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产业承接地工业园区产城融合研究》为承接地工业园区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内容简介

本书基于我国产业区际转移的背景,具体分析了承接地工业园区的产业承接效应以及产城融合动因,认为产业承接会带来资本注入、技术进步、制度变革,而这些是工业园区产城融合的重要动力因素,从而构建了工业园区产业转移、产业承接与城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框架,通过这一框架的研究,对产业承接地工业园区的发展阶段、功能定位、产业选择等进行理论分析,为丰富产业转移和产城融合理论做了探索和尝试,并为承接地工业园区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目录

  • 版权信息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
  • 一 相关概念
  • 二 理论依据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外的研究
  • 二 国内的研究
  •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之处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三 研究创新之处
  • 第二章 产业承接地工业园区产城融合理论
  • 第一节 工业园区产业转移和承接的作用机理
  • 一 产业联动促进内地开放产业体系形成
  • 二 工业园区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
  • 三 产业迁出黏性的约束机制
  • 四 产业承接与产业内生性发展
  • 第二节 工业园区产业承接的产业类型与产城融合的必然性
  • 一 工业园区成为产业承接的有效载体
  • 二 产业承接类型及结构优化
  • 三 产城融合促进产业内生性发展
  • 第三节 工业园区产业化与城市化的匹配度
  • 一 人本导向
  • 二 功能融合
  • 三 结构匹配
  • 第四节 工业园区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互动机制与规律
  • 一 工业园区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互动的基本机制与影响因素
  • 二 工业园区与城市功能互动的阶段演进
  • 三 工业园区与城市功能互动类型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产业承接地工业园区产城融合的实践
  • 第一节 产业承接地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现状
  • 一 产业引领城市发展的现状
  • 二 城市带动产业发展的现状
  • 三 产城融合发展与人口集聚现状
  • 第二节 产业承接地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程度评价 ——以江西工业园区为例 在分析了产业承接地工业园区产业引导城市发展和城市带动产业发展后,接下来,我们将分析产业承接地产城融合发展的程度问题。
  • 一 产城融合系统要素结构
  • 第三节 产业承接地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中的问题及原因
  • 一 要素融合方面
  • 二 功能融合方面
  • 三 空间融合方面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承接地工业园区产城融合效应
  • 第一节 人口吸纳效应
  • 一 人口吸纳效应分析方法——向量自回归分析
  • 二 人口吸纳效应回归结果分析
  • 第二节 就业改善效应
  • 一 分析方法——灰色关联分析
  • 二 灰色关联度结果分析
  • 第三节 区域经济拉动效应
  • 一 产城融合对区域经济拉动的作用机理
  • 二 产城融合对区域经济的总体影响
  • 三 产城融合对产业承接地经济拉动的实证分析
  • 第四节 产业升级效应
  • 第五节 出口扩张效应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政府在承接地工业园区产城融合中的作用
  • 第一节 政府作用的理论基础
  • 一 市场失灵以及政府失灵
  • 二 新形势下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与定位
  • 三 承接地工业园区的政府角色与产城融合
  • 第二节 工业园区产城融合过程中政府发挥作用存在的问题
  • 一 政府越位,行政手段干预市场行为
  • 二 政府错位,各类产业、城镇规划不一,重复建设
  • 三 政府缺位,政府在产业建设与城镇化投入的博弈选择,导致公共物品供给的低效
  • 第三节 政府推动产城融合的总体思路与政策措施
  • 一 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需要科学的顶层设计
  • 二 产业承接地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需要多规合一
  • 三 加快土地制度改革创新
  • 四 工业园区投融资制度改革创新,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
  • 五 产业承接地地方政府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和建立创新创业机制
  • 六 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注重环境保护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产业承接地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典型案例及启示
  • 第一节 国际案例
  • 一 德国南威斯特法伦工业区
  • 二 美国桑迪亚科技园
  • 第二节 国内案例
  • 一 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
  • 二 南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 三 长沙高新技术开发区
  • 四 郴州经济开发区
