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宗教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21千字
字数
2016-04-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理解社会:从规范到机制》探讨社会科学实践、社会科学因果性概念、规范性概念和社会机制。
内容简介
作为对社会实在的“科学”认识,社会科学需要考察个人与周遭社会世界的因果互动,因而不可避免地要把个人行动看作社会因果结构或机制背景下的事件。《理解社会:从规范到机制》立足于当代科学哲学与社会科学实践在三个方面的新进展:一是科学哲学中关于社会科学因果性概念的争论,二是反自然主义的行动理论对“规范性”概念的理论贡献,三是对“社会机制”概念的讨论。作者徐竹认为,“社会机制”揭示了如何沟通“探究因果关系”与“追求规范性解释”这两大研究范式。
目录
- 版权信息
- 社会科学哲学的探索:问题与方法(代序)
- 1 引言
- 1.1 本书的主题:社会科学研究的两种范式
- 1.2 概念背景
- 1.2.1 社会科学的因果性
- 1.2.2 规范性概念
- 1.2.3 社会机制
- 1.3 本书的框架
- 2 因果性:概念与推理
- 2.1 可操控性理论
- 2.1.1 历史背景
- 2.1.2 介入的概念
- 2.1.3 不变性的概念
- 2.1.4 定律与说明
- 2.2 贝叶斯网
- 2.2.1 一般背景
- 2.2.2 概念基础
- 2.2.3 一致性论证
- 2.2.4 意义与应用
- 2.2.5 “介入”的扩展
- 2.3 有效性的边界
- 2.3.1 批评与争论
- 2.3.2 变量与机制
- 2.4 本章小结
- 3 社会机制
- 3.1 概念背景
- 3.1.1 说明的不确定性
- 3.1.2 行动的非意图后果
- 3.1.3 方法论个人主义
- 3.1.4 宏微观问题
- 3.2 “变量-机制”整体论
- 3.2.1 变量模型的机制解释
- 3.2.2 机制与科学理解
- 3.3 机制的认知路径
- 3.3.1 过程追溯
- 3.3.2 规范性解释
- 3.4 本章小结
- 4 遵从规则与解释行动
- 4.1 知与行的规范性
- 4.1.1 知觉的规范性
- 4.1.2 行动的规范性
- 4.2 意志作用的因果类比
- 4.2.1 尝试行动
- 4.2.2 维特根斯坦的反尝试论论证
- 4.2.3 意义整体论
- 4.2.4 析取论概念
- 4.3 实用主义论旨
- 4.3.1 机器的隐喻
- 4.3.2 遵从规则的悖论
- 4.4 解释社会行动
- 4.4.1 “无为主义”
- 4.4.2 方法论建构
- 4.5 本章小结
- 5 自足的规范性
- 5.1 模态差异论旨
- 5.1.1 道义模态
- 5.1.2 还原论自然主义
- 5.2 理性主义论旨
- 5.2.1 关系性模型
- 5.2.2 非还原论自然主义
- 5.3 理性主义的实用主义
- 5.3.1 理性空间的社会化
- 5.3.2 社会科学的实践
- 5.4 规范性的形而上学
- 5.4.1 目的论性质
- 5.4.2 第二人称性质
- 5.5 本章小结
- 6 从规范到机制
- 6.1 案例:合法堕胎与抑制犯罪
- 6.2 跨越模态差异
- 6.2.1 第三人称视角
- 6.2.2 “社会自然”
- 6.3 机制说明的不确定性
- 6.3.1 不确定性的来源
- 6.3.2 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
- 6.4 再论宏微观问题
- 6.4.1 隐性规范的生成
- 6.4.2 规范的有效性
- 6.5 本章小结
- 7 知识与价值:观念史的视角
- 7.1 穆勒与韦伯
- 7.2 苏格兰启蒙运动
- 7.2.1 休谟与近代自然法
- 7.2.2 经验主义知识论
- 7.2.3 牛顿主义的道德科学
- 7.2.4 “斯密问题”
- 7.3 亚当·斯密的科学观
- 7.3.1 《天文学史》手稿
- 7.3.2 斯密的“科学”定义
- 7.3.3 参与者与旁观者的赞赏
- 7.3.4 恩典的自然化
- 7.4 本章小结
- 后记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华夏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是一家综合性出版机构,以专业出版为特色,兼顾大众出版与教育出版,在经济、管理、西方哲学、传播学、社会学、人类学、医学等专业出版门类形成主题系列,规模优势与品牌优势,在图书市场占据较大的份额,在读者中享有良好的信誉和阅读忠诚度。曾系统推出“中国古典小说名著百部”、“中国现代文学百家”,成为文学经典阅读的基本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