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这本书回应了普通话与方言话语次序背后的问题,即普通话是20世纪中国政治的衍生品,亦是形塑“现代中国”的关键元素。

内容简介

为什么普通话一定比方言正式?为什么北方人天然比南方人会说普通话?普通话与方言的纷争长达半个世纪,这种纷争既体现于各地对于本土方言(尤其是南方方言,例如粤语或沪语)的保护行动上,也体现在义务教育课本用“姥姥”替代“外婆”称谓引发的争论里。

王东杰认为,今日的普通话的形成与制定“标准”语言的权力次序有关。民国时期,北京语音在国语标准音上取得了压倒式的胜利,而在南方语言片区里,江浙地区的话语权又比福建、两广地区强。国语奠定了中央的统治权力,架构于地方方言之上,象征的是民族国家意识的下移。而即使民国的“国语”到现在已经成为了“普通话”,这一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的权力局势也并没有改变。更有趣的是,现在地方政府乐意将方言文化作为文化遗产加以推广,在某种程度上更加重了语言的“遗产”性质,而并非试图在下一代的教育中使其重获真正的生命力。

目录

  • 版权信息
  • 导言: 语言与历史
  • 一、语言与民族主义
  • 二、国语运动研究诸面相
  • 三、国语运动小史
  • 四、论域的展开
  • 五、史学视域中的语言史
  • 第一章 从文字变起: 清季社会思潮与切音字运动的兴起
  • 一、文字与富强
  • 二、中西学战与切音字运动
  • 三、言文合一的文字观
  • 四、文字与进化
  • 五、余论
  • 第二章 一个国家,两种文字: 切音字运动中的“国民”与“国粹”
  • 一、造就“国民”
  • 二、“保存国粹”与切音字运动
  • 三、“简字”不“简”
  • 四、余论
  • 第三章 声入可否心通: 切音字运动与“国语统一”思潮的纠结
  • 一、“声音文化”与切音字运动的兴起
  • 二、切音字运动与“语言统一”的提出
  • 三、一步到位与“两次办法”
  • 四、余论
  • 第四章 文字起于声音: 汉语拼音化思想对“因声求义”说的继承式颠覆
  • 一、因声求义
  • 二、因声造字
  • 三、以继承传统的方式与传统决裂
  • 四、余论
  • 第五章 废汉字以救汉语: 白话文运动与汉语拼音化论证策略的调整
  • 一、“仅废中国文字乎?抑并废中国言语乎?”
  • 二、“打破不进步的字,讲天天进步的语言”
  • 三、“汉字配文言,拼音字配语体”
  • 四、结论
  • 第六章 “返为自主国”: 汉语进步论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认同、政治理想
  • 一、语言学形态分类法及其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 二、中国语言学家对问题的再定位:胡以鲁的观点
  • 三、中国语言学家对问题的再定位:其他语言学家的例子
  • 四、对汉语先进论的否定及另一种语言进化观
  • 五、余论
  • 第七章 “代表全国”: 国家建构与国语语言标准的论争
  • 一、独用京话与会通异言
  • 二、取决于“多数”
  • 三、采用“活语言”
  • 四、反对“北平话”
  • 五、结论
  • 第八章 汉语是“一个”: 国语运动与汉语“方言”的确立
  • 一、“方言”的语义内缩
  • 二、论证汉语方言同源性
  • 三、“当代”导向与历史寻索
  • 四、左翼文化人的意见
  • 五、余论
  • 第九章 “打折”的统一: 国语运动中的“不统一主义”
  • 一、“国语不统一主义”的提出
  • 二、“双语”制的实践
  • 三、改良的“蓝青官话”
  • 四、文化传统与中国特色
  • 五、余论
  • 第十章 必也正名乎: 现代政治与标准语的名相嬗替
  • 一、从“官话”到“国语”
  • 二、“普通话”对抗“国语”
  • 三、“普通话”的胜出
  • 四、结论
  • 结语: 国语运动与现代中国
  • 一、国语运动与民族国家:对外和对内
  • 二、国语运动与“现代性”
  • 三、文字与语言:国语运动的中国特色
  • 附录 清季切音字方案一览表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 加载中...

出版方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的核心企业,成立于1980年,是以教育出版为主体、以专业出版和大众出版为两翼的综合性出版社。30多年来,北师大出版社始终坚持“传播科学真理,促进教育创新”、“弘扬中华文化,共享世界文明”的出版理念,出版图书万余种,发行量达15亿册,出口图书近千种,百余种图书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积累了丰富的出版资源,形成了知名的图书品牌,在中国出版界、教育界、学术界享有盛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