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类型
6.8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312千字
字数
2010-09-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广电艺术学研究范畴与历程全面阐述。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广播电视艺术学的研究对象、范畴与历程,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体系的建构,广播电视艺术学方法论,广播电视的艺术语言与构成要素,广播艺术的审美特质,电视艺术的文化品格,广播电视的叙事艺术,广播电视艺术的“传—受”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
- 第一章 广播电视艺术学的研究对象、范畴与历程
- 第一节 广播电视艺术学的研究对象与范畴
- 第二节 广播电视艺术学的研究历程
- 一、自发的研究——草创期(1949~1979)
- 二、自觉的研究——发展期(1980~1990)
- 三、自成一体的研究——成熟期(1990年至今)
- 第二章 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体系建构
- 第一节 广播电视艺术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 第二节 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研究内容
- 第三章 广播电视艺术学方法论
- 第一节 广播电视艺术学方法论的自觉
- 第二节 广播电视艺术学研究方法的建构
- 一、经验的方法
- 二、历史的方法
- 三、本体的方法
- 第三节 广播电视艺术学对相关学科方法的借鉴
- 一、符号学的方法
- 二、信息论的方法
- 三、意象论的方法
- 四、接受美学的方法
- 五、比较艺术学的方法
- 第四章 广播电视的艺术语言与构成要素
- 第一节 声音
- 一、人声
- 二、音响
- 三、音乐
- 第二节 画面
- 一、电视画面的基本特征
- 二、电视画面的构成要素
- 三、电视字幕与声画搭配
- 第三节 播音主持
- 一、节目主持人的缘起
- 二、播音主持艺术的美学内涵
- 三、主持人应具备的素质
- 第五章 广播艺术的审美特质
- 第一节 广播艺术的形象特征
- 一、诉诸耳朵的听觉形象
- 二、深度涉入的想象性形象
- 三、心理营构的联觉性形象
- 四、因人而异的能动性形象
- 第二节 广播艺术的审美创造
- 一、广播艺术创造的理念、思路的嬗变
- 二、扬声音之优势,达到整体美、综合美的最佳审美效果
- 三、避免低俗,趋向崇高
- 第六章 电视艺术的文化品格
- 第一节 电视艺术的审美特征
- 一、电视艺术是运动性和造型性的结合
- 二、电视艺术是逼真性和假定性的结合
- 三、电视艺术是兼容性和选择性的结合
- 四、电视艺术是社会化和家庭化、个人化的结合
- 第二节 欠缺文化的电视
- 一、电视是文化的载体,要提高文化品位
- 二、具有巨大凝聚力的中华民族文化
- 三、新时期文化转型的特征
- 第三节 电视艺术精品是文化积累的产物
- 一、直面电视艺术节目质量问题
- 二、精品是立台之本,竞争之宝
- 第四节 提升电视艺术的文化品位
- 第五节 发挥综合优势,重建电视文化
- 一、综合性是电视的本性
- 二、综合思维是先进的思维方式
- 三、电视艺术文化:走向新的综合
- 第七章 广播电视的叙事艺术
- 第一节 广播电视的大众叙事艺术特质
- 第二节 广播电视的叙事话语
- 一、叙事话语的意义
- 二、编码/解码:广播电视的叙事话语机制
- 三、广播电视的叙事话语风格
- 四、广播电视的叙事话语类型
- 第三节 广播电视的叙事模式
- 一、叙事模式的含义
- 二、广播电视新闻:即时模式
- 三、广播电视访谈:对话模式
- 四、广播电视广告:类像模式
- 五、广播剧、电视剧:情节模式
- 六、广播电视综艺:复合模式
- 第八章 作为艺术传播的广播电视
- 第一节 艺术传播与广播电视艺术传播的特性
- 第二节 广播电视中的艺术类型与传播艺术
- 第三节 广播电视艺术研究的传播学视角
- 第九章 广播电视艺术的“传—受”关系
- 第一节 广播电视“传—受”关系的演变
- 第二节 “传—受”关系:广播电视艺术传播的核心
- 第三节 广播电视艺术传播场
- 第十章 广播电视艺术的传者与受众
- 第一节 传者:身份、立场与姿态
- 一、身份:究竟谁是广播电视艺术的传者?
