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非法印刷的黑书亦有其江湖,盗外盗来天外天,入江湖泥潭,搅动书页间的波诡云谲。

内容简介

“武侠黑书”,指得是盗版、私印、换皮、更名的非法印刷图书,这类图书曾一度在市场上备受热捧。

于是,一个汇聚起“影子”写手、私人印刷、黑书名录与拍卖、藏家与“淘金者”的武侠黑书江湖应运而生。一次因缘际会,丁占铎、纪叔棠开始搅动起武侠黑书江湖的风云,他们在搜寻黑书藏界第一缺本《天蚕秘要》的过程中,无意间卷入了盗中有盗的江湖传奇,并发现这本书背后藏有的巨大秘密……

目录

  • 版权信息
  • 文前
  • 黑书
  • 缺目
  • 海淘
  • 身份
  • 未名
  • 宝藏
  • 鉴定
  • 追毙
  • 索隐
  • 考据
  • 座次
  • 心病
  • 烂尾
  • 转行
  • 替身
  • 解读
  • 奇遇
  • 寻踪
  • 觉迷
  • 孤本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0
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本书我好像只能慢慢读。我现在看到一半,情节上没有很涤荡起伏的地方,但是我感觉作者的文字还蛮有嚼劲的,有写语句我还会琢磨读两三遍。(可惜我看的是纸质,没有办法备注到这里。) 也有挺幽默的地方哦。看这个行文,挺舒服的。"身为特务的黎本忠,变成神秘写手高沧,进一步隐入人群深处,自带难与人言的快慰,笔头都有流露。" 缺点就是,写书中人物对话用的语言,也过于书面语。好像学究们在对话一样。看完了,如前所说,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展现了八十年代盗版武侠小说盛况,自己盛况之下一些作家、影子写手、读者的侠义故事。“黎本忠,或者高沧,或者秃头中年之间有无联系,并非我所关注,但随印象的浮现,一份粗粝的命运感如此真实地拍击心头。一个人于街头巷尾安静而生动地过活,但对于别的人,对于某些往事,他却是如此彻底地消失。”“我” 的好友纪叔棠的形象也渐次丰满,是一个执着,可爱,爱钻研的侠义之人。与作者慢慢建立起来的深厚友谊,一是基于二者志趣相投,二是纪的 “不离不弃” 肝胆相照 (我在写作那段时间其实有意疏于社交,纪三番五次的约酒约饭,而此时纪已由贫转富时间也不太充裕,尤其是 “我” 不喜欢跟纪的朋友一起吃饭,纪后来是单独约 “我”)。当然,“我” 我不会觉得被叨扰。所以有个值得玩味的情节,当纪打算到台湾探访归隐的黎并把黎的孤本小说还给黎的时候,“我” 是劝阻的,也许黎未必见得想要被探访。“我” 是一个文字功底尚可的写手,他对于自己伏案写作那段时间的记录,估计许多写手看了都会有共鸣吧。对自己隐匿于世游离于城市边缘却又倘然处之的心态描写是我喜欢读的。我想,正是这些文学相关工作者执着的性情才能长年累月耐住寂寞甚至忍受身体疼痛,给大众留下丰富的精神食粮。柯姐则是一个雷厉风行的大姐大形象。“我” 也借她之口道出不少人生感悟。“柯姐跟我讲过:现在的日子,闹腾得可怕,同时也安静得可怕,两只耳朵张开,你不知道闹腾和安静哪一个才是幻听。” 总的来说,书中人物的刻画和描述都是细数长流,润物细无声的,所以显得平实自然,无喜剧感,好像是记录,不像小说。这是我喜欢的。

      转发
      4

    出版方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是一个有着五十多年历史的综合性的文学艺术出版社。它的前身新文艺出版社,是在由原郭沫若主持的群益出版社、俞鸿模的海燕书店和任宗德主持的大浮出版公司自愿合并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公私合营出版社,以后又陆续有巴金主持的平明出版社和文化生活出版社等相继并入。1952年6月1日,上海文艺出版社正式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