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长江下游是国际学界公认的八大农业独立起源中心之一。

内容简介

距今10000—6000年间,在此发生的“农业革命”长久地影响甚至改变了地球上大多数人口的生存模式。

这些变化为何发生?较早的农业人群如何应对挑战?今天的考古学家又如何解读这些信息?本书运用生态位构建理论,全面分析了这一时空范围内以植物遗存为主的考古出土资料,试图为回答这些问题提供一种以人类生态为核心的开放性思路。

目录

  • 版权信息
  • Preface
  • Abstract
  • 第一章 长江下游全新世早中期的农业探源
  • 第一节 问题性质与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标、内容与材料
  • 第三节 基本概念
  • 第四节 章节安排
  • 第二章 从全球农业起源研究反思长江下游农业探源
  • 第一节 考古学的研究传统
  • 第二节 农业起源动力机制的理论阐释
  • 第三节 生命科学的研究传统
  • 第四节 长江下游农业起源的研究史及评述
  • 第三章 方法论与研究设计
  • 第一节 人类生态系统、生态位构建与农业生态
  • 第二节 中程理论
  • 第三节 材料鉴定分析技术
  • 第四章 地质、环境与测年
  • 第一节 长江下游现代地理概况
  • 第二节 长江下游距今10000—6000年的宏观地质记录
  • 第三节 长江下游距今10000—6000年的考古地质记录
  • 第五章 聚落形态
  • 第一节 聚落要素
  • 第二节 上山文化
  • 第三节 跨湖桥文化
  • 第四节 河姆渡文化
  • 第五节 马家浜文化
  • 第六节 小结
  • 第六章 植物遗存
  • 第一节 植物材料的背景信息
  • 第二节 植物遗存的鉴定与生态意义
  • 第七章 古水稻的鉴定与研究
  • 第一节 稻的形态特征与稻属的鉴定
  • 第二节 古稻标本的属性鉴定
  • 第三节 实验考古:水稻小穗基盘形态与落粒性及其对古稻遗存鉴定的意义
  • 第四节 研究区域内古水稻的性质和分布
  • 第八章 植物遗存的量化分析
  • 第一节 跨湖桥遗址
  • 第二节 田螺山遗址
  • 第三节 小结
  • 第九章 人类生态位构建及其对长江下游农业探源的意义
  • 第一节 湿地维护与资源和土地的可持续开发
  • 第二节 资源生产的季节性
  • 第三节 遗址域与资源管理系统
  • 第四节 人类:生态系统的主动力
  • 第五节 农业起源动力机制阐释模型的探讨
  • 第六节 小结与反思
  • 附录1 河姆渡文化聚落基本信息统计
  • 附录2 马家浜文化聚落遗迹基本信息
  • 附录3 马家浜文化遗址面积数据分析
  • 附录4 研究区域古水稻遗存鉴定资料表
  • 附录5 外国人名译名索引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 加载中...

出版方

上海辞书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是一家以工具书出版为主的综合性出版社,它的前身是成立于1958年8月的中华书局辞海编辑所,1978年1月改称现名。主要出版各类综合性辞典、语文辞典、专科辞典、方志、年鉴等,以及各类学术与大众读物。编辑出版辞书学专业期刊《辞书研究》,以及时尚住房装潢类杂志《家居主张》。《辞海》是上海辞书出版社标志性的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