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从进化论的角度,阐释和理解人类与机器的关系。

内容简介

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以前所未见的程度塑造和撼动支撑人类社会的每一根支柱,经济发展、社会关系、政治结构、流行文化,无不如此。

机器⸺无论是狭义上的硬件装置和设备,还是广义上的软件、算法和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了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正在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今天,人与机器的关系不仅愈加紧密,而且机器的能力在很多领域都正在逼近甚至已经超越人。

在本书中,作者爱德华·阿什福德·李借鉴达尔文进化论的思想,从生物学、计算机、人工智能、哲学等多个领域的理论和研究出发,提出机器与生命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相似之处,因此在探索人机关系时可以将机器视作一种“生命”。

两者间并不是简单的创造与被创造、主宰与被主宰的关系,而是更像两种不断进化、相互影响和塑造的生命间的共生关系。作者认为,随着人机关系越来越紧密,两者正在从互利共生走向任何一方都离不开另一方的专性共生。

目录

  • 版权信息
  • 推荐与赞誉
  • 推荐序
  • 前言
  • 第1章 半个大脑
  • 第2章 “生命”的意义
  • 第3章 计算机无用?
  • 第4章 有话直说
  • 第5章 负反馈
  • 第6章 解释难以解释之物
  • 第7章 错了
  • 第8章 我是数字化的吗?
  • 第9章 智能
  • 第10章 责任
  • 第11章 起因
  • 第12章 交互
  • 第13章 病状
  • 第14章 协同进化
  • 致谢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2
2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从本质上看,李对我们的未来,在谨慎之余,还是保持了足够的乐观:人和机器之间的共生关系,决定了两者必将互相依存,助推彼此实现加速进化。如果人类能够坚持技术为善的精神,那么人类也应该能利用技术,克服一系列现有危机和问题,比如资源瓶颈和发展不均衡差距等等。当然,这些技术进步,以及机器自我意识的觉醒,会产生一系列复杂的社会伦理问题。比如,如果机器变成了一个具备自主意识的社会成员,那么人类该如何接纳它?机器是否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等等。由于今天人工智能发展水平的局限,李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比较谨慎。他提出:首先,如果智能设备做出了损害人类利益的事情,那么首先要追究责任的,是它的研发和使用者。其次,我们必须先制定出一个可行的测试标准,来衡量机器是否具备了自我意识,能够自行做出选择和决定。当然这个问题,就不仅仅是人工智能从业者的事情,还涉及行为心理学与生物神经科学等其他学科,甚至会重塑人类对自我与世界的基础认知。 总之,李在本书最后发出呼吁,希望在面对这个充满各种不确定性的未来时,人类应该一边保持敬畏,一面果断地向前探索。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未来的机器如何与人类共生?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让不得不思考人和机器未来的关系?本书认为,如果把机器视为 “生命体”,而把人机关系视为达尔文式的协同进化,更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机器的进化和思考人机关系 —— 人类能够影响,但不能控制机器的进化,同样,机器也不能控制人类,科技进化的最终结果取决于自然选择。🌻本书的内容十分庞杂,作者引用了大量研究、实验和著作,却用讲故事的方式 “不系统” 的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 “有生数字体” 可能的进化方式,颠覆了我们对机器 “类人” 的认知。机器已经发展出与人类迥然不同的、超越人类认知的智能形态 —— 模仿人类不是机器进化的终点,与人类互补共生才是科技发展的王道。🌻人类也不是计算机,生物过程与计算过程之间存在着无论技术如何发展都无法弥合的根本性差异,所以取代人类的机器还没有诞生。🌻就像机器现阶段还需要人类的驯化一样,人类的进化也越来越深地受到机器的影响,未来人和机器的任何一方都无法脱离另一方单独生存,但共生方式存在许多可能,且会打破现有人类道德、伦理、制度,甚至是对生命和智能的认知。🌻作者并没有给出确切的结论,而是从科技的视角探讨了生命体、自我意识、人类与科技的关系等哲学问题,也让我们对人工智能和人与科技之间的复杂关系有了新的认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协同进化

        科技正在与人类协同进化,而这种进化并不像技术鼓吹者或技术恐惧者所宣称的那样,会导致人与技术相融合或者被技术所灭绝,更可能的结果是人与技术共生。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这个过程将一帆风顺,或者不会有大风大浪。快速的协同进化本质上是一个不可预测的过程,而随着技术和人类的同时改变,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所难免。但面对问题,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寻求解决方案,而不是将其视作 “世界之战”。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在于,究竟是我们在定义科技,还是科技在定义我们?如果我们采取所谓的 “数字创世论” 观点,认为科技纯粹是可控的、审慎的、自上而下的智能设计的产物,那么我们只要确保人类工程师们 “为所应为”,就能获得称心如意的结果。但如果人与机器关系的本质是达尔文式的协同进化,而人类工程师只是变异的推动因子,那么左右技术和社会发展轨迹的就是意外后果而非精心规划了。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7条书评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