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从详尽的史料和严谨的论证出发,详细分析明清时期的贞女现象,与中华帝国晚期的政治、文化、思想变迁之间的全面渊源关系。

内容简介

明清时期,数以千计的年轻女子抗拒父母的权威,终生忠贞于她们的未婚夫,很多以寡妇的身份终其一生,有的为未婚夫自杀殉死。

贞女现象引发了中国历史上关于礼与女德的最激烈、最持久的意识形态争论。本书旨在对贞女现象作一历史描述,并探讨赋予其意义的、反过来又被它所影响的明清社会和文化。

通过勾勒贞女现象之形成、发展轨迹以及国家和社会对它的反应,本书试图对贞女现象与帝国晚期的政治、文化、思想变迁的关系达成较全面的了解,并通过判析围绕着贞女现象的矛盾冲突,揭示年轻女子与其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本书最根本的目的在于探索贞女的情感、理想和生活历程,并由此解释是什么影响了这一时期年轻女性的性别身份,以及她们如何看待和表达尊严、责任、爱情。

目录

  • 版权信息
  • 凤凰文库学术委员会委员
  • 出版说明
  • “海外中国研究系列”总序
  • 译者的话
  • 致谢
  • 引言
  • 贞女现象的背景与本文讨论的核心问题
  • 贞女现象与明清历史
  • 贞女与明清的家庭
  • “为什么”的问题
  • 本书的资料问题
  • 第一部分 历史
  • 第1章 道德英雄主义与崇尚极端:明朝(1368—1644)
  • “贞”和“贞女”
  • 早期故事
  • 话语变化:宋元时期
  • 明朝的国家政策
  • 追求新奇与极端的文化
  • 政治动荡与道德英雄主义
  • 女性的忠贞与男性的忠诚
  • 第2章 聚焦于贞女:17世纪
  • 赞美殉死
  • 清初文人对贞女的赞美
  • 雪棠纪
  • 宋典事件
  • 王秀文传奇
  • 朝代危机和贞女象征
  • 不合作者
  • 复明分子在行动
  • 效忠清廷
  • 第3章 表彰贞女的国家和社会网络:18—19世纪
  • 旌表和满族的民族身份
  • 禁殉政策及其妥协
  • 对贞女的旌表
  • 地方政府的奖励
  • 文人歌咏和征文
  • 建 祠
  • 地区差异
  • 第二部分 选择
  • 第4章 劝阻:贞女的母家与夫家
  • 守贞——唯一的出路?
  • 贞女的阶级与教育背景
  • 父母—女儿的冲突
  • 矛盾的责任:贞与孝
  • 面对“抗命”的女儿
  • 父母威逼的问题
  • 应对不寻常的“儿媳”
  • 立 嗣
  • 务实的新策略
  • 第5章 为理念而献身:选择殉节
  • 选择死亡
  • 风光的自杀:奔殉
  • 为名而自杀?
  • 自杀行为的文化象征
  • 义:不容推卸的责任
  • 幼年订婚的心理影响
  • 包办订婚中的“情”
  • 相聚于另一个世界
  • “美丽的想法”从何而来
  • 第6章 年轻的生命,漫长的旅程:贞女的生活
  • 婚 礼
  • 特殊的儿媳
  • “处女母亲”
  • 贞女的行为规范
  • 枯井波澜
  • 性的问题
  • 伸张正义
  • 当地精英和贞女的娘家
  • 第三部分 意识形态
  • 第7章 古礼与新解:关于贞女的争论
  • 归有光与明朝的贞女争论
  • 清初的争论
  • 著名的乾嘉学者加入讨论
  • 在考据圈子之外
  • 儒家经典注释中的争论
  • 合葬的问题
  • 中庸之道——平衡道义与礼仪
  • 父兄笔下的贞女
  • 结论
  • 附录 《钦定大清一统志》中所录的贞女(四库全书版,按府划分)
  • 参考书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出版方

江苏人民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成立于1953年1月,国家一级出版社,首批“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之一,是具有深厚历史积淀和众多图书品牌的综合性出版社。年均出版图书1000余种,承担多项国家重点出版项目。先后有400余种图书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奖,其中17种图书21次获得国家级大奖。 近年来出版的《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少儿书系》(108卷)、《中国近代通史》(10卷)、《南京大屠杀史料集》(55卷)、《西方哲学史》(8卷)、《现代经济词典》、《中国人民解放军简史》(2卷)、《世界现代化历程》(6卷)、《资本主义理解史》(6卷)、《中国佛教通史》(15卷)、《中国古城墙》(6卷本)等一大批重点图书,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赞誉,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流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基地、大众出版创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