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全面考察了清代郡邑诗话多元的学术价值。

内容简介

本书基于类型化的整体研究意识,藉由“郡邑诗话”“类郡邑诗话”的学理界定和文献爬梳,对清代郡邑诗话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考索探赜,内容涵摄其存在形态、分布格局、迁变历程、生成模式、指涉特征、多维价值和文化统绪等。

清代郡邑诗话以诗人、诗作、诗事和诗论的一体勾勒为书写特征,阐幽表微,扬风扢雅,具有特出的诗学史乃至文学史价值;又以“维桑与梓”为书写畋域,表现出强烈的地方性分野,但其间渗透的诗教观念和理想文化人格却彰显了跨地方性的冥合。清代郡邑诗话既是古典诗话专门化的结果,也是地方文化“小传统”和国家政教“大传统”贯通的产物,更是古代知识分子文化自觉的表征。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一章 郡邑诗话与类郡邑诗话
  • 第一节 郡邑诗话及其异名认知
  • 一、地方诗话与郡邑诗话
  • 二、乡邑诗话、地域诗话与专地诗话
  • 第二节 郡邑诗话的界定与研究现状
  • 一、“郡”“邑”“郡邑”释义
  • 二、“郡邑诗话”的界定
  • 三、清代郡邑诗话的研究现状
  • 第三节 历代类郡邑诗话举隅
  • 一、《剡溪诗话》所记并非皆关剡溪
  • 二、《汝南诗话》非郡邑诗话
  • 三、《澹仙诗话》等清代类郡邑诗话
  • 第二章 清代郡邑诗话的文本辨正
  • 第一节 王辅铭《练音诗话》实系诗人小传
  • 一、《练音诗话》之由来
  • 二、《练音诗话》实是人物小传
  • 第二节 檀萃《滇南草堂诗话》为涉诗杂集
  • 一、檀萃《滇南草堂诗话》的编撰本意
  • 二、《滇南草堂诗话》的内容特色
  • 第三节 王培荀《听雨楼随笔》乃风物笔记
  • 一、《听雨楼随笔》的文本属性争议
  • 二、《听雨楼随笔》的撰辑初旨与内容特质
  • 第四节 李福祚《昭阳述旧编》是地方诗文集
  • 一、李福祚及其《昭阳述旧编》
  • 二、《昭阳述旧编》的文本内容
  • 三、《昭阳述旧编》的诗学价值
  • 第五节 李梦花《碣阳诗话》等均非清代诗话
  • 一、《碣阳诗话》不宜视作清人郡邑诗话
  • 二、《桃花源诗话》应属民国郡邑诗话
  • 三、《正续广东诗话》难称清人诗话
  • 第三章 清代郡邑诗话的文献考察
  • 第一节 清代郡邑诗话的基本文献与分期胪列
  • 一、已知清代郡邑诗话一览表
  • 二、存目而未见的清代郡邑诗话
  • 三、已知而可见者极少的清代郡邑诗话
  • 第二节 清代郡邑诗话的存在形态与多元格局
  • 一、清代郡邑诗话的存在形态
  • 二、清代郡邑诗话的多元格局
  • 第四章 清代早期的郡邑诗话
  • 第一节 清代郡邑诗话的早期著作《山茨社诗品》
  • 一、《五山耆旧集》及其附载郡邑诗话
  • 二、范国禄、山茨社及《山茨社诗品》
  • 三、《山茨社诗品》的特色与价值
  • 第二节 岭南郡邑诗话的开山之作《舂山诗话》
  • 一、屈大均及其《舂山诗话》
  • 二、《舂山诗话》的广东诗史书写
  • 三、《舂山诗话》的诗学观念和微言大义
  • 第三节 早期郡邑诗话的典范之作裘君弘《西江诗话》
  • 一、裘君弘《西江诗话》的自序与自得
  • 二、《西江诗话》之于郡邑诗话的意义
  • 第四节 最早的江南市镇诗话《晦堂诗话》及其踵武者
  • 一、《梅里诗辑》三种及其附载郡邑诗话
  • 二、《晦堂诗话》《远香诗话》的特色
  • 三、《晦堂诗话》《远香诗话》对朱彝尊的推重及其诗学倾向
  • 四、《晦堂诗话》《远香诗话》的差异与价值
  • 第五节 早期闽台郡邑诗话《榕城诗话》
  • 一、杭世骏与《榕城诗话》
  • 二、《榕城诗话》对闽诗史的描述
  • 三、《榕城诗话》的诗学观念
  • 四、《榕城诗话》与《四库全书总目》
