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真实地、历史地反映司徒雷登的一生。

内容简介

20世纪中叶,司徒雷登在中国产生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同时代在华的其他外国人……

他的一生是复杂而多面的。他既是一位传教士、神学教师,又是第一位见过孙中山并把辛亥革命作为中国的“独立战争”系统介绍到美国的人……

他既与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张学良、李宗仁等国民党高层人物关系甚笃,又曾是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座上客……

抗战时期,他因支持燕大师生的抗日活动而被日本宪兵关押了三年零八个月,其声望如日中天……

年逾古稀之际,他在中美两国舆论的一片赞誉声出任美国驻华大使,但由于执行了美国政府的扶蒋反共政策而受到毛泽东的谴责……

1949年,他拒绝随国民党政府南撤广州,并敦促美国政府率先承认其产党政权;毛泽东和周恩来曾秘密邀请他北上,但由于美国政府的反对,使中美国之间的高层接触稍纵即逝,他不得不带着遗憾无奈地离开生活了五十年的中国……

之后,他严词批驳“中华民国在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大陆”的旨在分裂中国的言论……

当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之时,他留下遗嘱,希望死后能够把骨灰葬回中国,与早逝的妻子相依相伴……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再版序言
  • 序言
  • 前言 一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 第一章 决定来华传教(1876—1908)
  • 一、 传教士的家世背景及与中国的渊源
  • 二、 加入美国学生志愿传教运动
  • 三、 重回中国
  • 第二章 在辛亥革命的硝烟中徘徊(1908—1918)
  • 一、 传教理念的转变
  • 二、 司徒雷登的宗教教育观
  • 三、 美联社的特邀记者
  • 四、 为美国对华政策进言
  • 第三章 出任燕京大学校长(1919—1921)
  • 一、 组建燕京大学的背景与经过
  • 二、 为燕大筹款与选址
  • 三、 追求卓越的办学目标
  • 第四章 传教中的持不同政见者(1922—1926)
  • 一、 燕大的宗教生活
  • 二、 非基督教运动对燕大的影响
  • 三、 美国对司徒雷登宗教思想的批判
  • 第五章 加入一流大学的行列(1927—1937)
  • 一、 “中国化”和“国际化”问题的提出
  • 二、 燕大的院系与学科设置
  • 三、 跻身一流大学的行列
  • 第六章 司徒雷登与燕大师生(1919—1941)
  • 一、 支持燕大的学生运动
  • 二、 支持和协助燕大师生奔赴抗日根据地
  • 三、 燕大人眼中的司徒雷登
  • 第七章 涉足中国政坛(1920—1937)
  • 一、 广泛结交政府权贵和各界要人
  • 二、 卷入中国政治
  • 三、 与蒋介石和国民党政府的关系
  • 第八章 从调停人到阶下囚(1937—1945)
  • 一、 充当蒋介石与侵华日军的调停人
  • 二、 为保护燕大与日伪政权周旋
  • 三、 日本宪兵队的阶下囚
  • 第九章 出任美国驻华大使(1945—1946)
  • 一、 蒋介石的全面内战与马歇尔使华
  • 二、 马歇尔看中的大使人选
  • 三、 出任美国驻华大使
  • 第十章 劳心伤神的外交官(1946—1947)
  • 一、 参与国共谈判
  • 二、 马歇尔使命的终结与司徒雷登角色的转换
  • 三、 魏德迈使华与司徒雷登的尴尬
  • 第十一章 无法挽回的败局(1948—1949)
  • 一、 敦促美国政府救蒋的最后努力
  • 二、 美国援华政策的转变
  • 三、 稍纵即逝的中共与美高层接触
  • 第十二章 大使生涯的终结(1949—1962)
  • 一、 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
  • 二、 最后的心愿
  • 附录1 司徒雷登大事年表
  • 附录2 燕大名人
  • 附录3 参考书目
  • 附录4 照片资料来源
  • 一版后记
  • 再版附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3
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遗憾

