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部有趣有料的文化名人轶事录,尽赏京味京范的自在从容好风度。

内容简介

书中所述二十多位文化名家,有张永和先生视为良师者,如周贻白先生、翁偶虹先生、张中行先生、吴祖光先生、汪曾祺先生、黄宗江先生、欧阳中石先生等;有张永和先生引为益友者,如谭元寿先生、高宝贤先生、李小春先生、苏叔阳先生、中杰英先生、杨晓雄先生、孙悦遐女士等。

对于每个人物,作者都记述了其机趣且不平常的故事,将他们的独特个性、才学风采、待人接物的范儿呈现于笔端,定格了一个又一个真实而灵动的瞬间,描绘出一幅当代中国文化名家生动的写意画卷。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辛勤的记录者
  • 壹 俯拜师门
  • 师恩难忘
  • 初谒恩师
  • 老师为学生捧场
  • 随访翁偶虹
  • 老师收藏的“三宝”
  • 恩师的交友
  • 恭说张中行
  • 忆我陪周贻白、吴祖光、张中行三位老师吃饭
  • 吴祖光、新凤霞的真爱情
  • 第一件 窃听电话
  • 第二件 椅子风波
  • 第三件 席梦思床垫
  • 老舍与北京曲剧的开端、当下和未来
  • 汪曾祺先生聊京剧名演员
  • 名小生姜妙香趣事
  • 还是姜夫子佚事兼及名小生刘雪涛
  • 梅兰芳和李万春谁最讲礼貌
  • 马盛龙队长尴尬的口令
  • 我自己的故事
  • 多说点儿汪曾祺老师的趣事
  • 首写京剧《范进中举》红了
  • 汪才子画马铃薯画谱绝了
  • 进了北京京剧团转运了
  • 有得便有失 均由不得他
  • 文似天成非可模
  • 星月溶溶一片情
  • 闲情绘出春色来
  • 悼师友
  • 吴祖光摊上了官司
  • 诸端怪异
  • 打上“官司”
  • 火花飞溅
  • 难了难结
  • 吴祖光法律顾问王耀亭深信法院会秉公而断
  • 新凤霞希望法院人人都是“马专员”
  • 吴祖光老师远行
  • 贰 文史名流
  • 我和张伯驹先生的三见面
  • 张伯驹先生何许人也?
  • 先说这第一次见面
  • 二见张伯驹先生
  • 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见张伯驹
  • 转说我党大才子振庭部长
  • 我与北京评书大家连氏父女之友谊
  • 必须说说欧阳中石的师生情
  • 殷殷师生情
  • 款款书友情
  • 阎肃和他的著作及其哥们儿
  • 词句深奥的并不一定就是好歌
  • 爱戏曲尤爱京剧
  • 半生心血塑江姐
  • 践行四力的史学大师
  • 著作等身 史界翘楚
  • 发奋读书 问心无愧 善于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
  • 学长讲他的努力
  • 崇年学长讲毅力
  • 大学长继续讲心力
  • 学长最后讲合力
  • 四十六年挚友的相聚和相离
  • 叁 梨园名伶
  • 谭门七世 独步梨园
  • 打根儿上说说谭志道
  • 天上掉下谭鑫培这么一颗星
  • 再讲个谭老板让大轴的实事儿
  • 承上启下谭小培
  • 四大须生之一的谭富英
  • 文武兼备的祖孙三代:元寿、孝曾、正岩
  • 九旬老人对京剧壮心未已
  • 最初相识谭元寿大哥 介绍人是一位大和尚
  • 贵客来到我家,正赶上我吃饭,窝头就臭豆腐
  • 谭元寿大哥请我看的几出戏
  • 谭门家风老礼依旧令人钦佩
  • 谭派大老生高宝贤这一辈子
  • 我为他改编整理了三个骨子老戏
  • 我所看过宝贤哥的戏是有阶段性的
  •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高兄的演艺高峰
  • 他向王瑞芝老师学习,达到了痴迷程度
  • 最得好评是宝贤哥的音配像
  • 在生活上我们是最好的朋友
  • 梅葆玖先生,您就是大师,世界级的!
  • 缅怀天之骄子著名京剧艺术家李小春
  • 张门桃李红蓉蓉
  • 勤勉出人才
  • 她已经不再“酷似”乃师
  • 一颗耀眼的梅派新星——白金
  • 肆 菊圃名编
  • “六戏斋主”翁偶虹
  • 八十年嗜戏如命黄宗江
  • 我眼里的中杰英
  • 我写苏叔阳先生,权做写他的祭文
  • 漫话郑振环
  • 长在艺乡
  • 失即是得
  • 一生写兵
  • 信奉生活
  • 才华横溢的多面手杨晓雄
  • 孙悦遐其人其事
  • 苦难童年
  • 玩火烧身
  • 时来运转
  • 连中三元
  • 秘闻琐事
  • 结束语
  • 过士行与“鸟人”
  • 伍 附录
  • 一位勤奋笔耕但又开窍通达的老剧作家
  • 一、不经意间成了周贻白先生的手把徒弟
  • 二、张老是个杂家,戏本外还写了一大堆别的
  • 三、张永和还是一位能写书出书的戏曲理论家
  • 四、张永和桃李满天下,他希望把恩师的本领传下
  • 张永和张大爷说:我命好,赶上了好时代
  • 后记 说《京派》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我还真挺喜欢听姜昆以前的相声。

