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被生活淹没、为工作所迫、被科技绑架,透析日本“低头族”不为人知的心酸故事。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采访了对手机产生成瘾依赖的诸多案例,年龄段覆盖从幼儿到老年群体,比如:

很多年轻母亲在育儿阶段为图省事,过早让孩子接触手机游戏,不少母亲自己也是重度手机使用者,沉迷于各种APP而无暇顾及孩子需求,孩子在最需要情感培养的阶段却无法与活生生的人产生足够互动,造成其成长后的个性冷漠的缺陷;

进入校园后,不少孩子为了融入同学间以聊天软件和SNS组建起的社交圈而费神,而正是这一社交圈决定了校园内隐秘划分不同群体等级的差异;

迈入社会工作以后,个人行程也因为GPS监控而能被领导掌控到,必须应付客户需求随叫随到,筋疲力尽;

进入养老院后,还会有老人因为沉迷麻将之类的手机游戏不可自拔,甚至有陷入网络诈骗的危险……

文明的工具像一把双刃剑,被手机无孔不入渗透的生活背后,是个体失去对自己人生掌控权,陷入异化而不自知,这是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每个人需要警惕的。本书提出的这些警示 也是在启示读者重新思考自己与智能手机的互动方式,避免成为一个“手机废人”。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一章 在育儿方面发生的异变
  • 被“哺乳App”束缚的母亲
  • 100万“婴儿市场”的诞生
  • 非常受欢迎的小鬼训话App
  • 手机对孩子的天然吸引力
  • 22%的两岁幼儿每天都接触手机
  • 为了不给别人添麻烦
  • 某种意义上的“免费玩具箱”
  • 日本儿科医学会的呼吁:“请等一等!”
  • 日本婴儿的睡眠时间是全世界最短的
  • “生物钟”紊乱会导致身心都难以放松
  • 乔布斯并没有让孩子玩手机
  • 培养非语言形式交流非常重要
  • 父母沉迷手机才是问题所在?
  • “无意中忽略孩子的母亲”很可怕
  • 幼儿期的交流、联系非常重要
  • “母胎依恋”对孩子发育的影响
  • “手机忽视”的不良影响
  • “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 孤独的母亲
  • 社会的不宽容让母亲和孩子倍感压力
  • 第二章 校园种姓与沟通地狱
  • 98.5%的高中生有手机
  • LINE的未读消息能累积到200条
  • 即使感觉到身心不适……
  • 被他人抛弃的风险与不安
  • “交友的差距”让孩子们倍感压力
  • 所在群的质量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息息相关
  • “校园种姓”引发的分级
  • “不被周围人讨厌是很重要的”
  • 手游用户的低龄化
  • 在游戏里燃起好胜心的高中生
  • 和游戏里的朋友也会在SNS上交流
  • 为了达成“游戏业绩”而行窃
  • 免费游戏的氪金战略
  • 被“社交游戏废人”逼着道歉
  • 因为公会解散而陷入茫然
  • 去除“生活必需品”也不能解决问题
  • 被合群压力击溃的孩子们
  • 第三章 打发空闲时间的心理
  • 不由自主拿起了手机
  • “在厕所玩手机”的人约占两成
  • 手机成瘾的三大原因
  • 成瘾的本质是强烈的欲望
  • 存在是必需的,联系也是必需的
  • 人类无法忍受无聊
  • 有关网络成瘾的8项检查清单
  • 需要展开新的调查
  • 真正沉迷的人将上网视为正常的行为
  • 是否逃避现实是分水岭
  • 记住快感体验,进而采取行动
  • 正犒赏与负犒赏
  • 人们很容易通过手机获得“犒赏”
  • “概率型奖励”会加重成瘾程度
  • “获得耐药性”的陷阱
  • 成瘾的三大对象
  • 与赌博成瘾的关系
  • 为什么人们会追求“点赞”?
  • 大脑在寻求“联系”
  • 从尝试到习惯,再到成瘾
  • 第四章 被无尽吞噬
  • 把手机交给年迈的父亲
  • 面向老年人的App市场日渐景气
  • 通过手机不断购买高额商品
  • 让主妇沉迷的赚零钱网站
  • 主妇们的战斗
  • 被公司掌握行踪
  • 通过App管理员工的出勤
  • 即使是休息日也会暴露位置信息
  • 被SNS市场耍得团团转的员工
  • 希望“早点得到回复”的愤怒顾客
  • 找工作也离不开Facebook、Twitter
  • 苦于“社交求职”的学生们
  • 第五章 通往“废”的道路
  • 为拯救成瘾少年而做出的努力
  • “断网”制度
  • 手游发展成1万亿日元的产业
  • 青少年使用手机的状况已超出成年人的想象
  • 随时随地出现在我们生活里的霸凌
  • 缺乏罪恶感的加害人
  • 直逼底线的自拍
  • “JK服务”是“女生的新工作”?
  • “身边的成年人”不知道的世界
  • cosplay模特3小时赚1万日元
  • 个人信息可能被传播到网上
  • 被动接收信息
  • 要时刻保持清醒
  • 将孩子们引向“废”的道路
  • 无法预料的未来
  • 尾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3.8
2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网络时代的它山之石

