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网络利他行为助青少年道德发展及心理健康

内容简介

本书以青少年为对象,采用质性研究法、问卷法、实验法等多种实证研究方法系统地开展了网络利他行为对青少年的道德发展、人格特质、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研究结果发现,网络利他行为有利地促进了青少年的道德发展,能显著预测青少年的乐观人格、感恩、希望、谦虚等积极人格特质,能显著提高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水平。

目录

  •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 第一节 网络利他行为的概念
  • 第二节 网络利他行为的研究现状
  • 一 网络利他行为的特征
  • 二 网络利他行为的结构
  • 三 网络利他行为的表现形式
  • 四 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 五 网络利他行为的相关研究
  • 第三节 我国心理学质性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结果与分析
  • 三 讨论
  • 第四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五节 研究内容
  • 一 网络利他行为影响青少年道德发展的质性研究
  • 二 网络利他行为对青少年人格特质的影响机制研究
  • 三 网络利他行为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研究
  • 四 网络利他行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研究
  • 第六节 研究目的
  • 第七节 研究思路
  • 第八节 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第二章 网络利他行为影响青少年道德发展的质性研究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 甄选被试
  • 二 深度访谈
  • 三 数据整理与分析
  • 四 成文方式
  • 第三节 结果与分析
  • 一 青少年网络利他行为现状
  • 二 青少年网络利他行为对其道德发展的影响
  • 第四节 讨论
  • 一 青少年网络利他行为的现状
  • 二 青少年网络利他行为对其道德认知的影响
  • 三 青少年网络利他行为对其道德情感的影响
  • 四 青少年网络利他行为对其道德行为的影响
  • 五 青少年网络利他行为对其道德意志的影响
  • 六 青少年网络利他行为对其道德价值观的影响
  • 七 研究的效度、推广度以及伦理道德问题
  • 第五节 结论
  • 第三章 网络利他行为与乐观人格的关系:网络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 被试
  • 二 研究工具
  • 三 共同方法偏差的控制
  • 第三节 结果与分析
  • 一 网络利他行为、网络社会支持与乐观人格的相关
  • 二 网络社会支持在网络利他行为影响乐观人格中的中介效应检验
  • 第四节 讨论
  • 一 网络利他行为与乐观人格的关系
  • 二 网络社会支持在网络利他行为影响乐观人格中的中介效应
  • 三 研究的意义与局限
  • 第五节 结论
  • 第四章 网络利他行为对乐观人格的影响:积极情绪的中介作用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 被试
  • 二 研究工具
  • 三 共同方法偏差的控制
  • 第三节 结果与分析
  • 一 乐观人格与网络利他行为、积极情绪的相关
  • 二 积极情绪的中介作用检验
  • 第四节 讨论
  • 一 网络利他行为与乐观人格的相关
  • 二 积极情绪在网络利他行为影响乐观人格中的中介效应
  • 第五节 结论
  • 第五章 网络利他行为与感恩的关系:移情的作用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 被试
  • 二 研究工具
  • 三 数据统计
  • 四 共同方法偏差的控制
  • 第三节 结果与分析
  • 一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
  • 二 移情在网络利他行为对感恩影响中的中介效应检验
  • 三 移情在网络利他行为对感恩影响中的调节效应检验
  • 第四节 讨论
  • 一 青少年网络利他行为与感恩的关系
  • 二 移情在青少年网络利他行为对感恩影响中的中介效应
  • 三 移情在青少年网络利他行为对感恩影响中的调节效应
  • 四 教育启示
  • 第五节 结论
  • 第六章 网络利他行为与希望的关系:自我效能感与自尊的中介作用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 被试
  • 二 研究工具
  • 三 施测和数据处理
  • 四 共同方法偏差的控制
  • 第三节 结果与分析
  • 一 各变量的相关分析
  • 二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第四节 讨论
  • 一 网络利他行为与希望的关系
  • 二 自我效能感在网络利他行为对希望影响中的中介作用
  • 三 自我效能感、自尊在网络利他行为对希望影响中的链式中介作用
  • 四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五节 结论
  • 第七章 网络利他行为与谦虚的关系:核心自我评价的中介作用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 被试
  • 二 研究工具
  • 三 共同方法偏差的控制
  • 四 统计分析
  • 第三节 结果与分析
  • 一 大学生谦虚的特点
  • 二 网络利他行为、核心自我评价与谦虚的相关分析
  • 三 网络利他行为、核心自我评价与谦虚的关系
  • 第四节 讨论
  • 一 大学生谦虚的特点
  • 二 网络利他行为与谦虚的相关
  • 三 核心自我评价与谦虚的相关
  • 四 核心自我评价在网络利他行为与谦虚关系间的中介作用
  • 第五节 结论
  • 第八章 网络利他行为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 被试
  • 二 研究工具
  • 三 统计分析
  • 第三节 结果与分析
  • 一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二 各变量的相关分析
  • 三 网络社会支持的中介效应检验
  • 四 责任感的调节效应检验
  • 第四节 讨论
  • 一 网络利他行为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 二 网络社会支持的中介效应
  • 三 责任感的调节效应
  • 四 实践意义与研究展望
  • 第五节 结论
  • 第九章 网络利他行为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有中介的调节效应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 被试
  • 二 研究工具
  • 第三节 结果与分析
  • 一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二 各变量的相关分析
  • 三 网络利他行为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有中介的调节效应检验
  • 第四节 讨论
  • 一 网络利他行为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 二 自尊的调节效应
  • 三 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
  • 四 研究意义与展望
  • 第五节 结论
  • 第十章 网络利他行为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实验研究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 被试
  • 二 实验方法
  • 第三节 结果与分析
  • 一 实验组和对照组前测差异比较
  • 二 网络利他行为提升实验效果的检验
  • 三 网络利他行为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 第四节 讨论
  • 一 班级团体辅导对青少年网络利他行为的促进作用
  • 二 网络利他行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 三 教育建议
  • 第五节 结论
  • 第十一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本书的主要研究及结论
  • 一 网络利他行为影响青少年道德发展的质性研究
  • 二 网络利他行为对青少年人格特质的影响机制研究
  • 三 网络利他行为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研究
  • 四 网络利他行为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实验研究
  • 第二节 本书的创新之处
  • 一 选题具有创新性
  • 二 研究内容的创新
  • 三 综合应用多种研究方法
  • 第三节 未来研究展望
  • 一 开展网络利他行为的纵向研究
  • 二 开展网络利他行为各维度的细化研究
  • 三 开展专门领域的网络利他行为的研究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