的两项工具:QE(量化宽松)和前瞻性指引。后续的研究表明二者在接近有效下限的时候可以为提供额外的 3 个百分点的刺激。而在伯南克的治下,美联储从一个 “黑箱” 逐渐走向了公众视野。美联储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新闻里,它的决策越来越公开、透明,它的职责也从 “控制市场” 变成了 “寻求市场和国会的理解和配合”。从这一刻开始,美联储的独立性和信誉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即使没有宪法的保护,人们也愿意尊重美联储的专业性,因为人们更相信它的决策有理有据,而不是白宫和财政部的白手套。后面的耶伦和鲍威尔更是进一步延续和加强了这种独立性。本书最后的一部分就是对 21 世纪货币政策的展望。随着国际资本自由化(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美国经济也越来越多地受到地缘政治和世界其他地区金融风险的影响(比如墨西哥债务危机、俄罗斯国债违约等),美联储不仅要关心美国自己的经济,也要考虑美国和世界经济的双向影响。美国的金融市场越来越不稳定,美联储急需扩充自己的 “工具箱”,它讨论了目前其他国家使用过的几个手段:放宽 QE 对金融资产的购买限制、融资换贷款计划、负利率、收益率曲线控制等。虽然这些手段还没有进入工具箱,但美联储对这些手段的效果和后果已经有了深刻的理解,必要的时候它完全可以利用和国会、市场的良好信誉快速扩充需要的工具。而美联储对通胀的理解也远远超过了菲利普斯曲线、前瞻性指引。它拥有了多种评估通胀目标的数学工具,比如平均通胀、灵活平均通胀等。在危机之后,美联储为了预防下一次危机,制定了更明确的美国宏观审慎政策 —— 严格的银行资本标准、压力测试、有序清算权等。它还提出了美联储不应用货币政策积极应对泡沫的三个理由 —— 无法很好地识别泡沫、对货币政策与稳定风险之间的理解还不够、货币政策无法精准控制 “杀伤范围”。因此它也提出财政政策是对货币政策的一种很好的补充。最后,这本书讨论了为什么美联储不应该更 “鹰派”,因为数学模型的结论是鹰派的成本是大于收益的。与此相比,鸽派主张的监管和宏观审慎政策是目前对抗金融不稳定的最有效的方法。有人说 21 世纪文科已死,但读完这本书,我反而认为文科其实比理科更加重要,因为社会不是按照理科的定义运行的(比如菲利普斯曲线),而是按照文科的框架运行的(比如前瞻性指引和透明公开的决策框架)。当一个国家逐渐放弃文科的时候,它的决策水平、机构的专业水平就会快速倒退,结果就是:即使国家拥有很好的理工技术,也无法维持长期的繁荣和和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21世纪货币论

        可能是我还没有达到那个境界,整体读下来没有太多收获。无论是什么通胀率,还是失业率…… 不知道是因为以美国为背景的原因还是个人能力原因,感觉后者居多。阅读本书是因为以下四点:1. 2022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获奖新作 2. 伯南克货币理论及政策精粹,搭建 21 世纪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框架 3. 金融危机、经济衰退、大通胀、大通缩是当前全球关注的经济重点和难点问题。“在可预见的未来,金融不稳定将是 21 世纪各国央行行长关注的核心问题。”4. 伯南克的从政经历及其任职美联储以来的政策观察,将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不仅是经济学者不可或缺的研究参考文献,而且对于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特别是理解全球金融动荡及其政策走向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一本于我而言收获较少的书籍。

          1
          1
        • 查看全部12条书评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