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用双脚丈量当代中国,建构理解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常识。

内容简介

中国道路的迷人之处,是在具体治理实践中的博弈和创造。

文景·中国之治系列选取复旦大学兰小欢教授的《置身事内》、上海交通大学陆铭教授的《大国大城》《大国治理》、北京大学林小英副教授的《县中的孩子》等八部极具代表性的经济政治学著作,在一个充满变化与可能性的时代,回答当代中国的现实问题,在与实践的互动中,为读者提供真正具有解释效力的理论工具。

目录

  • 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
  • 版权信息
  • 前言 从了解现状开始
  • 上篇 微观机制
  • 第一章 地方政府的权力与事务
  • 第二章 财税与政府行为
  • 第三章 政府投融资与债务
  • 第四章 工业化中的政府角色
  • 下篇 宏观现象
  • 第五章 城市化与不平衡
  • 第六章 债务与风险
  • 第七章 国内国际失衡
  • 第八章 总结:政府与经济发展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县中的孩子:中国县域教育生态
  • 版权信息
  • 代序 县域教育何以成为一个话题?
  • 第一章 被抽空的县中:一个“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下的缩影
  • 一、县政府与教育局:资源配置权和教育事业主导权之间
  • 二、托管方和学校管理团队:市场激励与基础教育托底的守护之间
  • 三、“以不变应万变”的教师:经济绩效与专业发展之间
  • 四、“走”或“留”的学生和家长:择校资本决定离场能力
  • 五、县域教育的困局和变局
  • 第二章 种瓜与得豆:村小和县中课堂
  • 一、既种瓜又种豆:面向“低洼地带”学生的村小课堂
  • 二、在瓜田里种豆:村小课堂教学细节
  • 三、种瓜得瓜也得豆:对一堂高二数学课的全程观察
  • 第三章 县域学生的幻象与现实:机会不平等中的自我退缩
  • 一、生存之困:“穷且益坚”的孩子们
  • 二、学习之难:从“被淘汰”到“被放弃”
  • 三、课余之闲:写写作业、玩玩手机
  • 四、社会分层:差距的代际传递
  • 五、未来期待:“没想过”和“不敢想”
  • 第四章 是“饭碗”也是“志业”:县域教师的扎根与游移
  • 一、船到码头车到站:县域教师的待遇、职称与工作量
  • 二、身在曹营心在汉:一所衰败县中的教师现状
  • 三、以教师为志业:一个县中语文教师的素描
  • 四、蛰伏:一个村小教师群体的生存心态
  • 五、有编制的打工人:定向教师和代课老师
  • 第五章 无奈、保护和逍遥:县域家长的育儿学
  • 一、择校行为:顺其自然或以成绩为基础寻找相对优势
  • 二、教育期望:内外合力催生县中家长的高教育期望
  • 三、教养方式的两极化:无能为力的村小家长和全面保护的县中家长
  • 四、“从头再来”:二孩教育的反思与释怀
  • 第六章 学校的“正事”:校长办公室的那个人
  • 一、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以发展家乡教育为己任
  • 二、作为学校发展负责人:被政策安排的竞争与兜底
  • 三、学校内部的“钱”“人”“事”管理:资源匮乏下的精耕细作
  • 第七章 学校的“杂事”:不在校长办公室的那个人
  • 一、“低关联-高冲突”的杂事:校长需面对的日常行政考核
  • 二、作为全镇教育事务管理者:政府体制末端的责任人
  • 三、校长应对考核的日常技术:任务分解和过程留痕
  • 四、学校所处的“压力型体制”与校长对“杂事”的回应性逻辑
  • 第八章 政校关系:政府有令,学校变通
  • 一、县政府对学校的分类管理和纵向评估
  • 二、学校用人自主权:“人社局卡教育局,教育局卡学校”
  • 三、学校经费收支自主性:“在政府监管下创收经验派不上用场”
  • 四、通过学校进行社会动员:政府有令,学校变通
  • 五、“数据—检查—排名—奖惩”的技术治理
  • 第九章 城乡关系:从村落中的国家到县城里的市场
  • 一、特岗教师的招聘和流失:“基本都会调回县城”
  • 二、农村学校生源减少:“班容量从三十多人变成了几个人”
  • 三、“无风带”:对村小和教学点的再考察
  • 四、跨区招生:处于城市学校和私立学校夹击中的县中
  • 五、学习成绩:作为跨越城乡和融通普职的“硬通货”
  • 六、县域教育治理政策效果递减:从跨越城乡的受教育者的行动视角考察
  • 尾声 县域教育:找回在教育事业中的主体性位置
  • 写在后面 县域教育研究过程和反思
  • 向心城市:迈向未来的活力、宜居与和谐
  • 版权信息
  • 第一章 向心城市:就业、居住与通勤
  • 第二章 空间均衡:活力、宜居与和谐
  • 壹 活力
  • 第三章 城市活力:密度、创新与消费
  • 第四章 城市体系:国家、区域与城市
  • 第五章 路径依赖:历史、政策与地理
  • 贰 宜居
  • 第六章 便捷环保:人口、拥堵与污染
  • 第七章 蔓延边界:高度、速度与规模
  • 第八章 何以安居:土地、住房与规划
  • 叁 和谐
  • 第九章 共同治理:市场、政府与社会
  • 第十章 乡愁何处:流动、留守与收缩