    这本书读完一阵子了,一直没时间写推荐。古代有时文,这本书或许可以称为时书,即总结展现当下社会突出现象的书。(一)婴儿期 1. 这本书分为五章。第一章 "在育儿方面发生的异变"。主要谈婴儿成长、亲子关系等方面,因为母亲沉溺手机和依赖手机所带来的影响。比如婴儿睡眠时间减少,婴儿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缺少与母亲的交流尤其是接触拥抱等非语言形式的交流等。2. 其中学到一个新词:手机忽视。因为手机而被忽视的孩子,作者担心会出现 "依恋障碍,变得缺乏安全感,精神状态不稳定,或者在和他人交往时出现问题,甚至亲子之间的关系也会因此出现裂痕。" 母亲会选择让孩子玩儿手机或自己沉溺于手机,有多种原因,比如自己带孩子力有不逮;比如手机本身功能强大,甚至可以取代蜡笔、玩具、画册等诸多幼儿用品,成为不花钱的 "免费玩具箱";再者也和社会的不宽容密切相关。比如处身公共场所,大家遇到婴儿哭闹会侧目而视,严重的甚至发生冲突等。3. 在这里引起我兴趣的,还有母亲身上发生的目的的偏移。母亲为了照顾好孩子,于是何时喂奶、何时喂水、喂食哪些东西、喂食多少量…… 都严格遵照 app 指示进行。这里完全忽略了孩子的个体差异,忽略了孩子的真实需求。(二)校园内第二章 "校园种姓与沟通地狱" 中,展示了手机对学生的影响。1. 这一章主要讲日本校园中,学生通过手机建群而形成的阶层差异。这里有排挤、有抱团。某些情况上,也会出现网络上的霸凌或欺凌。国内这些年对校园霸凌有了越来越充分的关注。但是如日本校园这般存在的网络上的霸凌,我还未曾关注到有发生。大概国内校园现在还没有出现这类现象。毕竟这些年控制手机进校园,还是比较有力的。2. 这种校园种姓的出现,使得学生面临着沟通地狱。因为不同的群代表着不同的等级,一旦掉出前面的等级,那么就会受到排斥。最触目惊心的,大概是学生因此形成的一种普遍认知:"不被周围人讨厌时很重要的。"" 自己的想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希望你是什么样子的,你就得为了那个目标不断努力。"现实是,为了不被周围人讨厌,所以整天都要慎重对待群里的聊天,要保持住人设不倒。这样的生活不只在学校,包括回到家里。这样的认知,有两面性。一方面,与人交往作为人的最重要课题,却是需要考虑他人及他人评价。但是另一方面,如果发展为事事时时逢迎他人的评价,那么未来也岌岌可危。3. 还有一类孩子,因为沉迷游戏而毁掉学习甚至毁掉了人生。书名《手机废人》就出自这里。指玩游戏过于上瘾,顾不上家庭、社会生活的人。对手机的沉迷,又可以更细致化的进行区分:对游戏本身对沉迷;对游戏里人际关系的沉迷。会沉迷游戏,经常是出于三点原因:排名、来自朋友的赞赏、好胜心。(三)从打发空闲时间到手机成瘾第三章" 打发空闲时间到心理 ",分析了手机成瘾的原因及类型。1. 手机成瘾可以区分成:在线游戏(网络游戏)成瘾、社交(SNS)成瘾、内容产品成瘾、赌博参与型 App 成瘾。这里在线游戏成瘾就是我们最熟悉的沉迷网络游戏了。而社交成瘾更多的是指离不开网络社交圈。类似我们每分钟要看看微信上是否有人找自己。内容产品成瘾主要指无特定目的却一直刷动画网站或博客。