- 二、立场:“软喉舌”抑或盟友
- 三、姿态:从宣教到服务
- 第二节 受众:广播电视艺术的接受主体
- 一、“受众”概念的起源和发展
- 二、广播电视传播中的受众构成
- 第三节 意义的个体生成与社会生产
- 一、受众的个体差异性
- 二、意义的社会生产
- 第四节 中国广播电视受众的心理分析
- 一、影响受众心理的因素
- 二、中国广播电视受众的文化心理结构
- 三、中国广播电视受众的审美心理特征
- 第十一章 广播电视的审美接受
- 第一节 日常化审美
- 第二节 意象化体验
- 第三节 倾听与参与
- 第四节 大众狂欢──受众对于广播电视审美形态的选择
- 第十二章 明星制造
- 第一节 广播电视的大众传播与明星制造
- 第二节 明星形象的媒介符号价值
- 一、明星形象作为媒介符号的意识形态属性
- 二、明星形象作为媒介符号负载大众的欲望需求
- 三、明星媒介符号的商品属性
- 四、明星媒介符号与消费主义的共谋关系
- 第三节 明星制:广播电视艺术产业化之路
- 第十三章 广播电视传播效果与审美文化
- 第一节 广播电视传播效果研究
- 一、传播效果的概念
- 二、传播效果的分类及研究对象
- 三、传播效果研究的几种理论
- 四、广播电视传播效果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五、广播电视传播效果的研究方法
- 六、广播电视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
- 第二节 广播电视传播与当代审美文化
- 一、审美文化
- 二、广播电视媒介传播特征
- 三、当代审美文化视阈中的广播电视
- 第三节 从双重层面解读广播电视与艺术文化的关系
- 一、利与弊:从现象层解读广播电视与艺术文化的关系
- 二、真与假:从本质层解读广播电视与艺术文化的关系
- 第十四章 广播电视艺术的功能
- 第一节 信息功能
- 第二节 宣传功能
- 第三节 大众娱乐
- 第四节 文化消费
- 第十五章 价值转型中的广播电视艺术的生产与消费
- 第一节 转型中的中国当代社会
- 一、商业主义在文化领域的渗透与扩张
- 二、价值观的嬗变
- 第二节 电视文化产品与服务的消费娱乐化
- 一、娱乐传媒化与传媒娱乐化
- 二、娱乐方式:从个别性到共享性
- 三、大众传媒与消费主义的共谋
- 四、电视选秀造星节目:平民“狂欢”与精英“自赏”
- 第三节 消费主体审美心理的多元化
- 一、审美的日常生活化
- 二、从审美到审丑
- 三、颠覆传统与权威的快感
- 四、对话互动的诉求
- 第十六章 后工业社会的广播电视艺术
- 第一节 后工业时代的来临
- 第二节 后工业时代的广播电视艺术
- 一、广播电视艺术日渐走上商品化、产业化的道路
- 二、广播电视艺术越来越倾向于游戏化、娱乐化、无深度
- 三、广播电视艺术创作多元化,且极具个性特色
- 四、广播电视艺术在全球化语境下交融、冲突与发展
- 第十七章 作为文化产业的广播电视艺术
- 主要参考书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的前身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是改革开放后最早成立的大学出版社之一。其上级主管单位是中国传媒大学,业务上受国家教育部社科司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指导。2004年9月改称现名。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现有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新闻传播、影视艺术、媒体管理、编校译中心等六个编辑部,以及市场中心、出版部、行政与总编办公室、财务部、数字出版部、经营中心等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