  • 后记(一)
  • 后记(二)
  • 大国大城
  • 版权信息
  • 上篇 大国难题
  • 第一章 中国经济的欧洲化
  • 第二章 在集聚中走向平衡
  • 第三章 打破大国发展的“不可能三角”
  • 第四章 警惕“扭曲之手”
  • 下篇 大城之解
  • 第五章 大城市不死
  • 第六章 全球视野下的大城市
  • 第七章 城市化之辩
  • 第八章 城市社会分割之困
  • 第九章 向“城市病”宣战
  • 结语为了公共利益
  • 写给未来的一封信(代后记)
  • 致谢
  • 在城望乡:田野中国五讲
  • 版权信息
  • 序言 从乡村能看到什么
  • 自序
  • 第一讲 现状:沉静的乡村,流变的结构
  • 第一节 一个村庄的重塑
  • 第二节 农业女性化的前世今生
  • 第三节 当互联网应用遭遇农村老龄化
  • 第二讲 历史:谁的城市,谁的故乡
  • 第一节 作为问题与退路的“三农”
  • 第二节 粮油关系:中国城乡关系的历史注脚
  • 第三节 分税制:城乡关系演化的分水岭
  • 第四节 基础设施建设:要想富,先修路
  • 第三讲 土地:城乡关系的核心
  • 第一节 从未远去的集体:理解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 第二节 “土地黄牛”的是与非
  • 第三节 围绕土地开发权的争夺
  • 第四节 “18亿亩红线”背后
  • 第四讲 治理:复杂的博弈
  • 第一节 “市管县”到“省直管县”
  • 第二节 基层治理与社区再造的上海探索
  • 第三节 特大城市的城乡协调发展
  • 第五讲 出路:创业的农民,适度的规模
  • 第一节 上海松江:家庭农场
  • 第二节 皖南石村:经济作物的适度规模经营
  • 第三节 返乡创业者:老邓的故事
  • 第四节 何以适度:寻找理想农民
  • 结语 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
  • 改变中国:经济学家的改革记述
  • 版权信息
  • 修订版前言
  • 代序 为公众所知的改革
  • 第一章 自下而上的农业改革
  • 农业集体化
  • 安徽样本
  • 推广农业改革
  • 80年代的农业增长
  • 第二章 莫干山上论战价格改革
  • 莫干山会议
  • 双轨价格的经验
  • 关于双轨制的争论与“配套改革”动议
  • 价格双轨制:是奇迹还是神话
  • 第三章 巴山轮会议
  • “巴山轮会议”上的经济学家
  • 1985年的通胀辩论
  • “巴山轮会议”的七大论题
  • 中国经验的理论贡献
  • 第四章 特区试验场
  • 试验改革的回声
  • 成立特区的过程
  • 设立经济特区的政治经济学
  • 特区的制度试验
  • 特区为什么会遭遇经济学家的批评
  • 特区与沿海开放战略:空间经济学的视角
  • 特区的使命
  • 第五章 分权与增长
  • 向地方分权有多重要
  • 分权的政治
  • 1978年以后的财政分权
  • 分权财政告诉了我们什么
  • 第六章 重建金融
  • 重建银行
  • 非银行金融机构
  • 外资银行
  • 金融市场
  • 民间借贷市场
  • 中国金融体制的特征
  • 中国经济的货币化进程
  • 金融深化与经济增长:熊彼特可能错了吗
  • 小结
  • 第七章 一场错了再试的改革
  • “试错”的开始
  • 再试再错的改革:承包国有企业
  • 京伦会议
  • 改制
  • 地方试验
  • 杂交的制度:新国企的出现
  • 试错的遗产:“央企”的形成
  • 我的工业研究
  • 第八章 浦东开发
  • 开发浦东的缘起
  • 早期的特惠政策和浦东的组织架构
  • 土地批租在上海的起源
  • 如何破译马克思的地租理论
  • 附录 激情岁月
  • 1994年京伦会议:建立现代公司制度
  •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国改革突然加速
  • 1990年邓小平上海过年:浦东要后来居上
  • 1979年经济特区的构想:一份考察报告引发的连锁反应
  • 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 1985年巴山轮会议:宏观管理的起点
  • 1984年“莫干山会议”:价格双轨过渡?
  • 1986年:改革方案的较量
  • 1978年12月小岗村的“包产到户”:自下而上的农业变革
  • 1978年的不同寻常:改革元年
  • 后记
  • 大国治理:发展与平衡的空间政治经济学
  • 版权信息
  •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书系 CHINA FINANCE 40 FORUM BOOKS
  • 序言 诊断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下的增长与波动
  • 第一部分 空间政治经济学总论
  • 城市、区域和国家发展:空间政治经济学的现在与未来
  • 发展与平衡的新时代:新中国70年的空间政治经济学
  • 中国经济的症结是空间错配
  • 治理“城市病”:如何实现增长、宜居与和谐?
  • 第二部分 发展与平衡共赢的理论
  • 平等与增长携手并进:收益递增、策略性行为和分工的效率损失
  • 走向“为和谐而竞争”:晋升锦标赛下的央地治理模式变迁