    1962 年 9 月 19 日,司徒雷登因心脏病突发在华盛顿去世,终年 86 岁。生前,司徒雷登立下遗嘱,请傅泾波在他去世后,如有可能,将他的骨灰安葬在他妻子的墓地旁。1973 年和 1974 年,应周总理的秘密邀请,傅泾波先生两次回国,并两次向有关部门提出将司徒雷登的骨灰安葬在燕园的请求,但都未获得明确的答复。1986 年 1 月,傅泾波亲笔上书邓小平再次提出司徒雷登骨灰回中国安葬的问题。同年 6 月底,国家做出批复,同意司徒雷登的骨灰以原燕京大学校长的名义安葬于他在燕大时的故居临湖轩。后傅泾波先生因健康原因始终未能再次回国,司徒雷登的骨灰安葬之事也就此搁置下来。自傅泾波先生 1988 年去世后,司徒雷登的骨灰一直由傅的女儿傅海澜女士供奉在家中,直至 2008 年 11 月 17 日上午,在他去世 46 年之后,得以在杭州半山安贤园落土为安。作者为落实司徒雷登骨灰安葬一事,做了一些调查研究,还多方打听司徒雷登夫人骨灰的下落。据司徒雷登回忆录记载,他的夫人 1926 年病故后,被安葬在中关园的墓地。为此,作者专程前去实地查找。文革前后,北大在中关园建宿舍,把原先的墓地迁出去了。由于当时没留下任何文字记载,所以现在没有人知道这些墓葬到底被迁往何处。当时,作者分析也可能会就近迁到香山脚下的万安公墓,也曾两次前去查过万安公墓的档案,可依然一无所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探寻历史夹缝中的复杂人生

      《无奈的结局:司徒雷登与中国》以独特视角,勾勒出司徒雷登在中国那跌宕起伏又充满争议的一生。司徒雷登生于杭州,父母皆为美国传教士,幼年虽回美受教育,但中国文化已在他心中种下根苗。1904 年,他重返中国传教,后致力于教育事业,1919 年出任燕京大学校长,将燕大打造成当时中国顶尖学府。司徒雷登的思想深受美国传教士文化与中国经历的双重塑造。从传教士背景来看,他肩负传播基督教义、用西方价值观影响中国的使命。然而,在中国长期的生活经历,使他对中国社会有了深入理解与同情,这让他的思想超越单纯传教范畴。他目睹中国的贫弱与列强侵略,期望通过教育改变中国命运,在燕大推行博雅教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社会责任感,为中国培养众多优秀人才。燕大在他领导下,不仅是学术殿堂,更是中西文化交流桥梁,体现他融合中西教育理念的思想。但司徒雷登的思想与行为也存在矛盾性。一方面,他热爱中国,努力为中国教育事业奉献;另一方面,他作为美国驻华大使,在国共内战后期,其立场与行为受美国国家利益左右。书中清晰展现,他在国共之间试图调停,却因美国既定政策难以真正做到公平公正。美国政府希望扶持亲美势力,维护其在华利益,这使司徒雷登在调停过程中,无法摆脱美国立场束缚。他虽对国民党腐败有所不满,但仍期望通过有限改革维持国民党统治,未能认清历史大势,也未理解中国共产党代表的广大人民诉求。司徒雷登在外交上的无奈,是其个人命运与历史大势碰撞的结果。1949 年中国革命胜利前夕,他本有机会与中共接触,寻求中美关系新开端。然而,美国国内政治氛围及美国对新中国政策的摇摆不定,使他错失良机。美国国内麦卡锡主义抬头,对与中共接触的人士进行打压,司徒雷登身处其中,顾虑重重。他既想遵循美国政府指令,又希望以个人影响力改善中美关系,这种两难境地导致他最终黯然离开中国,留下无奈结局。《无奈的结局:司徒雷登与中国》通过细腻笔触,深入剖析司徒雷登复杂思想与行为成因。他不是简单的侵略者或单纯的慈善家,而是身处中美关系复杂漩涡中的人物。他的经历反映特定历史时期中美关系的曲折,也让我们看到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与无奈。从他身上,我们能汲取教训,认识到国际关系中,应尊重各国主权与人民选择,避免以意识形态偏见干涉他国内政。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要全面客观,将其置于特定历史背景下考量,如此才能真正理解历史复杂性与多元性。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