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22千字
字数
2016-06-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德法互济:理论研究与现实路径
内容简介
本著基于道德与法律关系的历史溯源与本体追问深入分析德法互济的学理基础,对道德与法律的互济共融趋向做出明确的判断,对道德与法律秩序的最终归宿和德法互济进行重新审视,力图从宏观上描绘道德与法律互济的动因,深入研究道德与法律的双向良性互动关系,并根据在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德法互济的现实诉求,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德法互济具体实施的系统路径。通过对道德与法律关系的详实阐述和对二者现实中互济的考证,将为道德与法律相互作用机理的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对于有效实现道德在法治建设中的价值,坚持法治建设中道德发展的正确方向,乃至对实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都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目录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 关于道德与法律关系的研究
- 二 关于国家治理中德治与法治关系的研究
- 第三节 相关概念
- 一 依法治国
- 二 以德治国
- 三 国家治理现代化
- 四 德法互济
-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路径
- 一 研究内容与主要问题
- 二 研究方法与研究进路
- 第二章 历史溯源——德法互济的理论界域
- 第一节 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德法互济理论
- 一 中国传统社会德法互济的理论渊源
- 二 中国历史上德法关系之争
- 第二节 西方法哲学关于德法关系之辩
- 一 自然法学派
- 二 实证法学派
- 三 社会法学派
- 第三节 中西德法关系理论考察之启示
- 第三章 本体追问——德法互济的学理基础
- 第一节 德法互济的理论辨析:道德与法律的区别与共性
- 一 道德与法律的区别
- 二 道德与法律的共性
- 三 德法互济的理论辨析
- 第二节 德法互济的逻辑基础:正义
- 一 正义——一种最低限度的道德
- 二 正义是德法互济的基本出发点
- 第三节 道德与法律:实质正义与形式正义
- 一 实质正义与道德
- 二 形式正义与法律
- 第四章 辩证分析——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德法互济的现实困境
- 第一节 德法互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 一 法治是德治的保障
- 二 德治是法治的基础
- 三 德法互济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 第二节 德法冲突: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德法互济的现实困境
- 一 道德与法律评价标准的冲突
- 二 规范的内容和特征上的冲突
- 三 道德与法律所追求的价值差异
- 四 道德的义务本位与法律的权利本位的对立
- 五 重礼轻法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观念的冲突
- 六 传统道德演进与法律发展的不同步
- 第三节 实质正义与形式正义:德法互济现实困境的深层起因
- 一 道德的个体性与实质正义的社会性的矛盾
- 二 形式正义对实质正义的背离
- 三 人情与现代司法正义的矛盾
- 第五章 理性选择——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德法互济的实现路径
- 第一节 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德法互济的作用机理
- 一 道德与法律在内容上相互吸收
- 二 道德与法律在实施中相互凭借
- 三 道德与法律在功能上相互补充
- 第二节 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德法互济的路径选择
- 一 坚持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
- 二 坚持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保障作用
- 三 唤起公民善良意志,提高法律人的道德能力
- 四 加强法律运行的道德建设,树立法律信仰和道德信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