  • 第五章 清代中期的郡邑诗话
  • 第一节 清代中期的江南郡邑诗话
  • 一、阮元的《广陵诗事》及其学术史、诗话史价值
  • 二、清代中期其他江南单行郡邑诗话概述
  • 三、朱彬的《游道堂诗话》及其特色
  • 四、杨廷撰《一经堂诗话》的内容及诗学观念
  • 五、清代中期江南其他附集郡邑诗话概述
  • 第二节 清代中期的闽台郡邑诗话
  • 一、附集郡邑诗话《兰陔诗话》与《注韩居诗话》
  • 二、《闽游诗话》的诗学论述与台湾书写
  • 三、梁章钜郡邑诗话著作的特色与成就
  • 第三节 清代中期的其他郡邑诗话
  • 一、第二种《西江诗话》及其逸笔
  • 二、湖湘诗话之《楚天樵话》《竟陵诗话》《湖北诗征传略》
  • 三、畿辅诗话之《天津诗话》《红豆树馆诗话》
  • 四、岭南诗话之《玉壶山房诗话》《茶村诗话》
  • 第六章 清代后期的郡邑诗话
  • 第一节 夸饰以标榜的《菱溪诗话》
  • 一、余宣与《菱溪诗话》概述
  • 二、《菱溪诗话》夸饰的诗评
  • 三、《菱溪诗话》保守而平庸的诗学观念
  • 第二节 沥血于烬余的《求有益斋诗话》
  • 一、《求有益斋诗话》的先导《赋鱼诗话》和《耘庵诗话》
  • 二、兵燹之后的地方诗总集《闻湖诗三钞》和《竹里诗萃》
  • 三、主于传人的《求有益斋诗话》
  • 第三节 遗民有孤怀的《台阳诗话》
  • 一、借诗社和诗人为台湾诗坛留史
  • 二、《台阳诗话》所见王松的诗学思想
  • 三、《台阳诗话》的孤怀隐衷
  • 第四节 清代郡邑诗话的殿军《吟芷居诗话》
  • 一、《吟芷居诗话》重在以人存诗
  • 二、《吟芷居诗话》对遗民诗人的推重及其原因
  • 三、《吟芷居诗话》的旁征博引特色及其诗学论述
  • 四、《吟芷居诗话》的诗史书写与当下感慨
  • 第五节 清代郡邑诗话的新调《东洲诗话》《滇南诗话》
  • 一、《东洲诗话》的载体、篇目、作者和体例
  • 二、《东洲诗话》的诗学观念
  • 三、《东洲诗话》的文学史价值
  • 四、《东洲诗话》《滇南诗话》与近代郡邑诗话的转向
  • 第六节 清代后期的其他郡邑诗话
  • 一、清代后期的其他江南郡邑诗话
  • 二、清代后期的闽台郡邑诗话《榕阴谈屑》
  • 三、清代后期的山左郡邑诗话
  • 四、清代后期的其他岭南郡邑诗话
  • 第七章 清代郡邑诗话的生成模式、指涉与价值
  • 第一节 自度新曲与层累互文:清代郡邑诗话的两种生成模式
  • 一、自度新曲:附集诗话和报刊诗话的主要生成模式
  • 二、层累互文:汇编郡邑诗话的主要模式
  • 第二节 国家、乡邦、家族与自我:清代郡邑诗话的四重指涉
  • 一、国家与乡邦:贯通于风教的孝子烈女书写
  • 二、家族与自我:会通于内外的双向建构
  • 第三节 诗学、文学与文化:清代郡邑诗话的三维价值
  • 一、“诗”“话”与诗话:清代郡邑诗话的诗话学价值
  • 二、文献、论争与边缘:清代郡邑诗话的文学史、诗学史价值
  • 三、地方性与跨地方性:清代郡邑诗话的文化价值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全名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创立之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同时,中华书局还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职工1000余人。1954年5月,中华书局总部迁址北京,1958年改为以整理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更有长足的进展,从而享誉海内外。曾出版《中华大字典》《四部备要》《图书集成》《中华百科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