放到我们当下,可能短视频最符合内容产品成瘾。赌博参与型 app 成瘾指过度沉迷竞拍或抽奖抽卡等。这个似乎国内较少听说。2. 手机成瘾的主要原因,书中给了三个:第一是方便获取,第二是与身体的感觉十分契合,第三是容易获得感官上的刺激。方便获取,不存在任何阻碍,不经意间就可能杨丞琳坏的习惯。可能,这就是人类本性好逸恶劳的一种体现吧。书中举了一个例子,要求吸烟者抽烟前增加一个在 app 上记录的环节,大概 30 秒可以完成。而这个小举措,大大降低了参与者的吸烟频率。与身体感觉十分契合,这便利了日常习惯的养成。这一点配合上网络上更容易获得刺激与快感,也就让人们更容易沉迷了。本质上讲," 想要更多 "这种欲望助推了手机成瘾。因为人类无法忍受无聊。3. 成瘾的三大对象,是:物质成瘾、过程成瘾、人际关系成瘾。物质成瘾比如烟酒、咖啡、奶茶、毒品等。过程成瘾,比如赌博、购物、上网、玩游戏。这些过程中会产生兴奋与刺激。人际关系成瘾是针对不健康的人际关系谈的,虽然不健康,却不想失去。比如 pua 受害者。(四)手机的过度使用第四章" 被无尽吞噬 ",这一章主要说了三个维度。老人、家庭主妇和公司过度使用 app。1. 国内老人" 低头族 "逐渐引起大家的关注。老人上网被骗走家财也屡见报端。这和老年人退休之后寂寞无聊、无所事事有关。也和老年人面对网络这一新事物警惕性相对不高有关。2. 家庭主妇沉迷的赚零钱网站,再一次让我看到偏离目的。本来是照顾孩子之余,顺带赚点儿零钱贴补家用。最后却变成了全心投入赚零钱,疏忽了照顾孩子。3.app 对员工的过度干预与影响,是难言之痛。比如书中提到 24 小时掌握员工行踪。比如公司安排在网络上做推广,而导致被客户在网络上攻击。比如学生为了通过" 社交求职 "方式求职,而在网络上伪装一个完全不一样的自己。(五)手机背后潜藏的罪恶第五章" 通往废的道路 ",这一章讲到了来自网络的压力甚至是迫害。1. 沉迷网络的青少年。这一章和前面章节可以呼应。也属于是相对最轻微的。2. 网络暴力。网络的非直接面对面,释放了人性之恶。来自网络的谩骂诋毁等,可能逼得人崩溃。而键盘侠们,却不会产生罪恶感。书中给出手机传播的霸凌,需要具备三个要素:语言、图像、多数人的赞同。3. 直逼底线的自拍。这一个我们也不陌生了,前些年校园贷暴露出来很多女生为了贷款而抵押自拍照。日本还出现了女生新工作,"jk 服务 ",逐渐深入诱导女生进入陷阱之中。年轻人,有时候真的想不到自己一个行为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而网络,让从前的长辈把关、指导变得缺位。4. 最可怕的,大概是被动接受信息。思考能力废而不用。娱乐至上的时代到来大概不是那么的遥远。手机更容易让我们产生大家都如此的错觉,于是丧失了真正的评判标准。最后再简单附注一个书中谈到的玩手机的影响:睡眠时间:深夜玩手机会导致睡眠不足,生物钟紊乱。体力:一动不动玩手机会影响骨骼、肌肉的发育。学习能力:玩手机的时间越长,这项能力越下降。视力:影响视力。大脑功能:对大脑造成伤害。交际能力:与人面对面交流的时间减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前人的思考,我们的阶梯