  • 第三部分 资源空间配置的经验研究
  • 市场化中的媒体:基于报纸报道汽车召回的经验研究
  • 比较优势与产业政策效果:区域差异及制度成因
  • 财政转移支付如何影响了地方政府债务?
  • 从新城看治理:增长目标短期化下的建城热潮及后果
  • 房价推升工资:偏向中西部的土地供应如何推升了东部工资
  • 房价挤出投资:内陆倾向的土地供给政策的意外后果
  • 后记
  • 大国经济学:面向长期、全局、多维的中国发展
  • 版权信息
  • 绪论 面向长期、全局、多维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经济学
  • 第一节 面向长期、全局、多维的发展
  •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改革方向
  • 第三节 转型和发展:在历史中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 第四节 总结:中国发展与经济理论
  • 第五节 本书的安排
  • 第一章 开放时代的大国发展
  • 第一节 全球化推动工业化
  • 第二节 不对外开放不能带来民富国强
  • 第三节 融入全球化推动中国腾飞
  • 第四节 失衡、新经济与全球化变局
  • 第五节 畅通国内大循环,发挥大国优势
  • 第六节 坚定开放理念,迈向新发展阶段
  • 第二章 央地行政关系:放权与协调
  • 第一节 大国发展的治理结构
  • 第二节 放权的实践
  • 第三节 协调的实践
  • 第四节 开启新实践
  • 第五节 让理论和实践告诉未来
  • 第三章 央地财政关系:协调与均衡
  • 第一节 大国财政难题:激励与统一
  • 第二节 垂直型的财政包干制:最强激励
  • 第三节 扁平型的分税制:打破行政隶属
  • 第四节 面向未来:从失衡走向协调
  • 第四章 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 第一节 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历史与现实
  • 第二节 国有企业负重前行和改革中的新困境
  • 第三节 日益壮大的民营企业和有待改善的生存环境
  • 第四节 新时代国有企业和民营经济融合发展
  • 第五章 大国治理中的产业政策
  • 第一节 为了长期、全局利益的产业政策
  • 第二节 大国的产业政策:中央和地方大不一样
  • 第三节 产业政策的实施:哪里易出错,应该怎么做?
  • 第四节 面向长期、全局和多维发展的产业政策
  • 第六章 人口与经济的空间变局
  • 第一节 面向长期、全局、多维的区域发展
  • 第二节 中国的区域发展之路
  • 第三节 城乡和区域发展新格局
  • 第七章 金融市场和资本配置
  • 第一节 金融如何配置资本?
  • 第二节 中国金融资源的来处与去处
  • 第三节 “集中资金办大事”的成就与代价
  • 第四节 当下中国金融体系不利于创新与多元经济的发展
  • 第五节 金融体系服务于高质量发展的改革方向
  • 第八章 “双循环”与经济结构转型
  • 第一节 结构转型是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
  • 第二节 结构转型的驱动力
  • 第三节 结构转型的中国道路
  • 第四节 结构转型必将深化
  • 第九章 共同富裕之路
  • 第一节 全球视角下的不平等
  • 第二节 理解中国收入分配
  • 第三节 迈向共同富裕的新挑战
  • 第四节 共同富裕之路
  • 第十章 中国市场经济的文化基因
  • 第一节 现代市场经济的关键特征与制度基石
  • 第二节 中华传统文化的亲市场基因
  • 第三节 中华传统文化推陈出新与交流互鉴
  • 后记(一)
  • 后记(二)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国规模超大,人口、面积、经济总量都与一个大洲的体量相当,各省份的规模也大都抵得上一个中型国家,且相互之间差异极大:新疆的面积是海南的 47 倍;广东的人口是西藏的 33 倍,GDP 总量是后者的 62 倍;北京的人均 GDP 是甘肃的 5 倍。这种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远大于美国各州。美国最富的纽约州人均 GDP 也不过是最穷的密西西比州的 2.3 倍。不仅如此,我国各地风俗、地理、文化差异也大,仅方言就有上百种,治理难度可想而知。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慢慢读完

      身在这个国家虽然不从政也有必要好好了解这个国家发个愿把这几本书慢慢读完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世纪文景

      2002年6月,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其分支出版机构世纪文景,全称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公司。文景致力于立足“社科新知、文艺新潮”,阅读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