  • 五 澎湖湾工业园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产业承接地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实现路径与保障措施
  • 第一节 产业承接地工业园区产城融合的实现路径
  • 一 产业承接地工业园区产城融合的模型
  • 二 产业承接地工业园区产城融合的路径理论论述
  • 第二节 产业承接地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具体的实现路径
  • 一 国家级工业园区产城融合的实现路径
  • 二 省级工业园区产城融合的实现路径
  • 第三节 促进产业承接地工业园区产城融合的保障措施
  • 一 组织领导
  • 二 规划引领
  • 三 政策扶持
  • 四 标准建设
  • 五 推进机制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研究不足及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及展望
  • 附录
  • 附录一 “国家级园区产城融合”考核验收细则
  • 附录二 “省级工业园区产城融合”考核验收细则
  • 参考文献
  • 致谢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8
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产业园区到产城融合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1033 本(306)#《产业承接地工业园区产城融合研究》🚢城镇化的发展使得城市的面积扩大,工业园区、新城以及新区出现,空间城镇化特征明显。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到,这些地区出现产业与城市两者割裂发展,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速度不相匹配。缺乏相应的产业支撑或城市支撑,出现产城分离的现象,导致新城、工业园区未实现产城融合发展。🚢工业园区作为城市产业的空间物质载体,发展迅速。目前我国已形成由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边境经济合作区、旅游度假区、生态经济区等不同种类,国家级、省级、市级等不同级别构成的遍及各地的格局。🚢从数量上看,据商务部统计,目前已有 478 个国家级开发区,1170 个省级开发区,全国各类开发区或工业园区 22000 多个。从经济贡献率来看,以国家级经开区为例,2015 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77611 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 55577 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 20450 亿元,财政收入 14651 亿元,税收收入 13062 亿元,进出口总值 47575 亿元,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 11.5%、20.3%、6%、9.6%、10.5% 和 19.4%。而且,中西部地区工业园区近年来由于区域均衡政策的支持,后发优势明显,实力也较强。🚢工业园区又叫产业园区、开发区。最早出现于 19 世纪末,作为一种促进、规划和管理工业发展的手段在工业化国家出现,是各国普遍采用的区域发展政策工具。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的定义:“工业园区是在一大片土地上聚集若干工业企业的区域。它具有如下特征:开发较大的面积,大面积的土地上有多个建筑物、工厂以及各种公共设施和娱乐场所,对常驻公司、土地利用率和建筑物类型实行限制,详细的区域规划对园区环境规定了执行标准和限制条件,为履行合同和协议、控制与适应公司进入园区、制定园区长期发展政策与计划等提供必要的管理条件。”🚢产城融合是指在特定发展阶段下,产业、城市、人口三维基本要素围绕城市功能定位形成良性互动融合,最终实现产业、城市、人口、生态等多种要素均衡协调地发展。产业支撑体现在产业定位、产业布局、产业要素集聚等;城市化支撑体现在基础设施、功能设施以及产业园区配套等;以人为本体现在生态协调、充分就业、人居环境优良、智慧城市发展等。🚢产业转移,是指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某一地区或国家转移到另一地区或国家的一个经济过程(见图 2-1)。本书的 “产业转移” 是研究企业的经济行为。由于经济的发展引起了供给、需求以及各区域资源要素的变化,企业需要通过产业转移来规避经营成本的增加以便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产业承接带来技术进步,给产业内生性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技术是承接地追赶产业迁出地经济的主要驱动力,技术进步也是促进产业内生性发展的关键因素。从生产技术水平来看,一般产业迁出地企业要高于产业承接地,一方面,在示范竞争效应的作用下,承接地通过产业承接迫使同类企业加快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另一方面,在模仿效应的作用下,承接地通过仿制使产品移入企业进而实现技术进步。🚢工业园区为产业集群提供了场所,产业集群能将在某一地区众多的相关的企业集中共同发展。由于工业园区是政府规划区域,在这里大量企业集中,加上有政府的科学规划和各种良好的软硬环境,因此,园区内土地产出效率比较高。政府通过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土地、税收以及其他政策优惠等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和要素投入,将企业吸引过来,使得大量的要素快速集聚。园区管理部门通过设立行业协会和提供各种交流场所,加强企业间沟通,增加交流机会,规范行业内企业的竞争与合作的秩序。🚢城市是对产业的承载和支撑,在产业没有集聚、扩散的前提下,盲目造城不利于城市化的发展。产城融合模型中三个基本要素缺一不可,有产无城、有城无产、有城无人等都是不可持续发展的。但是,产、城、人三个要素同时具备并不意味着产城的融合,需要三者在空间、结构、功能上存在合理的匹配,不能一快一慢、脱节分离。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