      《手机废人》感觉写得有点杞人忧天的味道了,作者属于怀念过去的「乡愁」效应。现在我们担心手机会不会毁掉青少年,正如我们的父母曾经担心电视机和电子游戏会不会毁掉我们。你要真的相信历史经验,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不用担心。我们的孩子会存活下来。然后他们会担心沉溺于机器人陪伴会不会毁掉他们的孩子。日本的情况我们不了解,现在沉迷于短视频的人群,感觉是两极分化,一老一少。对于青少年的屏幕使用,已经出台了相当的限制,老年人现在是才是风头正旺啊。真是应了那一句老话,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担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使手机真正成为科技发展为人类带来的福利

        这本书是日本社会学家对本国手机使用现状的调研分析,但其中很多现象是当下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比如,书中被哺乳 App 精确到秒的系统束缚的母亲,让我联想到被送餐程序套牢的外卖小哥;还有前阵子引起热议的社交聊天软件 “已读” 危机,等等。但最令我担忧的,是手机对孩子的天然吸引力。与传统玩具不同,手机不是通过外观,而是借由丰富的内容对孩子造成持续诱惑,这样一来,就不存在孩子会对玩具外观厌倦的问题。我曾无数次看到说话走路都还没学好的小朋友在熟练地使用手机,或是被里面的动画吸引到忘记周遭环境、忘记吃饭。这其实与他们的父母育儿方式单一、怕麻烦、自身沉迷手机等因素有关。真心希望父母能在孩子面前放下手机,取而代之的是陪伴、倾听孩子,与孩子共同阅读或完成其他活动。另外,很多初高中生由于担心自己 “不合群” 而逐渐沉迷社交媒体、手游。他们正处在自我认知形成的关键期,这种 “合群压力” 后续可能引发一系列问题,比如粉丝量攀比、无心学习、身心不适等;手机社交还可能成为校园霸凌的温床,甚至会引发类似年仅 11 岁的少女 A 因为同学在社交媒体发表对她的不满言论而将其杀害的极端案例。为避免此类问题,家长、学校、社会需要长期持续地积极合作、正确引导。最后,成年人使用手机的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被动接受信息,避免陷入信息茧房。我们应该主动搜索,甚至驯化大数据,使手机真正成为科技发展为人类带来的福利,而不是成为它的奴隶。

          1
          评论
        • 查看全部7条书评

        出版方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翻译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1月,系世纪出版集团的成员。上海译文出版社以译介和传播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为主要任务,拥有众多精通英、法、俄、德、日、西班牙、阿拉伯等主要语种并具备学科专业知识的资深编辑;其强大的译作者队伍中多为在外语和中文方面学有专长、造诣精湛的专家学者;该社同各国主要的出版社和版权代理机构有着广泛、持久的联系,在国际图书版权贸易领域信誉卓著。三十多年来,上海译文出版社一直致力于翻译、编纂和出版外国文学作品、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以及各种双语词典和外语教学参考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