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关于现当代作家作品的一本学术评论集。

内容简介

本书评论对象涉及章太炎、鲁迅、周作人、胡适、李长之、朱光潜、赵树理、孙犁、钱锺书等,在对个体作家的论评中贯穿着或隐或显的文学史意识。作者擅长此类文章,知人论世,颇有独得之见。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自序
  • “人心必有所冯依……”——关于现代文学的传统
  • 一、“兼容并包”?
  • 二、章太炎的宗教观
  • 三、周氏兄弟
  • 四、谁为厉阶?
  • 五、补课?
  • 吴汝纶序严译《天演论》
  •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之评论
  • 看章太炎如何骂人
  • 吴稚晖的“瞎嚼蛆”
  • 章士钊的逻辑文
  • 梁启超的腰子
  • 陈独秀的强硬逻辑
  • 重读《尝试集》
  • 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鲁迅
  • 一、激烈反传统——鲁迅及中国现代文化的诞生
  • 二、创造现代中国文化——鲁迅及其同时代人的文化理想
  • 三、“人”与“我”的自觉——现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核心
  • 四、思想启蒙与文学直观——“文学主义”与鲁迅独特的创造方式
  • 五、积极地迎上去——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 六、国民性批判与体制建设——当前评价之分歧及其解决
  • 鲁迅译作《斯巴达之魂》
  • 鲁迅的名、字、号、笔名
  • 一、鲁迅≠鲁迅
  • 二、绍兴周家
  • 三、本名:周樟寿
  • 四、字:从“豫山”到“豫才”
  • 五、鲁迅的号、法号
  • 六、正式的名:周树人
  • 七、笔名鲁迅
  • 八、“笔名”原是为“逃名”
  • 九、还有157个笔名
  • 十、当时人们如何称呼鲁迅?
  • 十一、毛泽东一言九鼎
  • “妹子的几片肉”——略谈鲁迅著作的整体性
  • “男女”还是“弟兄”?——《伤逝》的难题
  • 周作人的“附逆”与“抵抗”
  • 一、“附逆”·“抗战”
  • “美文”原来是“论文”
  • 卸却“小品散文之王”的徽号——关于周作人的一段公案
  • “二周”杂文异同论
  • 一、概念之同
  • 二、内容之同
  • 三、诗与真的分野
  • 四、智与情的偏重
  • 五、“口语本位”与文言因素
  • 六、“腔调”与“反腔调”
  • 七、赎罪之文“离美渐远”
  • 春风为何没有沉醉?
  • “我已经不爱你了!”——胡适之、徐志摩同嗜《醒世姻缘传》原因推测
  • 为什么粗糙?——“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语言观念与现当代文学之关系”引论[1]
  • 一、流行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忽略了语言文字的重要性
  • 二、应重释“文学革命”与“语言革命”之关系,并阐明中国文学“古今之分”,就语言文字而言,乃“精粗之别”
  • 1942年的汉语
  • 一、1942:新的文学群落的崛起
  • 二、“打扫”:一个既新又旧的语言传统的确立
  • 三、白话文:在自我反省中成熟
  • 四、“给他们许多话”:胡风、路翎与鲁迅传统
  • 五、结语:中国文学语言的一次短暂的凝定
  • 影响与偏离——《死水微澜》与《包法利夫人》
  • 孙犁“抗日小说”的“三不主义”[1]与《芸斋小说》的心理依归
  • 鲁迅、黑格尔与胡风
  • 都是辩解——《色,戒》和《我在霞村的时候》
  • 一、《色,戒》与张爱玲的私情了断
  • 二、《霞村》与丁玲的二重怨绪的发泄
  • 三、都是辩解,各不相同
  • “女结婚员”的悲哀和“中国宠儿”的失败——张爱玲、钱锺书的40年代
  • 张爱玲的被腰斩与鲁迅文学之失落
  • 汪曾祺的两个年代及其他
  • 一、《邂逅集》光芒难掩
  • 二、他的时间还没到来
  • 三、走在回家的路上
  • 四、淡然“复出”
  • 五、没有“思想”的作家
  • 六、关于“重写”
  • 七、西南联大:第二故乡
  • 八、汪曾祺的90年代
  • 九、两种“现代”的汇合
  • 十、汪曾祺与“江苏青年作家群”
  • 十一、“皮实”、“韧”和“藏”
  • 十二、“寻根”和“风俗画”
  • 十三、“用汉字思维”
  • 十四、“很多歌消失了”
  • 赵朴斋的身段——上海文学的狭邪小径
  • 离开诗——关于诗篇、诗人、传统和语言的一次讲演
  • 所谓散文
  • 尚未完成的“现代”——也谈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分期
  • 没有“文学故事”的文学史——怎样讲述中国现代文学史
  • 一、“大而全”的现代文学史讲述模式
  • 二、“大历史”和“文学史”界限的模糊
  • 三、“大而全”的文学史讲述淹没了哪些文学史关键点?
  • 四、把文学史当“文学故事”讲:一个设想
  • 从“启蒙”到“启蒙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演变
  • “价值”的大小与“白心”的有无——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方法论反思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