    首先声明,这本书和姜昆、郭德纲、曲协、德云社没有任何关系,就算扩展一点,也就是涉及到一点点老舍先生作品的改编,以及北京曲剧和一些京剧名家的内容,但无论怎么扯也和我标题里写的内容无关,那我为啥要写这么个标题呢?因为全书的风格似乎把我带回了三十年前,我还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学生的时代,可以在电视里听到各个曲种的戏剧,也能在收音机里听到很多新相声,那时候马季、姜昆等诸位笑星还能为我们带来欢乐,而报纸和杂志里即使互相吵架和争论,也都维持着文人之间的那些公序良俗的底线。而对他人的艺术成就更是不吝赞美之词,最起码在那时候的出版物里看不到现在满屏的戾气和铺天盖地却难辨真伪、难分曲直的负面新闻。反正,无论现实有多艰难,我现在回忆那时的时光,是无忧无虑的,是阳光灿烂的,能想起来的全是美好的记忆。本书作者张永和先生,也许圈外的人可能不知道,但在自己的圈子里却一定是人人敬仰的大家,阅读本书的过程,书里面提到的这老几位,那可真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吴祖光、新凤霞、舒庆春(老舍先生)、汪曾祺、张伯驹、连阔如、欧阳中石、闫肃、阎崇年、谭元寿、梅葆玖、黄宗江、苏叔阳。。。不列了,书里提到的大家比这翻一倍都不止,只是很多大家并没有火出圈,即使我列出来的这老几位,年轻人估计一多半都不认识,我也是因为童年时家境还算殷实,母亲又喜好曲艺,最近两年我也算是读过几本书,所以对这些位大家并不陌生,才能读的津津有味。上次读书有这种感觉还是读叶永烈先生的著作《历史的绝响》系列呢。我喜欢那个时代的文章。无论是报刊还是杂志,无论是文学还是科技,曲艺还是影视,几乎都是褒奖之词,彼此谦逊有礼,即使意见不合,也罕有撕破脸的行为,可以言辞激烈,却要就事论事不做人身之攻击。那一代的大家,都经历过那场浩劫,劫后余生的人都觉得时间宝贵,都想在剩余有限的岁月中,留下一些功绩。所以都在争分夺秒。而彼时改开刚刚开始,民众的意识远没有一边倒的 “向钱看”,再加上被管怕了,所以各个谨言慎行,踏踏实实过自己的日子,所以在我印象中,单选岁月真是压力小,节奏慢,岁月静好。而我当时最喜欢听得相声,恰恰是不那么搞笑的高雅相声《时间与青春》《诗歌与爱情》和《想入非非》。这几段相声今天的年轻人一定不喜欢,而且也确实不那么搞笑。但却真的被我反复的拿来回味。一方面是有了童年记忆的加持,另一方面他确实符合我的价值观。而正是因为这份情感在,即使在近乎于全民诟病曲协,质疑姜昆的大环境下,作为郭先生的死忠,我却丝毫提不起批判姜昆先生的兴致。雅俗共赏这个词,本意是东西好,所以无论是什么层次认知水平的观众都能接受和喜欢,而我则想把这个认知反过来。作为一个曲艺爱好者,你能否做到雅俗共赏呢?即能接受今天流行的那种贴近观众生动有趣的相声,也同时可以品咂一下有教育意义的时代经典呢?能不能不非黑即白的去看待这个世界呢?你喜欢看八卦反转,是不是也可以接受一些正能量的温良恭俭让呢?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华文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成立于1987年,隶属于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华文出版社以人文教育、人物传记、宗教文化、统战文化等为主要产品线出版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