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分诗艺理论、诗人特色和诗歌效用三大版块探讨宋代的诗学问题。

内容简介

诗歌的张力引导着读者的思维不断在各种对立统一因素中游移、开合,诗歌正是在这种不断阐释与被阐释的过程中获得自身的历史性与生命力。本书以此为切入点,力求从诗歌的语言文本出发,联系诗人所处的时代社会背景,揭示宋人诗歌创作的一些规律与特色,阐释其中蕴含着的诗学理论观点,发掘这些诗歌现象的历史、文化效用。

目录

  • 版权信息
  • 诗艺理论篇
  • 第一章 “引诗注诗”与互文性
  • 第一节 概念释义及可比性问题
  • 第二节 理论意图的差异——“主体间性”与“文本间性”
  • 第三节 方法论——溯源出处与“跨文本性”类型分析
  • 第二章 “隐含作者”与诗人之争——苏轼“乌台诗案”再议
  • 第一节 何为“隐含作者”?
  • 第二节 乐府歌行不被审查的原因
  • 第三节 “乌台诗案”中读者对“隐含作者”的建构
  • 第三章 语典与事典的区别——兼论宋代语典注释盛行风气
  • 第一节 语形与事义——从功能角度的新界定
  • 第一节 字词、句法、事件、诗意——宋人对典故的分类
  • 第三节 “无一字无来处”——宋代语典注释盛行风气
  • 诗人特色篇
  • 第四章 隐士与农人的田园——陶渊明、范成大田园诗内容比较
  • 第一节 田园风光描写的不同
  • 第二节 参加农耕劳动的不同
  • 第三节 与农人关系的不同
  • 第四节 陶、范田园诗差异成因分析
  • 第五章 赵蕃诗歌研究简论
  • 第一节 广益多师
  • 第二节 佛禅思想的影响
  • 第三节 师法陶渊明
  • 第六章 简论释居简诗歌创作的文人化倾向
  • 第一节 诗歌理论主张
  • 第二节 诗歌创作实践之交游活动
  • 第三节 诗歌创作实践之诗歌学习
  • 诗歌效用篇
  • 第七章 “诗可以群”——略论北宋唱和文化的特征
  • 第一节 “诗可以群”释义
  • 第二节 诗歌唱和溯源
  • 第三节 北宋的唱和文化
  • 第八章 南宋中后期党争中的学者之诗及文化建设——陈宓及其延平书院
  • 第一节 诗歌内容倾向
  • 第二节 艺术意象的选择及艺术手法的使用
  • 第九章 宁宗朝纪实——刘宰诗歌创作中的历史意识
  • 第一节 交游诗——党争纪实
  • 第二节 乐府诗——社会现状纪实
  • 第三节 挽诗——文人命运纪实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四川大学出版社

四川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自成立以来,有400余种图书获省、部委以上奖励。2012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确定为四川省首批重点文化企业的骨干企业,2012年获得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全国中小学教辅材料主科出版全资质,2013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资质。2011年以来共获得国家出版基金项目7项,2013年来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5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