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53千字
字数
2017-07-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暴力形象在小说创作中由负面转为美化,反映了当代社会价值观与文化心理的变化。
内容简介
暴力素来以负面形象出现于公众或读者视野中,但是,这一局面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以后的小说创作中得到改观。本书以时间为经,以社会历史及文化心理为维、以小说创作为切入点,告诉你“暴力”如何扭转自己过去的固有形象,化丑为美。暴力不只是事件,还是一种方法、一种观念。从过去小说创作中的配角、反面形象的“标配”到如今文本表现的主体,中性乃至被褒扬的历史轨迹,这种变化其实已经暗示着当代社会价值观念与文化心理的发展脉络。
目录
- 目录
- 绪论
- 一 叙事:作为方法
- 二 叙事为何与暴力结缘
- 三 选题研究现状
- 四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 五 基本概念的厘定
- 第一章 暴力叙事发生论
- 第一节 暴力叙事的“历史”因素
- 一 “文化大革命”叙述与后现代境遇
- 二 现代化与当代社会镜像
- 三 喧嚣的与沉默的
- 第二节 暴力叙事的“文学”因素
- 一 文学管理体制的变化
- 二 作家因素的变化
- 三 文学的角色变化
- 第二章 暴力叙事之价值维度
- 第一节 暴力叙事之社会历史向度
- 一 历史之维
- 二 现实之维
- 三 心理之维
- 第二节 暴力叙事之人性向度
- 一 人性主题及其在文本叙事中的展开方式
- 二 人性的历史本质:建构与迷失
- 第三节 暴力叙事之美学向度
- 一 暴力叙事之美学变异
- 二 美学变化之因由
- 三 美学变化之审视
- 第三章 暴力叙事基本主题
-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创伤叙事
- 一 暴力与创伤
- 二 创伤记忆与文学叙述
- 三 反思
- 第二节 女性“杀夫”叙事
- 一 “杀夫”的逻辑
- 二 “杀夫”的陷阱
- 三 何处是归途
- 第三节 匪性暴力叙事
- 一 对传统涉匪小说叙事的改写
- 二 暴力叙事的“积极”化
- 三 意义与因由
- 第四节 文化暴力叙事
- 一 硬性与血性:哲合忍耶精神解码
- 二 王化的“遗漏”:硬性与革命的温床
- 三 狼性:强力精神的隐喻
- 第五节 “历史”暴力叙事
- 一 历史暴力叙事的特点
- 二 叙述效果
- 三 源自何出?
- 第四章 典型暴力叙事模式
- 第一节 叙事学基本理论模式
- 一 经典叙事学主要理论模式
- 二 后经典叙事学主要理论模式
- 第二节 余华早期小说之情节与细节互渗模式
- 一 细节的真实与情节的荒诞
- 二 真实与荒诞建构的叙述张力
- 三 模式的深层思考
- 第三节 王小波小说双声暴力叙事模式
- 一 人物声音:消解神圣
- 二 叙述者声音:解构威严
- 第四节 莫言小说暴力叙事之心理图式
- 一 自由:民间与想象
- 二 必然:存在与苦难
- 三 超越:人性与悲悯
- 第五节 女性“杀夫”小说之故事与话语缠绕模式
- 一 故事与意涵
- 二 叙述视角与阅读感受
- 三 叙述声音与旧有观念颠覆
- 第六节 新革命历史小说“英雄+美女”之欲望化叙事
- 一 英雄伦理与行为激情
- 二 流氓无产与溢价革命
- 三 欲望化叙事与英雄想象
- 第五章 典型暴力叙事社会心理
-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创伤叙述中的弃儿心态
- 第二节 先锋叙事之放纵中的疏离
- 一 激情叙述中的反叛
- 二 快感追逐中的颠覆
- 三 故事痴迷中的疏离
- 第三节 文化小说暴力叙事中的焦虑与隐忧
- 一 焦虑中的选择
- 二 选择的新问题
- 三 文化改造的逻辑
- 第四节 来自底层叙事之愤怒与冷漠
- 第六章 暴力叙事之美学风格
- 第一节 暴力叙事的美学风格
- 一 怨怒
- 二 粗鄙
- 三 小结
- 第二节 暴力叙事的价值和意义
- 一 主题开掘与欲望表达
- 二 新型叙事范型的确立
- 三 从文以载道到道以文显
- 结语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